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思穎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歷史和地理等原因,闡述了我國農業國際貿易面臨著科技含量低、國際貿易壁壘等困境,同時提出了諸如加大固定資金投入、推進科技進步、加快企業轉型等解決途徑。
關鍵詞:農業;國際貿易
一、我國農業國際貿易的特征
隨著農業國際化趨勢的不斷增強,中國農業發展面臨著國際分工與合作的機遇與挑戰。實施農業發展比較優勢戰略,根據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發展優質、高效農產品,按照比較優勢原則確定農業的發展戰略與方向,提高農業競爭力,將是中國農業發展的長期政策選擇。
世紀之初,響應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我國成功地加入WTO,國際大市場的開放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我國農業及農業國際貿易的主要特征如下:
(1)從古至今,我國都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眾多,占到全國人口的70%左右。我國幅員遼闊,但由于氣候和地形特征等原因,可利用耕地面積相對較少,人均耕地面積則更少。(2)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政府非常鼓勵農產品生產與出口,對其進行各項可觀的補貼,對于大宗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我國很難與發達國家競爭,這體現在我國農業產品開始出現貿易逆差,而且又不斷擴大的趨勢。(3)我國農產品只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有競爭優勢,土地密集型產品則處于長期處于貿易逆差的狀態。因為歷史以及某些政策的原因,我國人口在未來將出現人口老齡化,屆時,隨著人口結構像老齡化偏移,人口紅利即將消失,再也沒有廉價勞動力,勞動密集型產業因為人口紅利產生的價格優勢將不復存在。
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未完成農業現代化的歷史使命,生產力和生產方式較發達國家仍舊落后。由于我國特殊的地理條件和以及對廉價勞動力的過分依賴使得我國無法進行大規模和機械化生產。
二、我國農業國際貿易發展中的困境
(一)基礎設施不完善。目前我國農業在基礎設施上的固定資產投入較小,包括農田水利工程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和市場設施。西南各省仍舊有些地區還沒有完善的農田水利工程設施,現有的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因為功能老化、配套不全等原因不能保障有效抵抗自然災害。90年代以來農業的受災面積、成災面積和成災率都呈明顯上升態勢。在我國地理條件復雜的南方地區,交通設施不完善以及市場設施不成熟使得農產品因為運輸和銷路問題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總之,基礎設施差使得我國農業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較低,并不能適應新階段農業發展對資本和技術依賴性提高的需要。
(二)科技含量低。我國在農業科技上的科技成就并不多,對農業科技的資金政策支持也與新階段的農業發展要求不匹配。科研與需求脫節,并不能及時將科研成果應用于推廣到產生并形成面向市場的科技創新機制。另外,農業科技成果集中在較為常規的方面,缺乏創新性強的核心科技。以上原因導致我國進入國際市場的農產品多為低附加值的初級產品。
(三)貿易壁壘。貿易壁壘包括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關稅壁壘主要指收取高額關稅、附加稅,非關稅壁壘指海關采取進口農產品配額限制、強制性進口許可證制度等以及綠色壁壘。通過收取高額關稅和附加稅來保護本國農業企業的行為屬于狹隘的地區保護政策,違背了貿易平等化原則,不僅損害了外國農業企業的利益,同時也弱化了本國農業企業的健康發展能力。通過施行進口農產品配額限制、強制性進口許可證等制度來控制進口農產品的總量和總金額的行為和收取高額關稅如出一轍。我國農業國際貿易的市場集中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在產品安全、環境保護、衛生等方面設置的標準普遍偏高,而我國農業企業普遍環保意識差,不了解國際的相關標準,應對綠色壁壘普遍意識和能力均較弱。
(四)發達國家濫用高補貼政策。農業補貼政策的濫用是對國際市場自身運轉機制的過度干預,勢必農產品市場公平競爭秩序,違背了國際貿易平等化原則。補貼政策短期來看是有益于本國農業發展的,長期來看實則削弱了本國農業經濟實體的市場競爭力。政府的過度干預將導致市場喪失資源配置的功能,能力強的農業企業也不一定能在競爭中獲得優勢。
三、解決途徑
(1)固定資金投入是保障。資金投入包括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基金以及農業科技研究基金。(2)科技進步是核心推動力。加強農業科技研究,加快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的速度;完善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使其符合新階段農業發展的要求,而不僅僅是有能力應對自然災害;另外,改善農業技術和生產方式還有于有效應對國際針對我國指定的各種貿易壁壘。(3)農業企業轉型是重要內容。隨著我國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地區的大量轉移,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應當從原來的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型。集約化農業經營模式體現在數量和質量兩個層面的內涵,在數量層面,集約化通過提升農產品生產效率的方式大幅提升其產量,在質量層面,集約化農業經營模式在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確保農產品質量逐步提升。
結語: 21世紀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農業不可避免的要參與國際化競爭,機遇和挑戰并存。現階段,無論技術層面還是政策法規層面,我們都必須時刻緊跟西方發達國家的步伐,農業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并舉,謙虛學習國外先進的農業科技,調動勞動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加強創新意識,在國家對各種資源優化配置的環境下,實現農業經濟實體的全面發展,提升我國農業國際貿易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