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華,陳家紅,劉曉娟
(1.枝江市中醫醫院,湖北 宜昌 443200;2.枝江市安福寺鎮中心衛生院 麻醉科,湖北 宜昌 443200)
?
胸痹心痛中醫證型與16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相關性研究
方俊華1,陳家紅2,劉曉娟1
(1.枝江市中醫醫院,湖北 宜昌 443200;2.枝江市安福寺鎮中心衛生院 麻醉科,湖北 宜昌 443200)
目的:觀察胸痹心痛中醫證型與16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之間的關系,并為深入研究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選取120例胸痹心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中醫證型與16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分析,觀察不同中醫證型患者的冠脈情況,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結果:研究發現,冠脈狹窄中胸痹心痛的不同證型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重度狹窄中心血瘀阻證及痰濁壅塞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病變范圍與其他證型比較差異明顯(P<0.05)。結論:胸痹心痛中醫證型與16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具有相關性。
胸痹心痛;16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相關性
胸痹心痛是一種常見的中醫診斷特征,與冠心病有著一定關系,可通過觀察患者的胸痹心痛癥狀斷定冠心病的發生,為冠心病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冠狀動脈成像技術常作為冠心病診斷主要依據,冠心病標準的研究越來越多。選取2012年6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胸痹心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中醫證型與16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分析研究,現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胸痹心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為(45.5±10.2)歲; 病程14~119個月,平均病程為(45.4±20.3)個月。所有患者均出現竇性心律癥狀,心率為45~75次/min。不通過CT掃描檢查,已確診勞累性心絞痛患者59例,變異性心絞痛35例,急性心肌梗死25例, 陳舊性心肌梗死1例。
1.2 中醫辨證診斷
按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學會制訂的《冠心病、心絞痛等心臟病的中醫辨證標準》[1]進行中醫辨證分型,分為六型:心血瘀阻型,痰濁壅塞型,陰寒凝滯型,心腎陰虛型,氣陰兩虛型及陽氣虛衰型。
1.3 CT掃描
采用16層螺旋CT機進行檢查,對比劑多采用優維顯370,用量為150mL左右,通過肘部進行靜脈注射,流率控制4mL/s;選擇CT橫斷面圖像,要注意患者的主動脈腔必須選擇一個感光區,規定范圍為120Hu,當主動脈增強到該值范圍時進行觸發掃描。心電門控檢查,使用前瞻性心電門控觸發掃描及回顧性心電門控進行數據采集。心率一般控制在70次/min左右。
1.4 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分級標準[2]
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分級標準:正常;輕度狹窄為小于50%;中度狹窄為50%~75%;高度狹窄大于75%。
1.5 統計學方法

經測定,不同證型間冠脈狹窄程度差異明顯;3個實證與3個虛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冠脈狹窄中胸痹心痛的不同證型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重度狹窄中心血瘀阻證及痰濁壅塞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病變范圍與其他證型比較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胸痹心痛的發生與患者身體健康狀況有著一定關系,也和患者年齡有一定關系,年齡越大,發病可能性越大。臨床多采用中醫方法治療,可避免對患者造成傷害,且可調理患者全身器官。臨床診斷采用多層螺旋CT冠脈成像技術,具有掃描時間比較短、成像分辨率比較高、運動偽影比較少、微創及安全等特點,在冠狀動脈病變診斷方面具有一定優勢。

表1 不同證型間冠脈狹窄程度比較 [n(%)]
胸痹心痛是診斷冠心病的重要目標,該病主要發生于老年患者,婦女在更年期間易出現冠心病等冠狀動脈病變疾病。臨床及時診斷具有重要意義,治療也極為重要。不同年齡段患者表現特征也不同,年齡越大,寒凝心脈、痰濁內阻、心血瘀阻證型表現明顯,表明胸痹心痛早期以氣血陰陽虧虛為主[3]。研究[4]報道指出,胸痹心痛與血脂水平、炎癥因子有著一定關系,研究表明胸痹心痛的中醫分型為氣虛、陰虛、陽虛、氣滯、血瘀、寒凝、痰濁七個證型,通過檢測患者血脂水平和hs-CRP、ESR值,研究發現痰濁證患者的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明顯高于非痰濁證,氣虛證hs-CRP明顯高于非氣虛證,陽虛證ESR明顯優于非陽虛證,血瘀證hs -CRP、ESR明顯優于非血瘀證。
本研究發現,心血瘀阻型、痰濁壅塞型患者冠脈重度狹窄程度明顯多于其他證型,表明痰濁、瘀血是導致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胸痹心痛中醫證型與16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具有相關性。
[1] 賈玉柱, 沈盛暉, 祁克信, 等.冠心病中醫證候與16 層螺旋CT 冠狀動脈造影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10):1703-1704.
[2] 朱文莉,崔延安,朱敬榮,等.胸痹心痛中醫證型與16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的相關性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0,34(5):545-546.
[3] 徐中菊,陳曉玫.胸痹心痛中醫證型與冠狀動脈病變的相關性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2 ,46(3):13-15.
[4] 任毅,周袁申,張敏州,等.胸痹心痛患者中醫證型與血脂水平、炎癥因子的關系探討[J].時珍國醫國藥,2012,23(4):977.
(責任編輯:李嵐春)
2014-09-24
方俊華(1977-),男,湖北省枝江市中醫醫院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為CT、MRI診斷。
R256.3
A
1673-2197(2015)06-0102-01
10.11954/ytctyy.201506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