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玲 胡銳鴿
本文基于社會需求的視角,從畢業生自我評價和單位評價2個維度,對海南醫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基本素質與能力進行調查,并分析其現狀及變化趨勢,結果將為高等院校公共事業管理本科專業完善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專業人才提供參考依據。
以海南醫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2006級、2010級應屆本科畢業生為研究對象。實習前發放學生自評表及單位評價表。自評表由畢業生現場填寫,現場回收;單位評價表于實習結束時收回。調查內容包括尊重社會公德、人文素質、法制觀念、敬業精神等9項基本素質以及自主學習能力、適應能力、交往能力、表達能力等12項基本能力。每項基本素質與能力分別分為 0、1、2、3、4、5、6、7、8、9、10 評分等級(0分為最低分,10分為最高分)。共發放調查問卷113份,回收有效問卷113份,回收率100%。
2.1 不同年級畢業生基本素質的縱向分析
2.1.1 自我評價。由表1可知,海南醫學院2006級、2010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自評其已具備的9項基本素質評分總均值(分別是8.38和9.11)相差較大。其中2006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9項基本素質均在8.10分以上,2010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9項基本素質均在9.10分以上。從順位來看,2006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排在第一位的是感恩觀念,末位的是奉獻精神;2010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排在第一位的是尊重社會公德,末位的是敬業精神。順位上升明顯的有奉獻精神、健全心理,順位下降明顯的有人文素質、法制觀念、敬業精神。從總均值看,基本素質明顯提高。

表1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基本素質自評得分、排序
2.1.2 用人單位評價。由表2可知,用人單位對海南醫學院2006級、2010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的評分總均值(7.71和9.07)相差較大,其中2006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9項基本素質基本都在8.00分以上,2010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9項基本素質基本都在9.00分以上。從順位看,2006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排在第一位的是敬業精神,排在末位的是健全心理;2010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排在第一位的是尊重社會公德,末位是奉獻精神。順位上升明顯的有尊重社會公德、健全心里,順位下降明顯的有法制觀念、敬業精神、團隊合作精神、奉獻精神。從總均值看,基本素質都有明顯提高。

表2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基本素質用人單位評分、排序
2.2 不同年級畢業生基本能力縱向分析
2.2.1 自我評價。由表3可知,海南醫學院2006級、2010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自評其已具備的12項基本能力評分總均值(分別是7.51和8.44)相差較大。2006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的12項基本能力大部分在7.00分以上,2010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12項基本能力大部分在8.00分以上,其中2010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12項基本能力明顯高于2006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從順位看,2006級和2010級排在第一位的都是適應能力,排在最末的都是外語能力。順位上升明顯的有交往能力、表達能力、決策與決斷能力,順位下降明顯的有動手能力、預測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從總均值來講,基本能力都明顯提高。

表3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基本能力自評得分、排序
2.2.2 用人單位評價。表4顯示,用人單位對海南醫學院2006級,2010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12項基本能力評分的總均值(分別是8.09和8.50)相差較小,其中2006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的12項基本能力都在7.50分以上,2010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的12項基本能力都在8.00分以上。從順位方面看,2006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排在第一位的是自主學習能力,2010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排在第一位的是適應能力,而排在末位的都是外語能力。順位上升明顯的有交往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順位下降明顯的有預測能力、寫作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從總均值看,基本能力有所提高。

表4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基本能力用人單位評價、排序
兩次調查結果顯示,對9項基本素質和12項基本能力,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自評得分和用人單位評分的總均值相近,反映了目前海南醫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教學和培養的整體合適性;從自評角度看,2010級畢業生總體基本素質與能力較2006級有明顯提高,但順位下降明顯的有人文素質、法制觀念、敬業精神;從單位評價角度看,2010級畢業生總體基本素質與能力較2006級畢業生亦有較大提高,然而在奉獻精神、團隊合作等方面評分較低。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本科畢業生的數量與日俱增,就業競爭壓力不斷加大,競爭的壓力迫使社會各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競爭也使社會各界對人才的標準、對大學畢業生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必須在思想道德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健康的身體及心理素質,以及現代意識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而目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仍存在供需方面嚴重的“背離”現象,從而造成人才需求的既“過剩”又“稀缺”的奇怪現象[1]。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3.1 根據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能力和素質需求有針對性地設計、調整和完善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法一是有針對性地加大實驗實踐課程比例,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動手和問題解決能力;二是采用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采用探究式、團隊式或小組式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敬業精神、奉獻精神和團隊合作等能力和素質。
3.2 加強人文、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和實踐 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和法制觀念 可通過通識課程的滲透、直接教育感化或行為實踐等方式。
3.3 加強就業指導 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等活動,鼓勵大學生盡早制定自己的職業規劃、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從而提髙就業的競爭力。
3.4構建畢業生質量跟蹤反饋和評價機制 通過收集和分析用人單位和大學生自身反饋的信息以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人文素質、法制觀念、創新能力、奉獻精神、團隊合作等能力和素質的評價,及時反映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社會對人才能力和素質的基本要求,為高校完善人才培養提高可靠的參考依據。
1 胡忠培,李向榮,李偉,等.公管(醫保)專業畢業生靈活就業趨升的影響因素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285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