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順
一、巖性、礦物特征
本區安定組地層僅分布在臟店頭礦區北部和葫蘆河地區。實測了富縣黑水寺,藥阜頭,養養馬峪三個剖面。巖性分布如下:
(一)碳酸鹽巖類。主要由灰巖、白云巖及少量生物灰巖組成。巖石中基質占80~100%,其成份以粉,微,泥晶方解石和白云石為主,少量泥質( 1.6~6.896)及鐵質(1.7一8.5),顆粒占0~20%,主要為微(泥)晶云灰巖砂屑和生屑。陸源碎屑一般小于5%。生物巖中生屑可達80%。組成巖石類型如下:(1)(含粉砂)微(粉、泥)晶灰巖。紫紅,灰綠色,中厚層及薄層狀。具水平及波狀層理。微~泥晶結構。含少量介形蟲、魚骨屑和陸屑。可見蟲孔,圓形硅化和溶溝,溶孔、干裂隙,溶孔和干裂中有沸石、泥鐵質充填。三個剖面均有分布。反映為淺水,弱水動力的沉積環境,有時露出水面。(2)(含)生屑泥(微)晶灰巖。紫紅、灰,黃綠色,中厚層及i薄層狀。具水平及波狀層理。生屑泥(微)晶結構。介形蟲和魚骨屑占10~20%,個別層中介形蟲成層分布。分布在黑水寺,藥阜頭剖面。(3)微晶白(灰)云巖。紫紅、灰及黃綠色,i,中厚層及薄層狀。具水平及波狀層理,部份具斜波狀層理。微(泥)晶結構。巖石以微(泥)晶白云石為主,亮(粉)晶方解石次之,少量介形蟲及魚骨屑。個別層段含少量硅質團粒或泥,鐵質,從而形成含團粒或含鐵、泥質微晶(灰)云巖。溶孔、溶溝發育,部分被方解石,硅質及氧化鐵充填。可見垂直層面的蟲孔和于裂隙。以上特征說明沉積當時為淺水、弱水動力環境,時而暴曬于水面之上。主要分布在各剖面的中上部。(4)含砂屑微晶次(云)巖。灰、黃綠、紫紅色。具水平及不規則層理,含砂屑晶結構。巖石由65~76%微(泥)晶方解石(或白云石)、20%微晶灰巖(泥晶云巖)砂屑,5%氧化鐵、少量石英陸屑組成。含鐵、鈣質結核。分布在黑水寺剖面。(5)微(粉)晶云灰巖紫紅、黃綠、灰色。具水平及波狀層理。巖石由粉晶方解石和微屆白云石組成,含少量氧化鐵,生屬、泥質和陸屑。分布在黑水寺、藥阜頭剖面。(6) (微)粉晶泥(質)灰巖。灰綠、黃綠、紫色、具(斷續)水平及(微)波狀層理。 (微)粉晶結構。巖石主要由方解石,水云母及少量氧化鐵組成。各剖面均有分布。(7)螺殼灰巖。灰白色風化后呈黃褐色,螺殼結構。螺殼占75%(一般直徑為2-7毫米,最大達6厘米),魚骨屑5%,膠結物20%,為泥品基質和少量氧化鐵。以底棲生物為主,說明沉積捉當時為陽光充足的淺水環境。主要分布在黑水寺,藥卓頭剖面。碳酸巖根據差熱分析,其主要礦物為方解石、自云石和菱鎂礦。方解石在920~935℃,白云母在760°~790℃及940°~950℃處為吸熱谷。
(二)磷塊巖。紫紅、灰色,薄層狀。含粉砂、魚骨屑結構。魚骨屑占60~70%,填隙物(粉晶方解石、鐵,泥質)15~40%少量陸屑。具水平及緩波狀層理。分布在黑水寺剖面上部。粘土巖。深灰、灰黑及暗紫色。主要為(含灰或含鐵,泥質)水云母粘土巖,含介形蟲,菱鐵礦質水云母粘土巖。微(粉)晶鱗片狀結構。由水云母,微晶方解石(白云石), 菱鐵礦組成。差熱分析結果:主要為伊利越石,高嶺石次之,少量蒙脫石、綠泥石和水針鐵礦。具水平層理。分布在各剖面的頂,底部。
(三)碎屑巖類。主要分布在各剖面的底部。巖石為粉或細砂巖。灰綠、灰色。巖石組份中碑障屑總量為45~850,其中石英占61~92%,長石占6~20%,巖屑2~1i%,細砂巖中還含12~
25%魚骨屑。膠結物或填隙物為鈣、鐵,泥質和細碎屑。具(微細)水平層理。重礦分折結果:不透明礦物右赤 禍鐵礦、銳鈦鐵礦,合計計86.1%,以赤褐鐵礦為主。透明礦物中穩定組分為主,鋯石占6.7%,電氣石2.8%,石榴石占2.5%,金紅石占0。9%,組合形式為鋯石一電氣石一石榴石一金紅石。少量角閃石、綠簾石等不穩定組分。自生礦物以黃鐵礦(占23,996),重晶石(3.7%)為主。
二、結構和沉積構造
本區碳酸鹽的結構主要為化學、生物化學作用形成l筏的晶粒結構,微晶為主,粉晶次之。顆粒<10%,顆基比<1/9,,屬低能淺湖環境的產物。其次為含砂屑微晶結構和生物骨架(螺殼)結構,前者顆粒占17~30%,顆基比1/2,反映有一定的波浪和流水作用, 后者系原地生長的生物構成的,均屬淺湖環境產物。
區內砂巖很少,僅采集三個粒度分析樣。黑水寺剖面的二個樣品分析結果是,概率曲線為直線型,斜率7 1°~72°,Mz為2.33φ、3.97φ、a1為0.5,o.55,分選性中等。SKl為—0.2、—0.11,屬負偏態。KG為1.06,1,07,中等尖銳。頻率曲線單峰。 在SKl- ai離散圖中落入湖區。綜合判別式結果為湖相。
養馬峪剖面一個樣。概率曲線為似直線型。下段含量58.3%,斜率75°,上段含量4 1.7%,斜率65°,兩截點為2.4φ。 Mz = 2.62φ。αi =0.54,分選性中等。Sk1=O,09,近對樹稱。KG =1.18,尖銳。頻率曲線單峰。綜合判別式結果亦為湖相。
區內安定組地層發育水平,緩波狀層理。敘述如下:(斷續)水平層理:在暗紫色粘土巖中發育微細水平層理,細層厚1~3mm,易剝離,風化易碎呈紙片狀。在灰巖,云巖中發育斷續水平層理,細層厚I~數cm。此外在剖面下部深灰、灰黑色粘巖中可見到季節紋理,以顏色深淺 I顯示,細層厚度小于1 mm。
緩波狀層理:多出現在灰巖、云巖中,波長5 -.8cm,細層厚度小于lcm。安定組地層中普遍含有鐵質結核,此外尚行鈣質結核和燧石結核。鈣結核形狀往往呈不規則狀。燧石結核多分布在紫色泥巖和泥灰巖中,呈扁圓或圓球狀,直徑一般為0,1米左右,最大可大0.7米。
三、沉積相及其變化規律
安定組沉積時,繼續為半干旱氣候。由于地殼下沉在陜甘寧盆地中南部形成一內流湖,本煤田位于湖的南端,以店頭沮水河為界,北部接受了沉積,南部為剝蝕區,黑水寺剖面處于淺湖地帶。從該地區早期沉積黑、灰黑色頁、泥巖及菱鐵礦、FeS2結核(或自生礦物)來看,表明水體較深、靜止而閉塞,屬還原環境。到中,晚期湖盆相對穩定,生物昌盛,形成了紫雜色灰巖、泥灰巖、生物灰巖。由于氣候炎熱干旱,湖水幾度礦化形成多層白云(灰)巖。
(一)沉積相劃分原則。根據巖性、結構、沉積構造、地球化學等持征將其分為較深湖亞相和(碳酸鹽巖)淺湖亞相。特征如下:(1)較深湖亞相。顏色以黑、灰黑色為主,灰綠色次之,少量灰紫、桃紅色。巖性較細,以水云母粘土巖為主,地化性質表明屬陸相湖泊沉積。少量粉、細砂巖,砂巖粒度概率圖呈(似)直線型,懸載搬運,離散圖中落入湖區。水平層理、季節紋理發育,少量波狀層理。含黃鐵礦,菱鐵礦、燧石結核和介形蟲、魚骨碎屑化石。(2)(碳酸鹽巖)淺湖亞相。顏色以灰綠、黃綠、紫紅的雜色為主,夾灰、灰白色。巖性有含灰水云母粘土巖、微(泥)晶灰巖、微(粉)晶云巖、磷塊巖和螺殼灰巖。灰巖結構表明為低能淺湖環境, 但有一定波浪和流水作用。水平層理為主,有少量不規則水平層理,波狀和洪水層理,更進一步證實有弱流動性。含二仁富動物化石,有介形蟲,魚鱗、魚骨屑、魚糞、螺、瓣鰓等化石和少量輪藻化石,表明為溫暖淺水,充氧,清潔透光環境。含鐵質、鈣質和燧石結核。溶溝、溶孔干裂較發育。
(二)沉積相垂向變化及對比。黑水寺剖面地層出露最全。底部灰綠色粉砂巖,灰褐色微,泥晶灰巖,代表一般淺湖和碳酸鹽巖淺湖相沉積。下部灰黑、灰綠色粘土巖、黑色頁巖、紫雜色粘土巖,代表較深湖相沉積。上部紫紅,灰綠,灰白,灰色微泥晶灰巖、云巖,生物灰巖和泥巖,代表碳酸鹽淺湖相沉積。本區由北向南,由黑水寺,藥阜頭,養馬峪剖面至店頭沮水,安定組地層逐漸剝蝕變薄, 至沮水以南已全部遭受剝蝕。
(三)沉積特征。(1)安定組沉積過程中氣候干旱程度漸增,湖水愈來愈淺,數次礦化。湖底多次暴露水面,層面發育溶溝,溶孔和干裂。(2)巖性以碳酸鹽巖為主,泥巖次之,少量碎屑巖。分別占全組的61.6%,30%,7.24%。且碎屑巖多居下部。(3)巖性,,巖相、厚度均較穩定,易對比。水平層理發育,波狀,洪水層理較少,為靜水或弱流動水環境。(4)生物化石豐富。多半巖層不同程度的含有生物化石,以魚類,介形蟲,軟體動物為多,少數生屑可占巖石組分:的20%,甚至高達6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