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星鐸 布英娜
茫茫大漠,落日余暉。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莫高窟的佛像、飛天、伎樂、仙女、神怪歷經千年,見證滄桑。
1964年,一個17歲的美國小姑娘,徜徉在敦煌這座“東方盧浮宮”,她在一尊尊佛像、一幅幅壁畫前久久凝視,宛如在觀賞月亮一般。
50年之后的2014年,這位當年的美國小姑娘獲得了外國專家在中國所能獲得的最高褒獎——中國政府“友誼獎”,當她接受采訪的時候,她的身份是敦煌研究院授課教師,國際知名的壁畫保護專家。
她的名字叫莎倫·凱瑟(Sharon Cather),從當年對敦煌的驚鴻一瞥,到如今在敦煌工作,保護敦煌,這一切,用莎倫自己的話說就是“曾經很向往地看著月球,現在登上了月球一樣?!?/p>
“友誼獎”頒獎期間的一個上午,筆者按照約定到外國專家大廈,敲開她的房門,簡單溝通之后,預約當天晚上的采訪。臨別,莎倫說她的鼠標電池沒電了。晚上采訪之前,筆者特意買了兩節7號電池,采訪時帶給了她。小小的舉手之勞讓整個采訪氛圍變得輕松,為了緩解一天活動的疲憊,她如老朋友一般說:“你等我5分鐘,我先抽支煙,抽完了我們開始聊?!?/p>
莎倫回顧起自己與中國的故事,猶如為我們介紹一幅壁畫一樣。莎倫是美國加州人,她極其喜歡藝術,特別是中國藝術。中國藝術中,最偏愛敦煌、云岡的壁畫藝術。她長期從事壁畫保護理論、壁畫保護技術應用研究,以及高級壁畫保護專業人員的培養等工作。莎倫對敦煌第一印象來自于1964年。當時她17歲,還是一個學生。她所學的壁畫知識都是從黑白照片上得來的。能夠來到中國,已是無法想象的事,而能夠來到敦煌,能夠親眼看到壁畫,那種感覺,是如奇跡般令人難以置信的。后來到了1993年,她終于獲得機會來敦煌工作。“就好比曾經很向往地看著月球,現在登上了月球一樣?!鄙瘋愡@樣說。
在她的努力下,敦煌研究院2005年開始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英國倫敦大學合作開辦中國第一個具有國際水準的壁畫保護研究生班,為中國壁畫保護培養了多批專業骨干。莎倫將國際上先進的壁畫技術引入中國古代壁畫保護領域,帶動國際學員來敦煌實習和研究,參與莫高窟保護項目。她推薦敦煌研究院參加“國際文物維護協會”活動,接觸先進文物保護理論和技術并擴大中國文物保護的國際影響力;促成中外合作拍攝莫高窟藝術宣傳片,促進中國文化在西方的傳播。作為科技部“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古代壁畫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學術委員會委員,她還為該中心和基地的建設做出了貢獻。
“當我第一次來到中國時,我就被中國征服了。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中國藝術,能夠置身中國,親身工作在迷人的中國藝術之中,這樣的工作,對我而言是一種幸福。”莎倫說。
“對于一個人來說,要維持自己的健康,你需要鍛煉身體,健康飲食,對于壁畫保護來說,應該要減少毀壞的致因。”莎倫說。
莎倫在敦煌做的最主要的工作,是壁畫保護。古時候,人們知道保護壁畫要防風固沙,要關好門窗,防雨水,這些很簡單,但是很重要?,F在,有很多新的科學技術被應用到壁畫的保護中,保護則會更全面更深入。
除了古今不同之外,中西方的壁畫保護方法也很不相同。莎倫打比方說:“這比如將純棉的衣物放在洗衣機里,倒洗衣液,洗出來是很干凈的。但是如果是真絲的東西,同樣的洗滌方法很有可能就毀壞了?!?/p>
莎倫解釋說:“例如,佛羅倫薩的壁畫質地堅硬,保存的時間很長,可以擦拭清理。但是如果對敦煌的壁畫這樣做,那么壁畫很有可能就被抹擦去了。這不僅僅發生在中國,也是亞洲壁畫保護中常見的問題。”日本、印度、喜馬拉雅的壁畫都有這種情況。中國制作藝術的技術從很早就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但是木材料偏多,染料也易洗去。相對于埃及或歐洲的壁畫和雕塑,中國壁畫質地比較脆弱。
在莎倫看來,擁有較少資源的原址保護面臨著更大的問題。我們在知識、經驗、技術、資金、時間以及持續性方面的資源都是匱乏的,所有這些匱乏都會影響我們保護文化遺產的能力,所以應該合理有效地分配這些資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這些資源。
莎倫動情地說:“你知道嗎?我來自美國,美國的歷史很短。而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我非常熱愛它,我覺得這悠久的歷史,是世界的財富。作為中國人,你們有這么珍貴的文化,甚至是世界上的人,面對這么偉大的藝術,都有責任去保護他們。你們可以修建新的東西,但不應該改變歷史的東西?!?/p>
雖然目前莎倫住在倫敦,但多年來,她堅持保證每年赴敦煌,完成課程。莎倫說,每年情況會略有不同,但至少有6周會在敦煌。因為她的教學項目為期3年,但是并非全天制,每年課程一般6-12周。莎倫說,最先兩屆的4個研究生現在都在敦煌學院工作,頭上都有銀發了。學成的學生中現在不乏身居要職的,為保護敦煌壁畫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莎倫·凱瑟(左)獲得2014年中國政府“友誼獎”,國務院副總理馬凱為其頒獎(王泱攝影)
令莎倫欣慰的是,這些年,她培養出的學生很多都成為了專家。她二三十年以前培養出的學生,現在都可以自己教學,將她的心得和技術傳承下去。
說起教學方法,莎倫說:“我就是讓他們圍坐起來,看PPT,給一些小的素材。但是我發現,中國的學生,最不喜歡被提問。這對于我們西方人來說是一個難處,因為中國學生總是不會自己去想,總覺得會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其實實際情況往往是更復雜的?!?/p>
莎倫認為中西方學生區別在于,中國學生不太喜歡獨立思考。這并不代表他們很懶,而是因為中國學生在體制里待了太長的時間,總是在依賴正確的答案。但是這樣是不能通過莎倫的考試的。保護壁畫包含很多內容,有科技內容,有公文處理,也需要有人文情懷。
“保護壁畫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而應該活學活用,學會解決問題。對于一幅在一塊巖石上的900年前的壁畫和一幅底部被水沖刷掉的200年前的壁畫而言,兩者的保護策略是大不相同的?!鄙瘋愓f。
莎倫非常喜歡給學生們實地教學,經常帶他們進洞窟中學習。原來她的學生里有外國人也有中國人,但是現在基本上是中國人。中國的很多大學,如北大、北師大、蘭州大學都和他們有合作項目。倫敦的學生在研究生階段可以轉專業,可以得到壁畫保護的碩士學位,但中國的本科生在研究生階段轉專業很困難。
莎倫的學生基本上都來自于不同的專業,比如心理學、考古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化學等等。因為只懂一門知識的話,能力是很有局限的,無法完成壁畫的保護工作。每年,研究生們都會有12周在敦煌學院,而在碩士階段的最后一年里,他們被要求總結之前的研究,寫一篇和保護中心相關的論文。

敦煌飛天壁畫
有一天,一個學生發電子郵件給莎倫說,現在在意大利工作。這讓莎倫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她說:“其實現在中國很需要專家,因為中國有太多的壁畫遺址,如果我辛辛苦苦花3年心血培養出來的學生,去了外國,而不是在中國做貢獻,我會覺得非常遺憾?!?/p>
莎倫獲得了2014年中國政府 “友誼獎”,這是她繼2011年度獲得由甘肅省政府頒發的“敦煌獎”后獲得的更高榮譽。她的得獎感受是:“我知道‘友誼獎’是中國褒獎外國專家的最高獎項。我在全球各地工作過,其中在中國的工作是令我很滿意、影響很深刻的,因為中國人高效、合作、吃苦耐勞,我們間的合作很成功。”
莎倫強調,敦煌的壁畫保護能夠取得現在的成效,和中外專家常年的合作是分不開的,她認為,相互尊重是做成事情的前提,在敦煌研究院,中外專家一起工作,互相尊重,愉快地工作,制定保護政策,教育和培養出更多未來有希望從事壁畫保護事業的人才。莎倫提到,目前敦煌還需要更多的資金,因為保護工作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花錢。此外,對新技術的支持也是非常必要的。
莎倫說:“不久前我在香港參加了一個國際會議,會上大家都肯定了新技術對壁畫保護的幫助。因為中國很大,有很多歷史悠久的遺址需要保護。這和看病的道理一樣,你如果病了,去醫院醫生會給你專業檢查。但是如果你在沙漠,看病就要回到北京、倫敦,等上半年甚至一年,才看得上。 但是現在,自己這里開著醫院,有高級醫療器械,看病就不再是難事兒了。因此,高科技的實地化,先進設備的引進,對壁畫保護具有非凡的意義?!?/p>
莎倫除了工作之外,幾乎沒有空閑時間。每天工作10到12小時,一周工作7天,沒有休息日。工作幾乎是她的全部,她說:“我沒有丈夫,沒有孩子,也沒有什么親戚。我只有一只貓,小公貓,叫‘小灰’,因為他的毛是灰色的?!?/p>
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愿意守護一生的夢想,一個永不后悔的選擇,一縷照亮生命的不滅光束,對于莎倫來說,這就是敦煌,就是壁畫,就是藝術遺產的保護事業。
“我用手觸摸到壁畫,我的手可以感知到壁畫的故事,我的眼睛也可以透過壁畫,看到千年歷史承載的東西,這令人著迷。”莎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