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帝春
(南平京臺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南平 353000)
京臺高速公路某隧道為左、右線分離式隧道,左右線間距19~22m。該隧道左洞長187m,右洞長222m,均屬短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約40m,隧道左、右洞均位于直線上。
該隧道圍巖為全風化的云母石英片巖,呈散體狀結構。[BQ]<200。地下水較貧乏,開挖中地下水多呈面狀滲透,雨季呈淋雨狀出水,全風化巖易崩塌,無自穩能力。地表為殘坡積粉質粘土,植被茂密,為竹木林地,土質疏松,地表降雨下滲致使地下水較豐富。
襯砌結構形式按Ⅴ級深埋設計,襯砌支護設計參數:I18 工字鋼鋼架支撐,鋼架間距50cm,噴射C25 早強混凝土厚24cm,系統錨桿為Φ25 中空注漿錨桿L-350cm,間距100cm×100cm;φ6 鋼筋網片20cm×20cm;二次襯砌為C25 鋼筋混凝土厚45cm,二襯主筋為Φ20螺紋鋼筋,間距20cm。
隧道左洞上斷面開挖掘進至ZK27+443,離進口成洞面還有65m 時(從出口端開挖掘進),正在進行出碴作業,發現掌子面拱頂圍巖連續掉塊,接著變形急劇加大,塌方至地表,掌子面失穩冒頂,塌方體填充整個上斷面,在ZK27+443~K27+455 段的地表出現了一個12m×12m×2m 的大坑。該段隧道埋深約為26.7~32m,地表為一個近40°的自然坡面,表層為竹木林地,植被茂密;已施工的ZK27+443~K27+451.2 段初期支護完全被塌方體壓垮,ZK27+451.2~K27+453 段初期支護也有較大的變形,鋼拱架變形較嚴重。由于早發現、早撤離沒有造成安全質量事故。
(1)該處的坍塌體巖層以全風化的石英云母片巖為主,圍巖級別為Ⅴ級,圍巖強度低、自穩能力弱,容易發生坍塌。
(2)隧道埋深實際測量為28~35m,洞頂為竹木林地,土質疏松,且地表有大量的樹坑。施工期間隧址地區普降大雨,地表水沿樹坑、裂隙等下滲進入隧道,不但增加了圍巖的豎向壓力,而且軟化了圍巖,降低了圍巖的粘聚力。
(3)開挖攏動、清理洞碴也會導致掌子面失穩。
(1)應急處理措施:隧道塌方后,掌子面停止開挖掘進,在塌體邊緣采取堆麻草袋等措施對掌子面進行封閉,對塌腔周邊松散體進行錨噴網加固,采用注漿小導管進行加固,避免塌腔繼續擴大。對已經施工的支護變形段ZK27+453~K27+463 段增加臨時型鋼支撐,間距80~100cm/榀,并用木楔緊固;在地表塌陷區外圍挖臨時排水溝,用彩條布覆蓋塌陷區防止雨水進入,對塌陷區域及時夯填碎石土,高出周邊約50cm。
(2)塌方處理按下列步驟進行:塌腔體處理→塌方影響段加固→地表塌陷區回填→洞內超前支護→洞內開挖→初期支護→地表塌陷區綠化。
①塌腔體處理:隧道塌方后,掌子面停止開挖掘進,在塌體邊緣采取堆麻草袋加固,對塌腔周邊松散體進行掛網錨噴,噴射混凝土為強度C25,厚度為25cm。再用注漿小導管進行注漿加固,注漿材料為水泥凈漿,水灰比為1∶1,注漿壓力為0.5~1.0MPa。避免塌腔繼續擴大。
②塌方影響段加固:對已經施工的ZK27+451.2~K27+453 支護變形段增加臨時型鋼支撐,間距80~100cm/榀,并用木楔緊固;同時拱腰部位打Φ42mm 小導管注漿加固,長度4.5m,按1.0m×1.0m 布置。
③地表塌陷區回填:在地表塌陷區外圍挖臨時排水溝,用彩條布覆蓋塌陷區防止雨水進入,等塌腔體及支護變形段基本穩定后,對塌陷區域及時分層夯填碎石土,碎石土高出周邊約50cm。并對周圍的陷穴、樹坑洞等進行回填,保證地表排水暢通,防止地表水進入塌方體;當洞內塌方處理完成后,及時對地表塌陷區進行綠化。
④洞內超前支護:隧道塌方段(ZK27+443~ZK27+451.2)處理采取雙層小導管方案。采用雙排超前小導管進行超前支護,超前小導管在掌子面拱部120°范圍內按雙層布置,環向間距30cm,小導管搭接長度為2.0m;第一排長度6.0m,角度為5~10°,該層超前導管應先用細石混凝土灌滿,待混凝土終凝時然后再打入。第二排長度4.5m,角度45~60°,該排小導管及時進行注漿。

圖1 塌方段超前支護縱斷面示意圖
⑤洞內開挖:采用環形預留核心土法進行開挖,進尺必須控制在60cm,開挖預留變形量為20cm,采取必要的防止拱架下沉的措施。
⑥初期支護:及時進行塌方段下斷面的開挖和仰拱的施工,初期支護盡早封閉成環,盡快施工二次襯砌。
塌方段按Ⅴ級淺埋加強的支護參數:I20b 型鋼拱架間距為50cm,拱架用Φ20 鋼筋連接,環向間距為1.0m,交錯布置在型鋼拱架的內外側。
系統錨桿:第一環采用Φ42mm 系統錨管,長度3.0m,按1.0×1.0m 布置,每環14 根;第二環采用Φ22mm 砂漿錨桿,長度3.0m,按1.0m×1.0m 布置,每環14 根。此兩種系統錨桿(管)間隔布置,系統錨管必須按要求進行注漿。
采用Φ6mm 鋼筋網,間距為20cm×20cm,雙層布置;噴射混凝土厚26 cm;二次襯砌為55cm 厚鋼筋混凝土。
⑦塌方段處理完后,對坍塌影響段ZK27+451.2~K27+453 逐榀換掉初期支護的鋼拱架,挖夠尺寸后按Ⅴ級淺埋加強段的支護參數進行支護,并及時施作下斷面、仰拱和二襯。
⑧停止從洞內開挖掘進。盡快從進口端施工套拱和大管棚,大管棚長度加長至35m(原設計大管棚長度為28m),隧道貫通面設置在離洞口至少35m 以上不小于管棚長度的地方。
⑨地表塌陷區綠化:在塌陷區碎石土上回填0.5m厚以上的耕植土種植當地鄉土樹種。
(1)在施工前,必須制定詳細的施工方案和各項保證措施,以保證施工安全和工程質量;施工時應嚴格按照隧道塌方處理方案和施工規范進行塌方段施工。
(2)型鋼拱架必須放在穩固的基礎上,并施作鎖腳錨管,必要時應對基礎進行處理或者鋪設厚度5cm 的木板,增加底部的接觸面積,盡量減小拱架的下沉量。
(3)塌方段處理完成后應立即施工下斷面和仰拱,盡早使初期支護封閉成環,以改善其受力結構;及時施工二次襯砌鋼筋混凝土。
(4)施工過程中應加強圍巖的監控量測,及時進行數據分析,以便確定合適的預留變形量,也便于迅速對圍巖和施工情況的變化提出應對措施,從而避免二次塌方。
(5)塌方段處理過程中及完成后,洞內、洞外布置監控量測點,加強監控量測工作,塌方段及其影響范圍內應進行地表下沉觀測。
隧道施工遇到軟弱圍巖時,發生圍巖大變形、塌方等地質災害,而由地質災害引起的停工短則幾個月,長則半年或者更長。該塌方段按處理措施認真組織施工,一個多月后順利通過了塌方段,經過后期的觀測,塌方處理段未發生混凝土開裂、拱架下沉變形現象。說明處理方案是可行的,處理效果達到了“安全、快速、節約”的目的。在今后進行軟弱圍巖隧道施工時,應嚴格遵循:
(1)“管超前、嚴注漿、短進尺、強支護、早封閉、勤量測”的原則施工。
(2)開挖后盡快初期支護,各部開挖工序間距要盡量縮短,以減少圍巖暴露時間,將超前小導管支護錨噴支護緊密結合,超前小導管與型鋼鋼架連接成整體,才能發揮更好的聯合支護作用。
[1]JTG D70-2004,公路隧道設計規范[S].
[2]JTJ042-2009,公路隧道施工設計規范[S].
[3]福建省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標準化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