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廈門市中醫院,福建 廈門361000)
?
六味地黃湯對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及血液指標影響觀察
陳婷婷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廈門市中醫院,福建 廈門361000)
目的:探討六味地黃湯對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及血液指標的影響。方法:將8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口服二甲雙胍和阿卡波糖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六味地黃湯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血糖水平和血液流變學變化情況。結果:經過治療,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7.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7.5%,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2hPG、FPG、HbA1c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全血黏度、血漿比黏度、血細胞壓積、紅細胞電泳時間、紅細胞沉降率等血液流變學指標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各指標降低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常規西藥的基礎上加用六味地黃湯治療Ⅱ型糖尿病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微循環,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Ⅱ型糖尿病;六味地黃湯;血液流變學
調查顯示[1],我國約有93.0%的糖尿病患者為Ⅱ型糖尿病,嚴重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目前臨床主要采用降糖藥和胰島素控制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但研究發現[2]約有66.7%病程較長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僅靠口服降糖藥難以維持正常血糖水平。中醫認為糖尿病屬于“消渴”的范疇,主要病機為陰津虧損、燥熱偏勝,治宜補氣養陰,以腎為本進行全身調理。本研究采用六味地黃湯治療Ⅱ型糖尿病患者,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7例,女23例;年齡32~67歲,平均(53.4±7.4)歲;病程1~23年,平均(8.4±4.7)年。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糖尿病診斷標準[3]:空腹血糖(FPG)≥7.0mmol/L,糖負荷后2h血糖(2hPPG)≥11.1mmol/L;②符合中醫消渴病診斷標準[4];③治療6個月內服用相關降糖藥物血糖控制效果不明顯;④獲得患者或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妊娠期及特殊類型糖尿病患者;②伴有嚴重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根據個體情況設計合理的膳食和運動計劃,有并發癥的患者應首先控制疾病進展。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口服二甲雙胍(上海信誼天平藥業有限公司,0.25g/片),1次1片,每日3次;阿卡波糖(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50mg/片),1次1片,每日3次。觀察者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我院自制六味地黃湯治療,藥物組成為熟地黃15g、山茱萸肉12g、山藥12g、丹皮10g、澤瀉10g、茯苓10g。以水煎煮,每次200mL,每日3次,溫服。兩組患者療程均為3個月,1個療程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比較。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②分別于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檢測,檢測指標包括OGTT試驗的2h血糖(2hPG)、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③分別于治療前后檢測兩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檢查方法: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mL,全血置于抗凝管中混勻。采用北京普利生公司生產的LBY-N6A型自動清洗旋轉式粘度計對血液流變學指標進行檢查,檢測指標包括全血黏度低、高切變率、血漿比黏度、血細胞壓積、紅細胞電泳時間及紅細胞沉降率。
1.4 療效判定標準[5]
臨床緩解:臨床癥狀消失,合并癥解除,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合并癥顯著減輕,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減輕,合并癥有所減輕,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各項指標達不到上述要求,證候積分減少<30%??傆行?臨床緩解+顯效+有效。
1.5 統計學方法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7.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7.5%,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經過治療,兩組患者2hPG、FPG、HbA1c水平均顯著降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者患者2hPG、FPG、HbA1c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組別時間FPG2hPGHbA1c觀察組(n=40)治療前12.47±2.5316.57±1.6710.88±2.67治療后7.18±0.79ab8.87±1.76ab7.56±0.78ab對照組(n=40)治療前12.64±3.0616.39±2.0510.83±1.67治療后8.31±2.43a10.31±1.76a8.65±1.54a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經過治療,兩組患者全血黏度、血漿比黏度、血細胞壓積、紅細胞電泳時間、紅細胞沉降率等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明顯改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各指標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糖尿病屬于中醫中“消渴”的范疇,是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為特征的一種疾病。消渴之名首見于《黃帝內經》,中醫認為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素體虛弱等因素均可導致該病發生[6]。消渴的基本病機為陰虛燥熱,以陰虛為本,以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燥熱甚者則陰虛越甚,陰虛甚者則燥熱越甚。目前臨床治療糖尿病以胰島素、口服降糖藥為主,雖有一定效果,但起效緩慢,且需長期服用。中醫認為補腎養陰是消渴病的基本治則,因此補腎養陰法的代表方劑六味地黃丸被廣泛應用于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臨床治療中。六味地黃湯是錢乙根據東漢張仲景的經驗方金匱腎氣丸減去桂枝、附子而成,是補腎的專藥。該方由熟地黃、山萸肉、干山藥、澤瀉、丹皮、茯苓六味藥組成,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方中地黃、山茱萸、山藥謂之“三補”,以補腎養陰為主,兼補肝脾;茯苓、澤瀉、丹皮謂之“三瀉”,在利濕瀉濁的同時兼可瀉火。該方是以補腎為主、補瀉結合的名方,用于多種原因所致腎陰虛證的治療。
湯劑又稱煎劑,古稱湯液?!抖Y記·曲禮》中曰:“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嘗之”,說明在周代已開始采用湯液治病。湯劑制備簡單,溶媒來源廣,無刺激性或副作用。湯劑處方多為復方,能充分發揮配伍作用,以增強療效、緩和藥性,還可全面、靈活地根據患者個體差異隨證加減藥物。本研究采用藥典記載的六味地黃丸處方制備六味地黃湯,將其應用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中,取得較好效果,與杜彥萍[7]報道一致。
本研究結果表明,經過治療,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7.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7.5%,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2hPG、FPG、HbA1c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全血黏度、血漿比黏度、血細胞壓積、紅細胞電泳時間、紅細胞沉降率等血液流變學指標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各指標降低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常規西藥的基礎上加用六味地黃湯治療Ⅱ型糖尿病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微循環,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張蕾,劉旭生,劉壯竹,等.六味地黃制劑治療糖尿病腎病系統評價[J].時珍國醫國藥,2012,23(9):2273-2277.
[2] 孔文文,吳學蘇,余江毅,等.六味地黃丸合銀杏葉片對2型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變及炎癥因子的影響[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5(6):846-848.
[3] 向靜文,吳天梅,肖小敏,等.IADPSG糖尿病診斷新標準與現有診斷標準臨床應用價值的比較[J].廣東醫學,2012,33(5):639-641.
[4] 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糖尿病中醫診療標準[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6(6):540-547.
[5] 徐文娟,張良曉,黃宇虹,等.基于血漿中脂肪酸代謝譜及非線性判別分析方法的糖尿病中醫證候分型[J].色譜,2012,30(9):864-869.
[6] 張利民,譚毅,黃偉,等.糖尿病前期中醫體質及相關指標的研究[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2(5):60-61,64.
[7] 杜彥萍,景嬌,汪朝暉,等.六味地黃軟膠囊治療糖尿病(腎陰虛證)的多中心臨床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4):255-259.
(責任編輯:尹晨茹)
2014-12-01
陳婷婷(1976-),女,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廈門市中醫院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為內科。
R285.6,R587.1
A
1673-2197(2015)06-0123-02
10.11954/ytctyy.20150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