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微玲
(鹽城工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2)
隨著服務業在現代經濟中地位和作用的不斷提升,服務業統計數據用戶的數量和需求日益增加。面對大量迫切的數據用戶需求,很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始大力發展服務業統計工作,服務業統計質量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服務的特殊性、各國經濟水平和信息技術發展的差異性、服務生產過程的國際性等因素,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國際層面,服務業統計仍有許多復雜的理論和實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遠遠不能滿足數據用戶的需求。
要在全球范圍內提高服務業統計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必須依托聯合國統計委員會(UNSC)、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組織,促進更多國家的統計機構和經濟統計學家開展深入的服務業統計研究,加強服務業統計研究的國際整合。目前,服務業統計的國內和國際需求、服務業統計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服務業統計研究與發展的國際動態和最新研究成果、服務業統計的未來研究方向是亟待研究解決的課題。
服務業統計首先必須為國家制定宏觀政策提供依據,不同宏觀政策的數據用戶對服務業統計數據的需求不盡相同:
(1)國民經濟核算:它是服務業統計數據最為關鍵和最有影響力的使用者,同時也是這些數據的生產者,在統計服務業生產總值的時候,既需要使用結構化數據進行基準統計,也需要輔以短期指標進行推測統計,并盡量做到兩者的平衡,才能正確反映服務業在現代經濟中的重要性。
(2)中央銀行:央行關注的也是宏觀層面的數據,除了各種服務價格指數,以及與服務業產值和需求相關的短期指標(如訂單、零售、出口、就業和勞動力成本等)外,為了保證貨幣穩定,央行還需要與貿易和國際收支相關的信息。
(3)財政部:除了關心與經濟政策、財政政策和計量經濟模型相關的宏觀數據外,財政部還關心與長期競爭力相關的指標,如生產率、經濟增長或投資的驅動因素、對國外投資者的吸引力等。
(4)商務部:商務部需要詳細的貨物和服務貿易數據來了解國際貿易進展和監控國際貿易協定。就服務貿易而言,其統計數據除了要滿足《服務貿易總協定》的需求,還要滿足其他區域貿易協定,如歐洲單一市場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需求。由于大多數服務只能在當地傳遞或交付,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成為服務貿易市場準入的主要形式,所以對FATS(外國附屬機構服務貿易)、FDI(外商直接投資)、海外臨時工提供服務進行科學統計是必要的。
(5)工業部和各行業協會:除了宏觀數據,它們還需要微觀層面的工業和服務業數據進行經濟分析,以便了解經濟增長中的動力和障礙、行業可持續發展、國際競爭力和對FDI的吸引力。具體來說,它們更關注有關中小企業的績效、生產率、勞動成本、人力資本、創新、研發、科技、信息社會、ICT(信息和通訊技術)與其他動態增長領域的統計數據。
為了做出正確的決策,企業需要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所以它們對國家乃至全球的經濟發展更為關注,它們需要宏觀的工業和服務業數據對經濟環境進行分析,也需要微觀的企業績效、生產率、勞動成本、人力資本、創新、研發、科技、信息社會、ICT等數據對市場和競爭對手進行分析。
在國際貿易中,服務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商業存在、服務外包等發展迅速,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和服務生產過程的國際化產生了對服務業統計數據進行國際比較的迫切需求。此外,隨著全球市場一體化進程的推進,金融、衛生、教育、旅游、交通運輸、環境、文化和法律等服務業監管部門對于本國服務業對經濟貢獻的數據以及數據的國際可比性、本國服務業改變對國際貿易影響的數據以及數據的國際可比性越來越關注。
通過需求分析可以看到數據用戶對服務活動、服務企業競爭力、服務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績效、服務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統計數據的迫切需求,然而,目前世界許多國家提供的官方服務業統計數據并不能完全反應整個服務業的規模和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與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服務企業)相關的統計數據不足,已有的統計數據無法真實反應服務業增加值和企業的無形資產價值,大大影響了國家政策制定和企業決策行為,也使得數據無法進行國際比較,因此,急需改進服務業統計工作。
改進服務業統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服務業統計的研究,企業經營者、專業組織、經濟學家、統計學家、政策制定者和媒體等必須充分認識改進服務業統計需要研究解決的主要問題和具體的研究內容,見表1。
為了解決表1中的問題,2003年3月,UNSC邀請OECD協助開展當時由國際組織和國際專家小組承擔的服務業統計研究與發展工作,十年來它們的工作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大大提高了服務業統計的質量,相關的國際動態和最新成果如下:
目前在國際上對服務產品分類比較有影響力的體系和方法有: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SIC)、中央貨品分類號列(CPC)、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國際收支手冊(BPM)、歐盟統計局(EUROSTAT)關于服務價格及總量計量的手冊和國際服務貿易統計手冊、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分類標準(ANZSIC)、北美工業分類系統(NAICS)和北美產品分類系統(NAPCS)等。這些分類體系和方法規定了服務業和其統計數據的基本概念、定義、框架和國際標準,隨著它們的推廣實施,可以進行國際比較的數據越來越多。
從長遠觀點來看,改進服務產品的術語表,促進其在商業和貿易統計中的使用,是提高服務業統計質量長期目標的重要因素。2004年6月聯合國國際經濟和社會分類專家組和技術小組(TSG)啟動CPC第二版修訂工作,2008年12月31日正式完成該項工作。在當前的CPC框架中,對服務的闡述得更加具體;新增了對信息產品的分類;對ICT、旅游及健康服務的范圍進行了擴展[1]。

表1 服務業統計研究的主要問題與研究內容
2004年,聯合國統計署(UNSD)在全球范圍內對ISIC第四版修訂的詳細草案進行了咨詢,2005年,TSG完成對ISIC第四版的修訂工作,2008年8月,ISIC第四版正式發布,與第三版相比,它豐富了對服務的描述,增加了4個部分和27個分類;旨在促進國際分類和區域分類的融合;新增信息和通信分類,為信息和通信技術的融合提供了便利;擴展了專業服務、商業支持服務、文化、娛樂和衛生健康服務的范圍;將供水服務歸入環境活動和服務中[2]。
國際國民核算工作組(ISWGNA)主要從技術方面負責SNA1993版本更新的管理和協調工作,在它的努力下,2011年SNA的最新版本SNA-08發布[3]。與SNA-93相比,SNA-08版本新增或對以下領域的統計進行了新的規定[4],包括對于租賃或自己使用非金融資產,如軟件、音樂和電影版權、R&D等產生的非金融資產和資金流的處理;R&D支出的資本化;源自國有資產的服務;原版和盜版(如軟件);關于決定公司和個人如留學生、海員、海外臨時工(這也是BPM修訂的對象)住所的指導方針;非正規經濟;一般政府和公共部門;和非盈利部門的服務。
經過修改和更新,SNA中心框架的靈活性得到提高,能夠適應不同環境的不同需求。SNA-08逐漸演變為成熟的、具有普適意義的分析工具,在與其他統計體系的互動中奠定了中心地位。
BPM第六版的撰寫工作與SNA更新工作同步進行,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監督下,國際收支統計委員會(BOPCOM)專門成立了技術專家小組,討論BPM第六版撰寫需要解決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特別是與直接投資、貨幣聯盟和其他國際收支相關的問題)的解決提出建議,2006年專家小組最終完成BPM第六版撰寫建議,2008年11月,BOPCOM在其年會上通過了BPM第六版,同年12月公開發布。
BPM第六版解決了BPM第五版發布以來由于國際經濟發展的巨大發展和變化引起的服務業統計問題,包括:企業和個人法定住所;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對服務的分類(這與聯合國的分類工作相鏈接);對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界定(如修理、加工品、再出口、信息產品和原產地產品)等。
考慮到CPC、ISIC、SNA93、BPM5的更新和修訂可能帶來的影響,國際服務貿易統計機構間服務工作組(ITFSITS)于2009年啟動對國際服務貿易統計手冊(MSITS)的更新工作,以保證其實用性和與各國的相關性,更新僅限于國際服務統計的范圍,不過涉及對IMP編制的擴大后的國際收支服務分類(EBOPS)和4種服務提供模式統計方法的評價,2010年8月1日更新后的MSITS正式實施,主要涉及服務進出口統計、外國附屬機構服務貿易統計和自然人統計三方面。
為了更多的國家能夠更好地理解服務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ITFSITS采取了許多措施,旨在促進和監督新版MSITS在各國的實施、促進各國共享未來有關服務貿易技術援助活動和研討會的信息。UNSD成立了一個歸屬ITFSITS的技術小組,專門負責對由于貿易、移民和就業引起的自然人流動的統計,主要任務包括:給新版BPM中關于“住所”的章節提供附錄、給更新后的MSITS提供一個關于服務貿易提供模式4(自然人存在)的章節和改進國際匯兌數據的質量。
此外,UNSD還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專門負責協同各國際組織對服務貿易的數據收集工作,盡可能地減少數據的重復收集和統計,如IMF在自愿的基礎上向其成員國收集基于EBOPS的服務貿易數據,將其作為國際收支平衡的一部分;OECD將伙伴國提供的FATS和服務貿易數據匯總并出版;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主要收集服務企業海外附屬機構的數據。在此基礎上,UNSD開發了一個全球服務貿易統計數據庫,按照伙伴國、服務類別和供應模式等提供詳細數據。
與其他行業相比,服務業特別缺乏能夠反映服務業短期發展情況的指標和數據。為了滿足中央銀行和貨幣政策對服務業實際產值短期統計數據的需求,2002年OECD短期經濟統計專家小組(STESEG)成立服務業專門小組(TFS),著手制定服務業生產指數(ISP)手冊,于2006年完成。
TFS提供了目前最科學、最實用的方法和最適合的指標變量,并向成員國推薦了編制服務業生產指數所涉及的一系列概念和方法。TFS認為,為了與國民經濟核算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在構建服務業生產指數的過程中,權重的首選指標應該是實際增加值而不是實際總產出。但是,還有一些問題尚待進一步澄清,如服務業生產指數的周期性指數(月或季度)、部門覆蓋(營利性服務部門還是全部服務部門)及其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關系。
要改進對服務業實際產值和增加值的統計,服務價格和數量的統計非常重要,其中改進服務價格和數量的統計實踐和國際可比性是重中之重。
Voorburg小組一直從事有關服務業生產者價格指數(SPPIs)的研究,主要貢獻有:提出服務的異質性需要對不同類型的服務產出價格采用不同的統計方法;服務業實際產值采用基本報告的形式,以標準格式標明特定類型服務輸入的價格,在實踐中被證明非常有用;提出了航空運輸價格、電信價格、財產和意外傷害保險價格的統計方法。
秘書處間價格統計工作組(IWGPS)負責制定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手冊,對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者物價指數提供概念性的原則和實用的指導。IWGPS建立了技術專家小組,該小組由IMF召集,負責制定關于商品和服務的進出口價格指數的指南[8]。
隨著宏觀政策和經濟分析等對服務業統計,特別是服務業競爭力、服務業對其它行業影響力的需求日益增長,更多的注意力開始轉向企業統計。為此,OECD成立了服務業統計小組,就下列主題進行研究:(1)制造業及服務業統計的整合。研究表明隨著服務業作用日益增強,需要對各經濟部門之間的互動方式以及互動的結果加以統計;由于供應鏈是不斷變化的,現有的投入-產出表不能完全反映供應鏈各個環節的具體情況;企業級數據的使用必須明確由服務活動引起的制造業增加值有多少;企業的就業數據可以顯示服務業和制造業的勞動力構成的變化等。(2)服務業產值和生產率的統計。工作小組認為這對所有國家而言都是的挑戰;小組提出了測量服務生產率的替代方法,并重點研究了零售業產值的統計。(3)從微觀視角對服務業進行統計。研究表明企業級的統計數據能夠顯示服務業新增企業和增新就業的增長水平和發展趨勢;服務業增長的驅動因素還包括服務業內部資源配置從生產率低的企業轉向和生產率高的企業;成員國關于企業層面數據的統計和實證工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服務業的增長。
此外,企業統計數據的國際可比性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OECD成立了一個特別工作小組,與各國專家合作,研究歐洲、北美和亞太地區成員國間對于結構商用統計(SBS)的共性和差異,負責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統計口徑、變量、分類和規模的研究,按照企業規模等級提供年度結構商用統計數據,并對改善企業統計數據在成員國之間的國際可比性提供建議。
1997年,OECD成立信息社會指標工作組(WPIIS),專門負責信息社會測度,以統一ICT統計的國際標準。WPIIS強調ICT生產和消費統計必須遵循以下標準:ICT部門分類、ICT產品分類、電子商務交易測度定義(包括互聯網和所有以電腦為介質的網絡)、覆蓋ICT使用和企業、家庭和個人電子商務的模型問卷。
WPIIS的許多工作都具有開創性意義,為其他國家和組織進行信息社會測度奠定了基礎:(1)其提出的ICT分類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并作為CPC的補充完成了最新版的修訂;(2)其信息社會測度指南除了作為數據庫存放WPIIS指導信息社會統計的方針,還包括成員國和非成員國在ICT統計領域中的元信息,成為OECD繼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之后的另一個重要貢獻;(3)其修訂的用于企業、家庭和個人ICT使用的模型調查,旨在提高OECD成員國對于ICT使用情況統計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并對那些與政策相關程度較高的領域的測度重新定位,如數字化產品、移動接入、IT安全、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等。
在全球范圍內,信息社會統計最有力的倡導者是歐盟。剛剛進入21世紀,EUROSTAT就開展了關于ICT在企業、家庭或個人中使用的年度調查,即它提供標準問卷,由成員國國家統計機構執行,數據由歐盟委員會數據庫保留確保了區域內數據收集和統計方法的協同[6]。之后它為全球數據庫開發了核心指標和數據傳輸模式的列表,在歐盟內部進行ICT使用測度方法的研究,還與國際電信聯盟合作構建了關于通信業的數據庫,為其成員國服務。
由幾個國際組織共同主辦的關于“信息社會測度”的日內瓦會議通過了所有國家搜集ICT核心指標的一覽表,包括家庭、個人、企業和學校的基本接入和使用;確定技術援助需求;確定那些與千年發展目標相關的ICT指標;推進關于ICT指標國際數據庫的進展等。
OECD科技指標工作小組(NESTI)旨在改進對科技輸入、輸出、傳播和影響的國際可比數據的統計方法。1963年,《弗拉斯卡蒂手冊》(Frascati Manual)誕生,它是對科技活動進行測度的基礎。如今,NESTI已經完成了對弗拉斯卡蒂手冊第六版的修訂,新版對OECD成員國R&D各項指標及其測度方法作了詳盡的解說,包括R&D各項指標的定義、機構分類法則、領域分類、人員與經費的分類、調查方法與程序、政府依據、R&D預賽撥款或決算等[7],旨在加強服務業研發活動的覆蓋面,例如,建議R&D經費支出按照產品領域(或行業服務)來分類,而不是按照企業實際的R&D活動來分類。
OECD與EUROSTAT合作完成的《奧斯陸手冊》(Oslo Manual)已經成為國際認可的創新調查指南,是世界各國測度創新必備的指導書,如今最新的第三版已經公開發行,涉內容包括創新的定義、類型、數據收集及創新調查的方法與程序等[8]。《奧斯陸手冊》第一版關注的是生產過程中產品的技術生產和工藝創新,第二版將創新調查的范圍擴大到服務行業,第三版則著重擴大技術創新的概念以便更好地反映服務業創新,新增了市場營銷創新、組織創新、有關非技術創新和非OECD國家的創新測度等方面的內容[12]。
醫療服務統計方面,2011年,OECD等國際組織出版了第二版衛生費用核算體系(SHA),SHA2011在核算原則、各核算維度的具體分類上更接近國民經濟核算,它將衛生總費用核算維度分為核心維度和擴展維度,增強了衛生費用核算數據的政策應用性[9]。此外,它構建的衛生費用核算國際分類(ICHA)和統計報告制度與最新版的ISIC和CPC更加符合,從而增強了衛生費用核算數據的國際國內的可比性。
由于旅游經濟的復雜性,多年來UNSC一直強調旅游統計領域的國際協同和定期修訂。最近的成果是由UN、WTO、EUROSTAT和OECD共同編制的《旅游衛星賬戶:推薦方法框架2008》(TSA:RMF2008)和UN經濟和社會事務部與WTO合編的《2008旅游統計國際推薦標準》(IRTS2008)兩個文件,大大促進了旅游衛星賬戶(TSA)與旅游統計的發展[10]。此外,WTO/OMT開發了關于入境旅游旅客開支的模型調查,對于收集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入境旅游支出非常有用。
過去的十年中,盡管國家統計機構和國際組織對服務業統計工作和研究投入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是目前的服務業統計數據還是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未來需要繼續推進服務業統計的改進,尤其要著眼于加強國際合作、推進現有國際標準的執行、加強統計基礎建設、解決統計概念和方法方面存在的問題。
從國家統計局的角度來看,服務業涉及的面廣、量大、企業成分復雜,服務業統計難度大,因此,各國要將服務業統計列入優先級列表,投入更多的研究資源,盡快解決:
(1)制定整體的服務業統計戰略:由于新的統計項目通常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產生可靠的測度結果,所以必須精心策劃每一個可能產生新的服務業統計數據的統計項目。在許多國家,應特別關注服務業統計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進,尤其是SBS(如企業注冊登記、統計口徑、分類、變量的定義)、服務產品數據開發、服務貿易統計、服務業統計數據間的鏈接等。此外,對于服務業短期指標和服務業生產者價格指數也需要特別關注。
(2)重視企業統計:如何增加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對于服務業統計的認識和改變服務企業統計口徑,充分理解服務業的實際競爭力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此外,服務業統計應該在充分收集企業統計信息的背景下進行,為了降低企業被統計者的負擔水平,必須建立相關的企業統計優先制度。
(3)借鑒他國經驗,執行國際標準,與國際接軌:雖然服務業統計研究中還存在許多方法和概念上的問題,但是國際最新研究成果中的許多統計方法已經能夠解決服務業統計中存在的很多問題,這些成果的實施和實現將促使各國大幅提高其服務業統計數據的質量,這方面有不少國家成功的經驗供他國借鑒。
從國際組織的角度來看,為了避免重復工作,繼續推動與服務業統計概念和方法相關的研究工作,國際組織間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嘗試解決:
(1)服務業統計中存在的概念方面的問題:為了提高這些概念在全球范圍內的通用性和普適性,各工作小組在工作中需要關注如何貫徹全球化意識和增加研究成果的可獲得性。
(2)統計方法方面存在的問題,OECD在全球范圍內的調查表明現有的各個服務業統計國際標準自身沒有明顯的缺口,關鍵是要推動對各個標準的實施,特別是其中有關統計方法的實現,只有這個問題解決了,現有的指南和手冊才能為服務業統計提供新的動力。
(3)服務價格和數量的開發工作:這是對服務業統計工作是重中之重,直接關系與服務業增長相關的統計數據的質量,需要繼續展開研究,如對阿特金森審查在公共服務產出測度國際實踐中的影響進行更深層的思考等。
(4)提高國際間服務業統計數據的可比性: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國際間服務業統計數據,特別是GDP增長數據,在可比性方面遠遠不能讓數據用戶滿意,需要國際組織和各國統計機構在推進現有國際指導準則的實踐中作出更多努力。
(5)促進更多的國家加入服務業統計的研究議程中:由于經費預算和技術發展的差異,各個國家的服務業統計工作進展存在明顯的差異,影響了國際標準的實施和國際間數據的可比性,所以有必要促進更多的國家加入到服務業統計的研究工作中。從國際組織的角度來看,要解決以下問題,即加強跨部門技術支持的協同和合作、使用多種語言傳播統計方法以滿足各個國家的需要、讓更多的國家加入專家組、對各國實現現有標準和手冊加強監督、更加關注各國服務業統計數據的質量和可比性、嚴格審查由國際組織執行的數據收集和傳播標準以正確反映服務業對現代經濟的貢獻。
(6)加強對信息社會統計的研究:由于信息社會統計工作起步相對較晚,雖然已經取得很多進展,但是信息社會領域仍面臨很多統計問題和挑戰,短期至中期的工作需要跟蹤和解決很多問題,如進一步推進現有標準的實現,繼續完善ICT服務的分類,在數字內容、隱私、信任和安全方面取得新的進展,利用信息技術從大量的信息源中收集數據等。
[1]聯合國統計署.CPC第二版.[EB/OL].[2008-12-31].http://unstats.un.org/unsd/cr/registry/cpc-2.asp.
[2]聯合國統計署.ISIC第四版.[EB/OL].[2008-8-11]http://unstats.un.org/unsd/cr/registry/isic-4.asp.
[3]聯合國,歐盟委員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國民賬戶體系200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4]聯合國統計署.National Accounts.[EB/OL].[2013-8-28].http://unstats.un.org/unsd/nationalaccount/default.asp.
[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TEG-PPI手冊修訂.[EB/OL].[2005-11-01].http://www.imf.org/external/np/sta/tegppi/index.htm.
[6]李國秋,呂斌.信息社會統計:一門正在形成的新學科[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7,(6).
[7]OECD.弗拉斯卡蒂手冊:研究與試驗發展調查實施標準(第6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
[8]OECD,EUROSTAT.奧斯陸手冊:創新數據的采集和解釋指南(第3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
[9]翟鐵民,張毓輝等.衛生費用核算新體系:SHA2011介紹[J].中國衛生經濟.2013,(1).
[10]Tamer Ayad.旅游衛星賬戶(TSA)實施的評價框架[D].北京交通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