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峰,劉輝煌,2,吳 偉
(1.湖南大學 經濟與貿易學院,長沙410079;2.湖南城市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加速,大量勞動力從農村流人到城市,促進了城市發展,提高了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但也導致城鄉收入差距。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表現出城鄉收入差距過大的顯著特征(Khan和Riskin,2001;王洪亮和徐翔,2006)。嚴重的城鄉差別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桎梏,如何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亟待解決的問題。城市化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如何?發展水平差別較大的不同地區間城市化和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是否存在明顯區別?這些都值得進一步的研究。
在我國城市化前期經濟發展程度不高,就業吸納能力較強的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偏低,為實現趕超政府實施了優化重工業發展的戰略,制約了城市發展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影響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導致農村平均工資水平偏低,影響了城鄉收入差距的調整。而隨著城市化水平提高,第三產業需求明顯增加,城市勞動力吸納能力提高,將有可能導致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此外,由于我國地區差異較大,在城市化進程中伴隨著勞動力大規模的跨區域流動,這也影響了城市化進程中城鄉收入差距的調整。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向東部地區城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提高了農民絕對收入水平,也增加了東部相應地區的生產總值,但是農民勞動報酬的份額較少,因此導致了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的增大。但隨著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勞動報酬份額的變動,我國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也可能表現出非線性關系。鑒于此,本文采用門檻面板數據模型對我國經濟發展、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的非線性關系進行了檢驗。
由于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可能存在非線性關系,本文根據Hansen(1999)提出的靜態門檻面板模型分析不同發展階段城市化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以單一門檻模型為例,基本模型設定如下:

得到門檻值以后還需要對門檻效應的顯著性以及門檻值個數進行檢驗,第一個檢驗即檢驗門檻值前后的系數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第二個檢驗是假設單一門檻值已知的情況下搜索第二個門檻值,參數估計思路與單一門檻模型類似。
城市化水平多采用城鎮人口與總人口的比重來衡量,但關于城鎮人口和鄉村人口的統計是從2000年開始,無法得到各省份完整的城鄉人口數據,本文參考相關文獻采取非農業人口比農業人口比重的指標表示城市化水平urban。為全面衡量城鄉城鄉收入差距,本文分別選取了相對收入差距指標和絕對收入差距指標,其中相對收入差距指標(urbanr)為城鎮居民消費額和農村居民消費額的比值,絕對收入差距指標(urband)為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人均純收入的差值。
本文主要從政府行為、市場化程度和對外開放水平等三個方面出發選取了可能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的控制變量。本文用政府財政支出占地方GDP的比重來衡量地方政府對經濟的影響力(gov),地方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往往會造成城市偏向,在我國地方經濟發展中,地方政府對于重工業的偏好也將帶來我國農業、輕工業與重工業在結構上的緊張關系,影響我國城市化進程和城鄉收入分配;政府資源的分配也往往傾向于城市居民,比如政府的政府社會保障支出就主要被城鎮居民享受,因此地方政府的行為可能會擴大城鄉收入差距。
本文用非國有企業職工人數占職工總數的比重來表地區的市場化水平(market),一般而言,隨著市場化發展,非國有企業就業份額的上升,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從農業部門鄉鎮企業和非國有企業轉移,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但在市場化過程中城鎮部門以國有企業為主的工資決定方式也將發生變化,非國有部門的人力資本邊際回報往往高于國有部門,人力資本水平相對更高的城鎮居民收人水平與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也可能進一步擴大。因此,市場化程度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凈影響尚不能確定,需要作進一步檢驗。
本文用貿易依存度也就是進出口總額占當地GDP比重來反映地方經濟開放水平(open),經濟開放水平對我國經濟發展和城鄉收入差距也有較大影響,一方面隨著經濟開放程度提高,出口貿易的發展和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將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從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在經濟開放過程中,對外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應有可能增加技術勞動力的需求和工資收入,從而擴大與農民的收入差距,因此經濟開放程度對城鄉收入差距可能存在兩種方向相反的作用,其最終效應也是不確定的。
本文研究采用的時間跨度為1995~2012年,為了保持變量的完整性,在樣本中剔除了重慶市,另外本文也沒有使用港澳臺的數據。本文人口指標、城鄉收入差距指標和經濟開放程度等指標的原始數據來自國泰安數據庫;1978~2008年職工人數等指標的原始數據來源《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2009年以后的數據來源于各地統計年鑒。

表1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首先本文對相對收入差距模型的門檻效果進行了檢驗以確定門檻的個數、設定模型的具體形式形式。分別假設不存在門檻、一個門檻和兩個門檻估計方程(2),得到的F統計量和采用“bootstrap”得出的P值見表2。可以看到單一門檻的效果顯著,對應的P值為0.00,而雙重門檻和三重門檻的效果都不顯著,對應的P值分別為0.217和0.667。從圖1中似然比檢驗統計量LR為零時γ的取值即為門檻參數的估計值,圖中虛線即為所有LR值小于5%顯著水平臨界值7.35構成的門檻估計值95%的置信區間,根據該門檻值可以將地區按經濟發展程度分為兩類:人均GDP小于12045元和人均GDP大于12045元。

表2 相對收入差距模型的門檻效果檢驗

圖1 相對收入差距模型的門檻估計值和置信區間
表3為模型的參數估計及對應t值估計結果,可以看到當經濟發展超過一定階段(人均GDP超過12045元),城市化進程將縮小城鄉居民的相對收入收入差距,城市化對于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通過異地打工的農村勞動力報酬偏低,融合城市的難度較大;在戶籍制度等制約下,只有農村中能力較強、收入較高的人才有可能進入城市,成為城市居民,因此隨著城市化發展城鄉收入差距擴大。而隨著市場經濟發展,戶籍制度、勞動力轉移政策等也發生了調整,越來越多的農民從農業向城市的第二和第三產業轉移,將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和收入水平,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在控制變量中,經濟開放程度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為負,對外開放政策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推動了我國制造業的發展,也吸引了大量農村居民向城市聚集,從農業生產轉向了工業以及服務業,增加了農村居民收入的差距。政府行為對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距的影響顯著為正,以經濟增長為首要目標的地方政府在我國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突出,地方財政支出的城鎮化傾向明顯,地方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越高,城鄉收入差距就可能越大。市場化程度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也為正,但其作用并不顯著。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非國有企業單位就業份額不斷上升,吸引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但可能受到人力資本偏低、工資談判能力不高等因素的影響,其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變動的作用并不明顯。

表3 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距模型參數估計結果
根據類似的思路,本文還對城市化與城鄉居民絕對收入差距的非線性關系進行檢驗。表4為絕對收入差距模型的門檻效果檢驗,模型中存在單一門檻值,雙重門檻和三重門檻的檢驗同樣不顯著。在絕對收入差距模型中,門檻值為19703元,根據表5的模型估計結果,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城市化進程對城鄉居民絕對收入差距的影響都為正,但城鄉化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時的影響強度大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的強度。在控制變量中,市場化水平、政府影響和對外開放程度對于城鄉居民絕對收入差距的影響都為正,其中政府行為的影響強度最大,對外開放程度的影響最小。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以戶籍制度為主的制度障礙限制了農村人口流動,相應的就業制度、土地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等擴大了城鄉居民的絕對收入差距,主要投向城鎮如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財政支出也不利于城鄉居民收入狀況的改善。

表4 城鄉居民絕對收入差距模型的門檻效果檢驗

表5 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距模型參數估計結果
本文應用面板門檻模型,檢驗了經濟發展過程中城市化水平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線性關系,結果表明城市化對于城鄉相對收入差距和絕對收入差距的影響都具有一定的階段性特征。根據相對收入差距的門檻面板模型,當經濟發展超過一定階段(人均GDP超過12045元),城市化進程將縮小城鄉居民的相對收入收入差距;經濟開放程度和市場化水平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也為負,但市場化水平的影響不顯著,而政府行為對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距的影響顯著為正。根據絕對收入差距的門檻面板模型中,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城市化進程對城鄉居民絕對收入差距的影響都為正,并且當經濟發展超過一定階(人均GDP超過19703元),城鄉化對城鄉居民絕對收入差距的影響強度更大;市場化水平、政府影響和對外開放程度對于城鄉居民絕對收入差距的影響都為正,其中政府行為的影響強度最大,對外開放程度的影響最小。根據本文的實證研究,當前改善我國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距需要加快城鎮化建設,提高城鎮化質量,提高城市就業吸納能力;而要改善城鄉居民的絕對收入差距,應當加快城市部門改革,逐步放棄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將政府支出更多的向農村傾斜。
[1]陳斌開,林毅夫.發展戰略城市化與中國城鄉收入差距[J].中國社會科學,2013,(4).
[2]Anand S.The Kuznets Process and the Inequality-development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40(1).
[3]陳斌開,林毅夫.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城市化和城鄉工資差距[J].南開經濟研究,2010,(1).
[4]Hansen B E.Threahold Effect in Non-dynamic Panels:Estimation,Testing,and Inference[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