
書名:環境藝術設計理論與實際應用
作者:薛再年等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定價:89.00元
環境藝術設計是“環境藝術”中一個大的范疇,綜合性很強,是指環境藝術工程的空間規劃,藝術構想方案的綜合計劃,其中包括了環境與設施計劃、空間與裝飾計劃、造型與構造計劃、材料與色彩計劃、采光與布光計劃、使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計劃等。在薛再年、吳昆、顧艷秋主編的《環境藝術設計理論與實際應用》一書中,系統講述了環境藝術設計的本質與特征,環境藝術設計的起源與發展,環境藝術設計的要素、尺度與原則,環境藝術設計的思維和方法,環境藝術設計的實踐與表現,城市規劃設計與應用,建筑藝術設計與應用,園林藝術設計與應用,室內環境藝術設計與應用,公共藝術設計與應用,環境藝術設計師這樣幾個方面。雖然其中有些課題已有專家、學者的論著,但專注于環境藝術設計理論與實際應用的著作卻并不多見。本書是聚集了國內外最新的環境藝術設計理論與應用的研究成果,結合了作者自身的藝術設計實踐經驗創作完成,很多表述都有其獨特的見解。著名的環境藝術理論家多伯(Richard P·Dober)解釋道:環境設計“作為一種藝術,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規劃更廣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這是一種愛管閑事的藝術、無所不包的藝術、早已被傳統所矚目的藝術,環境藝術的實踐與影響環境的能力,賦予環境視覺上秩序的能力,以及提高、裝飾人存在領域的能力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環境藝術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在二戰后逐漸受到重視,它是二十世紀工業與商品經濟高度發展中科學、經濟與藝術結合的產物。它一步到位地把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了。
大自然是天然環境,即第一環境;城鄉建筑及其建筑的室內空間是人造環境,即第二環境;園林、農場、書庫之類是利用自然,略施人工的第三環境。一般意義上的環境藝術是指人造環境。
環境藝術設計以藝術為骨架,其中所謂的“藝術”既有視覺的,也有聽覺和嗅覺的,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它是一項非合作不可的綜合創造;而建筑是環境藝術設計的主要載體和體現者。對于環境而言,建筑側重處理自身與第一環境的關系,只有把建筑師側重的功能和藝術家側重的審美完整地、有機地統一起來,環境藝術才能成功。作為新一代的環境藝術人才,應具有綜合才智,避免建筑師多注重單體、規劃師不顧及細節、藝術家漠視實用與技術的通病。環境藝術設計還要達到景與情的統一,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因為在環境與藝術的創造中,設計師總會不失時機地輸入情感,體現人情味,把造境上升至造意境,追求環境中的情調,烘托民族風格,抑或體現設計者的個性。同時,一切建筑又都是以使人與自然相對分離和隔絕來保護人,避免人“風餐露宿”、“星月披肩”,但凡人造環境,都意味著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和破壞,而環境藝術正是要在這種改善與破壞中,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物質生活質量和精神生活質量的和諧統一,在這種狀況下,環境藝術設計理論與應用獲得了發展的動力。以中國為例,20世紀80年代前,人的需求僅僅是基本的生活條件,環境藝術設計達到基本的使用功能即可;20世紀80年代,人們在滿足基本的生活條件的基礎上,增加了對精神生活的需求,環境藝術設計在達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注重在環境中添加部分設計元素;20世紀90年代,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日益增加,主題環境藝術設計開始興起;2000年以后,人類信息溝通的距離已被消解,人類需求從空間概念轉化為時間概念,環境藝術設計的應用也涉及更廣,更貼近人們所需。
環境藝術設計的理論與應用是相互依存的,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角度講,脫離理論研究的應用,或脫離應用的理論研究都是不可取的。環境藝術設計的主要特征是實踐性,這決定了其理論研究和應用互為依托。從事環境藝術設計的人要是不了解理論研究,設計層次就難以達到新的高度,難以從專業歷史和理論中獲得升華的力量,難以獲得超越自身智慧的能力,最終導致平庸。要想使自己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水平得到提高,就需要不斷吸收前人的設計精華。正如牛頓所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反之,如果只懂得環境藝術設計的理論研究,卻不懂得如何應用,難免會有些紙上談兵。所以,理論研究與設計應用是互相聯系的。了解了具體的設計實踐,有利于避免理論研究的空泛性,有利于正確的把握當今的環境藝術發展動態,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指明未來的方向。因此,環境藝術設計理論研究與設計實踐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
環境藝術設計涉及到四種美。第一種是自然美。人生活在大自然環境當中,大自然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植被、空氣以及陽光等條件。因此,在進行城市環境藝術設計時,必須考慮到這些元素。在目前的城市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許多自然美通過人為的改造之后,能滿足民眾對美的追求,特別是在追求綠色環保的今天,城市環境藝術設計讓城市變得更加美麗。第二種是社會美。我們都知道城市是民眾生活的空間,因此環境藝術設計可以對城市的許多方面進行必要的打造,進而讓整個城市的生存空間體現出濃厚的人文性,讓民眾的生活和交往更加的舒適。第三種是建筑美。建筑可以說是環境藝術設計的核心,是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中國設計理念對建筑的設計就非常的重視,通過對建筑物建設計,體現出建筑的鮮明特征和獨特形象,同時,也會讓建筑群更加的和諧和豐富。第四種是文化美,一個城市的環境包含著許多的組成部分,如自然物質、歷史文化、民族特征、現實文化等,將這些因素融入到城市環境設計中去,能讓民眾感受到更多的美感。
環境藝術設計既是一種空間藝術,也是人類生存環境系統中的一部分。在工業文明時代,為了創造人類的居住環境,設計大多是以破壞環境和過多的開發自然資源為代價。在現代裝飾設計中,又大量的使用了木材和大理石等材料,這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量過于龐大,因此,這種設計對建筑行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極其不利。目前,社會上存在著盲目追求“新穎”“時尚”等社會風氣,當看到新的或者喜歡的設計風格,人們毫不猶豫的替換掉已有的裝飾,使得裝飾產品的使用周期大大被縮短,裝飾產品從一種中長期消費品變成了一種快速消費品,資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被淘汰的裝飾材料大多不能循環利用,而會變成建筑垃圾,污染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現在我們使用的裝飾材料中添加了大量人工合成的化學材料,而且其中很多化學材料對人身體有害,影響居住者的身體健康,加之我們盲目的開發自然環境,過度開采自然資源,使得我們周邊環境的生態質量越來越低。在目前人們的生活式、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下,環境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傷害。在這種背景下,設計者提出了生態化設計。生態化設計就是設計人員在這種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不和諧的形式下,對設計工作做出的一種新的認識和調整。相信隨著和諧社會的建設,構建生態和諧社會的觀念會越來越深入人心,生態化設計這種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新思想,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將會變成主流趨勢。只有改變傳統的設計模式,發展生態設計才能改善我們的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設計,也可以稱作綠色設計或者生命周期設計,它是指在設計過程中,遵從本地化、節約化、自然化等原則,盡量最大地考慮到環境因素,減少對環境的危害,實現設計的可持續性和再循環,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生態設計的實現,要遵從以下方面:首先要符合人的本性。環境藝術設計的核心是為人服務,也就是說要通過環境藝術設計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質量和精神生活質量。在設計過程中要找到設計和自然的融合點,既滿足人們的需要又盡可能地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其次要考慮到整體性。環境藝術設計不能只是為設計而設計,而是應該將整個設計放在環境這個大背景中來考量。生態設計者在設計時應該不僅要考慮到對周圍環境的適當造型,而且還應該考慮到材料的選擇,要選擇適合周圍環境的建筑材料。在造型方面融入環境的前提下,造型以牢固為主;在材料選擇時更應該注重使用方便回收和拆卸的材料。例如,在小區環境設計中,由于空間限制,一些景觀設計與車輛停靠場有所重疊,這樣很容易對在景觀處玩耍的小朋友的安全造成威脅。還有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到具體的情況遺留下安全隱患。設計者不僅肩負設計的責任還肩負觀賞者的安全這份責任,所以在設計作品時要尤其注意作品的安全性。
世界上很多生態村的成立正驗證著以上觀點。例如,位于蘇格蘭最北邊的芬德霍恩生態村,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環境和舒適生活相融合。設計師在住宅設計上多使用玻璃等,保證光照充足,屋頂上有太陽能發電裝置。在房屋的建筑材料上使用的是完全無毒的材料。在屋頂和墻壁上采取加厚處理的方式,這樣在夏天由于室內可以儲存冷氣而不至于過度使用空調,在冬季保暖的同時又可以節約煤炭等資源。同時它還建立了風力發電的裝置,在設計上不僅滿足人們的藝術追求而且最大限度的節約對資源的利用。在這樣的環境中居住不僅能夠滿足人們對生活舒適度的要求,還能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將社會建設與環境保護融合起來。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類創造的財富值越來越多。但是這些財富的創造很多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當前生態環境惡化、資源短缺已經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已經成為人們的心聲,在這樣的環境狀況和社會追求之下,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設計作為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新的設計理念,已經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環境藝術設計現在已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與人類社會發展同步進行。在當下,環境藝術設計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著許多的規劃問題,部分城市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中,過分的追求綠化或者現代化,忽略了城市本身的結構,沒有體現其人文性,造成了大量的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的出現。因此,可以借鑒《環境藝術設計理論與實際應用》一書中的設計實例,系統的學習環境藝術設計,從而在未來進行城市環境藝術規劃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生態設計,從自身出發,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發展實際的發展之路,為居住者建造起美麗、舒適的宜居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