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 琴
在現代醫院人力資源管理中,開展好醫院新職工崗前培訓工作對新職工認識自身崗位的性質、對盡快適應醫院的工作、對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規劃、對提高職工對醫院的忠誠度都極為重要[1]。為提高新職工崗前培訓教學質量,本院自2013年開始在醫院新職工崗前培訓中引入戴明循環管理方法,使培訓質量在不斷循環中得到提高,現將方法和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本院2013年非護理類新進職工(下文簡稱新職工)79名為對照組,2014年非護理類新進職工87名為實驗組,兩組人員的崗位類別、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2)。

表1 對照組和實驗組學歷組成的比較 (人)

表2 對照組和實驗組崗位分布比較 (人)
由于護理工作的特殊性,崗前培訓由本院護理部統一安排,故不在本文討論范圍。
2.1 計劃階段
2.1.1 崗前培訓內容需求的調查。在前期準備階段,征集各科室對崗前培訓所提出的教學內容,根據各科室上報的培訓課程、授課人員及所需時間,統籌安排培訓內容和時間,制定出新職工崗前培訓方案,為有效實施崗前培訓做好完善的計劃,以保證崗前培訓的順利完成。
2.1.2 崗前培訓存在問題的分析。根據上1年度崗前培訓后向新職工發放的《崗前培訓教學質量及效果評價調查表》及新職工座談會中的相關內容,對新職工針對崗前培訓提出的問題和意見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并反饋給相關部門或科室,在次年的崗前培訓中加以改進。
2.1.3 制定崗前培訓方案。(1)培訓的組織者。培訓的組織者是專門負責計劃、組織、實施培訓工作的責任人。我院崗前培訓由人力資源部和科教處牽頭,其他職能部門及臨床科室配合。為了保證崗前培訓能取得滿意的效果,不流于形式,由人力資源部和科教處派專人進行積極周密的準備工作。(2)培訓課程。主要包括醫院歷史、醫院文化、醫德醫風教育、醫患溝通、醫院感染管理知識、醫院規章制度和科研教學、臨床常見危急重癥的處理、臨床操作等方面。(3)培訓方式和時間。在新職工到醫院報到后,采取脫產培訓的方式,使培訓規范化、系統化。培訓時間為期1周。(4)培訓地點。在院內學術報告廳進行,有利于新職工更快地適應新環境。(5)培訓師資。聘請院內理論素養高、授課能力強、工作經驗豐富的職能部門及臨床科室負責人或資深臨床醫師擔任授課教師。督促授課教師制作幻燈片和準備講課資料。(6)其他準備。如會場座位安排、多媒體設備的調試、飲用水的準備、培訓簽到表的準備、現場拍照、會場環境清潔、緊急情況處理等。
2.2 執行階段 由培訓組織者介紹本次培訓方案、日程安排及紀律要求。
2.2.1 醫院黨政領導致辭。首先由院長致歡迎辭,向新職工介紹醫院概況和歷史、服務宗旨、未來發展規劃和目標,以及對新職工的要求和祝愿。
2.2.2 管理制度的培訓。醫務處主任就醫療核心制度、醫療安全、醫患溝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醫師定期考核辦法等方面進行詳細的講解;行風辦主任負責醫德醫風教育授課,講授《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實施辦法》等文件,并讓新職工觀看有關醫德醫風教育錄像片;醫院其他職能科室負責人分別就醫院感染、質量管理、病歷書寫、醫囑系統、預防保健、消防安全、教學科研、繼續教育、人才培養、人事制度、黨團建設、醫院文化、醫院宣傳等多方面知識進行培訓。
2.2.3 臨床急危重癥及常用技能操作的培訓。針對醫療崗位的新職工,聘請院內經驗豐富的醫師針對臨床常見的急危重癥的診斷思路和治療方法進行培訓,如急性冠脈綜合征、呼吸衰竭、肺栓塞、休克、急性腎損傷等。所有醫療崗位的新職工,都參加心肺復蘇、氣管插管、面罩給氧術的培訓和考核。針對內科系統的新職工,培訓并考核骨髓穿刺、胸腔穿刺、腰椎穿刺、腹腔穿刺這4項基本穿刺技術;針對外科系統的新職工,培訓并考核消毒、鋪巾、縫合、拆線、換藥等外科基本操作技術。
2.2.4 合影。培訓結束后全體新職工合影留念,并作為資料存檔。
2.3 檢查階段 培訓結束后針對醫療崗位的新職工進行理論和技能操作考核。理論主要考察病歷書寫,成績包括書寫規范和臨床應用兩方面;技能操作考核包括心肺復蘇、氣管插管、面罩給氧、電除顫、胸、腹、腰、骨穿刺術以及外科基本操作幾個方面,采取現場抽簽的考核形式,同時也將操作的相關理論知識、與患者的溝通及臨場的應變能力等納入考核內容,考核合格者可以上崗,考核不合格者需再培訓后重新考核,直至合格再上崗。同時,發放《崗前培訓教學質量及效果評價調查表》,針對教學水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調查新職工的滿意度并征求改進建議。
2.4 處理階段 處理階段包括鞏固措施和做出下一步計劃。通過征求新職工的意見和建議,一方面總結培訓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制定出相應的標準化培訓方案并加以推廣,作為下一次崗前培訓的借鑒;另一方面找出該輪培訓循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以避免類似問題再次發生,把沒有解決的問題或新出現的問題轉移到下一輪崗前培訓PDCA循環中,作為推動下一輪循環的動力和依據,提高培訓效果,提高新職工的工作適應能力。
統計分析將采用SPSS 15.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計算。所有的統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P<0.05將被認為所檢驗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計量資料將采用χ±s進行統計描述,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組間差異。如不滿足正態分布,則選擇Wilcoxon秩和檢驗進行比較。
4.1 崗前培訓教學質量及效果評價 新職工對崗前培訓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比較見表3。表3可見,在崗前培訓中運用PDCA循環管理方法后,新職工對教學水平中的理論聯系實際、調動新員工參與度兩方面;教學內容中的結合崗位的合理程度、針對性實用性、信息量前沿性3方面;教學方法中的多樣性有效性、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兩方面;教學效果中的對個人幫助程度和總體滿意度兩方面分別均較上1年度有明顯提高,經統計學分析,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3 新職工培訓滿意度調查
4.2 培訓后醫療崗位新職工理論及操作考核結果比較 運用PDCA循環管理方法后,醫療崗位新職工崗前培訓后的理論和操作考試成績均較上1年度有所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醫療崗位新職工崗前培訓后考核成績比較

表4 醫療崗位新職工崗前培訓后考核成績比較
項目 對照組(分) 實驗組(分)P 77.75 ±6.38 80.66 ±6.39 <0.05操作考試理論考試92.95 ±1.51 95.57 ±1.14 <0.05
經過一輪PDCA循環,通過發放調查問卷以及開展座談會討論,針對醫院新職工所提出的崗前培訓的時間短、內容多,使他們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信息,難以達到理想效果等問題,在下1年度的崗前培訓中進行改進,結果表明次年的崗前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了讓今后的崗前培訓取得更好的效果,結合現階段崗前培訓的實際情況,筆者提出以下5個方面的建議:(1)完善新職工崗前培訓制度,使培訓工作規范化,并在實踐中不斷地加以改進和完善,以順應醫院人才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2)將崗前培訓與繼續教育培訓相結合,保證培訓環節前后銜接,培訓內容完整且不重復,以提升醫院培訓工作的效果,促進人才隊伍的建設。(3)很多培訓內容其實都是在校期間反復學習及強調的,為避免重復教學,減少理論的直接灌注,可采取發放視頻教學光碟的自學形式,節約寶貴的培訓時間,用以安排其他實用性的課程,適當增加培訓中的實際病例討論內容,更多偏重于理論聯系實際的病例分析和相關操作的處理。(4)豐富崗前培訓的形式,不局限于課堂教學,使新職工在短時間內能夠多渠道多角度地接受培訓信息,提高培訓效果。可將崗前培訓相關內容制成便攜手冊,包括醫院各項規章制度、專業技能要求、醫院平面圖等,在培訓結束時發給新職工,為其日后工作提供便利。(5)對崗前培訓的效果進行量化評估,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以促進崗前培訓工作持續有效地向前發展,從而推動醫院的人才建設。應細化《崗前培訓教學質量及效果評價調查表》,做好崗前培訓需求分析,以便更好地調整培訓內容,改進培訓形式;增加實際考核內容,以確保培訓工作的有效性。
1 王愛國,曹玲玲,張勇,等.新形勢下醫院新員工崗前培訓探討[J].現代醫院,2013,13(12):114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