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巧莉
高校文科既存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知識型教育,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原樣化地掌握已有的知識,一個人學得好不好,水平高不高,就看他對已有知識掌握的深度與廣度。這種模式的理論基點,是建立在農業社會的經濟基礎上的。這個時期社會的總體知識有限,而百科全書式的大家在這種經濟形態之下成為可能。他們往往以知識的倉儲者身份出現,那時的社會信息量相對不足,信息的獲得手段也相對不足,因而知識擁有量就成為衡量一個人水準的重要指標。但是當人類進入現代社會,特別是進入后現代社會,即信息社會之后,情況就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這個分工越來越細的社會,各種新的知識在學科的邊緣產生;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那種百科全書式的知識者已成為昨日黃花。而這樣的時代,知識的獲取手段與來源也是前人所無法想象的方便與豐富,知識的更新換代也相當頻繁。我們剛剛學習的東西,轉眼之間就可能成為過去,而大量的新知識早已出現在地平線上。因此,高校傳統文科應由“知識中心”轉至基于知識的“能力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而讓“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也成為燕山大學漢語語言文學專業的特色建設。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的背景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其教學內容較為固定。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專業。北京大學作為我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端地,早在建校初時期就設立了中文學專業,這個專業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學科的教學內容與其教學方法已經固定下來。我國教育部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與2003年頒布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大全》之中,對中文學專業規定開設的課程幾乎沒有發生改變,數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門基礎課程,教育界內幾乎全部認同,中文學專業在現代大學專業體系中是最為穩定的專業之一。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把以培養專業性文學人才為主要目標。多年以來,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及其前身中文學專業己經成為作家、文學知識分子的培養基地,但是從社會學角度意義上來說,這些職業都不能成為社會職業類型,而其應用性也就沒有多大的發揮特征。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社會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戰。本專業畢業生就業、創業普遍困難。經濟社會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具有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談判、公關、策劃、教學、寫作等活動中,運用美好的、得體的、雄辯的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通過語言能夠進行廣告宣傳和公司企業形象設計等。由此,專業課堂教學中的文學觀念、語言觀念發生了變化。文學的認知功能、宣傳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潛移默化的心理疏導功能、娛樂功能、審美功能等在增強,社會要求通過文學培養人才的主要目標,不再是認識社會歷史或某個集團階級利益,而是培養熏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審關品位。在專業教學中,語言的符號學性質得到確認,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越來越普及,社會對通過語言進行交際的實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母語交流的水準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僅僅致力于培養專業性文學人才是遠遠不夠的。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關于實踐性的內容比較少。漢語言文學專業向來重視知識傳授,輕視學生能力培養,始終未改變“滿堂灌”與“一言堂”的教學方式,缺乏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有效途徑。實踐環節相對薄弱,實踐性的教學內容比較少,一般都集中在文學寫作這一方面。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難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強。
從目前所用教材、考試方式、授課方式等來看,傳統知識型人才培養模式仍在延續,知識的講解傳授成為教學和考試考查主題內容,傳統的死記硬背、掉書袋、照本宣科的書呆子式教學模式依然存在,由此導致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也相當嚴重。由此可見,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階段的時代需要,明顯不適宜于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本專業人才,改革勢在必行。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的現實意義
首先,漢語言文學學科的應用性的提高順應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的是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語言分析和運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木素質中無疑是重要的環節,因此,漢語言文學學科的應用性提高符合社會發展過程中對人才的要求。其次,漢語言文學學科的應用性滿足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我國的素質教育推行己經遍及全國各院校,而現在正是高校實行素質教教育的關鍵時期,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所在在于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而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就是要將學科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漢語言文學專業在社會發展中成為具有推動性作用的理論體系,這正符合素質教育對人才的要求。最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提高也是學科本質發展規律的需求。漢語言文學專業以漢語言文字研究為主要對象,基于語言本身具有較強的工具性,也就決定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易用性的特點。從大的方面來說,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轉型也促進著其他傳統文科專業教學模式的轉型。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以能力為導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的案例分析
燕山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著以提高學生專業能力為中心的理念,結合學生培養目標、專業特點、學科發展情況,對比和借鑒了專業內著名高校的做法,探索并形成了“525讀說寫工程”系列活動組成的立體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525”讀書說寫工程的核心部分是閱讀50部經典并做讀書筆記,背誦理解200首(篇)詩文,撰寫50篇文章,持續進行讀、說、寫訓練。第一學期啟動,實行“導師責任制”,落實導師及所負責的學生,布置每月及每學期的任務,為具體實施做充分準備。第二至第七學期具體實施,按照計劃每個月檢查背誦、閱讀和寫作,經過連續4年不間斷的讀說寫訓練,畢業時每名學生至少要寫出5萬多字的讀書筆記,寫作原創作品6萬多字,其中立體展示是全體學生參與策劃、組織承辦一場 “五二五讀說寫工程”匯報演出。
其中,“五二五讀說寫工程”匯報演出(以下簡稱“展演”)是此工程的重要環節,安排在學生在校的第五個學期。每年的展演由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全體同學以晚會的形式展開,演出節目涵蓋話劇、戲曲、相聲等多種原創或改編作品,僅09級學生就創作劇本10多部、相聲3篇、詩歌若干篇(演出只選取一篇)、改編劇本多部。展演前,根據老師的指導意見先對節目進行篩選,最終根據同學們的優勢和特長確定了參演節目。在節目編排的同時,拉外聯、會場布置、道具制作(如2010級全手工制作漢服)、活動宣傳等后勤工作也在緊張有序的進行。展演的全過程,都是由學生自主進行。整個匯報演出準備時間長達半年之久,是對該專業學生整體水平的集中檢驗,它不同于一般的文娛演出,學生在其中得到的是立體鍛煉,是專業特色、專業技能的綜合演練。
該課程體系作為一個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具有與基礎課、專業課及公共課同等的地位。不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而是利用實踐教學環節,推動學生參與一系列專業實習活動,做到學生不出校門,其學科基礎水平和綜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該活動在漢語言專業實施11年來,培養了漢語言文學人才所急需的文學審美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全面提升了本專業人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畢業生以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綜合素質高而深受考研學校和用人單位的歡迎。
(一)文學審美能力。“展演”的前期籌備工作,從廣義上來看,涵蓋了前幾個學期所有的讀說寫訓練。通過閱讀經典并做讀書筆記,背誦理解經典詩文,以及獨立撰寫文章,在日積月累的堅持中,漢語言專業學生的文學審美水平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中期的展演工作,通常是以晚會的形式展開,演出節目涵蓋話劇、戲曲、相聲等多種原創或改編作品,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娛演出,而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專業特色、專業技能的綜合演練。同學們通過舞臺表演,進一步加深了對文藝作品的理解,提高專業素養,從而提高展演同學和觀看展演者的審美水平。
“展演”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文學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使畢業生在考研時占據有利態勢。例如,2005級學生劉飛在浙江大學研究生復試時被導師問到關于博爾赫斯的問題,由于他在“五二五”讀書中對這位作家已有研究,該生對答如流,導師大為贊許,最終劉飛順利通過面試。2007級學生張翼馳因為對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有著獨到的見解順利通過了陜西師范大學的研究生復試。
(二)語言交際能力。語言類節目,如詩歌朗誦、情景劇、相聲表演等節目是展演節目的有機組成部分。無論是展演前期節目的編寫過程中對于文辭句讀的揣度,還是展演中期節目排練和表演時對字音語調的修正,都離不開對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和語言學理論的相關知識具體而合理的運用。例如,09級同學原創相聲《燕大有個漢語言》,以鮮活有趣的校園生活為材料,靈活運用課堂所學的語言學知識,給燕大師生呈現出漢語言文學專業同學不一樣語言功底,晚會現場掌聲不斷。此外,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該專業學生在整個展演過程中會組織各種活動,如拉外聯、會場布置、道具制作(如2010級全手工制作漢服)、活動宣傳等,這就不得不與校外相關人員,校內廣大師生發生交際互動,從而提高了漢語言專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三)寫作能力。在“展演”中,但凡屬于語言文學范疇的節目大多是由本專業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而成。因為有了前四個學期閱讀、背誦和寫作的積淀,“展演”前學生踴躍拿出自己改編或原創話劇、詩歌等作品原創和改編,僅09級學生就創作劇本10多部、相聲3篇、詩歌若干篇、改編劇本多部。從另一角度看,在某種程度上,“展演”為學生不斷創作提供了動力,也是學生寫作能力檢測的一種手段,也為優秀作品的展示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此外,“展演”的完成并不意味著該專業學生寫作的結束,恰恰相反,經過展演過程中對作品的多次具體的排演,使該專業學生對寫作有了新的認識,對其進一步的創作有一定的啟發和指導意義。由此可見,經過“展演”的前期、中期還是后期的實踐和思考,該專業學生寫作能力得到了鍛煉并不斷提升是不爭的事實。
(四)合作協調能力。“展演”安排在學生在校的第五個學期,歷時一個月之久,在此期間很少甚至沒有該專業老師的參與,該專業幾十名同學要想讓復雜繁瑣的工作高效有序地展開安排,就離不開彼此的合理分工,團結協作。比如,各個小組排練的時間、場地安排出現沖突,由于人數有限加之同學中不乏多才多藝者,一人兼多職的現象就很常見,此時同學間的彼此合作、相互協調就顯得十分重要。雖說“展演”是由漢語言專業學生獨立完成,但也不也不能閉門造車,同樣征求廣大師生的意見,群策群力,呈現出一場精彩豐富的匯報演出。
(五)創新思維能力。燕山大學“五二五讀說寫工程”匯報演出,自2001年成立以來,已經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色傳統。在某種程度上,“展演”的生命力,應歸功于每一屆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對其不斷傳承和發展。青年一代的學生作為時代的弄潮兒,他們將許多具有時代特色新鮮元素融入到展演之中,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例如,10級學生自己制作的漢服展,11級學生的熒光舞節目等等。文學與新聞傳播學系指導老師陳靜說,“學生們的匯報演出往往有很多創新超出老師的預期。另一方面,作為該專業的傳統活動,不同年級學生相互借鑒,相互學習,將展演辦出具有本年級特色的同時力求不斷超越。例如,10級展演以“架子鼓”的磅礴氣勢拉開晚會大幕,11級學生倍感壓力,最終幾經篩選,以柔美整齊的“扇子舞”開場,博得觀眾的陣陣掌聲。正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屆屆學生不斷創新,不斷超越,推動“五二五讀說寫工程”匯報演出越辦越好。
(六)實踐能力。“五動一合作” 既是該項目的特色也是其重要的創新點之一,在展演實踐中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即:
“動腦”:進行展演的整體規劃和作品的原創;
“動嘴”:語言藝術淋漓盡致的表現;
“動手”:身體力行,做好展演所需的細節(如道具制作);
“動腿”:展演前的公關實踐和排演準備;
“動眼”:擴大閱讀量,提高審美層次;
“一合作”:全專業所有同學團結一致,協作分工。
現就職于秦皇島中阿化肥廠的2001級學生張帆是該專業的第一批畢業生,因為全程參與策劃了“五二五”工程匯報演出而應聘成功,也因為有過這樣組織大型活動的實踐經驗,工作上手比較快,深得公司領導信賴。也有很多學生畢業后順利地進入不同單位的宣傳部門,很多反饋信息表明在展演中的鍛煉以及展演后的自覺有針對性的積累是他們順利找到工作的重要因素。
13年的教學實踐證明,燕山大學“五二五讀說寫工程”匯報演出(簡稱“展演”)是傳統文科專業“以能力為導向”人才培養模式的成功探索。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帶動下,燕山大學文法學院其他傳統文科專業也開始了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如展現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采訪制作展評”實踐教學內容之一的“廣電DV作品展”也于2006年正式開始,法學、國際政治等專業也相繼開展了自己專業的實踐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