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東波
摘 要: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和靈魂,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生態文化的引領和支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生態文化,提倡用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
關鍵詞:生態文化生態文明
一、生態文化的內涵及生態文化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生態文化包括廣義的生態文化,即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創造的反映人與自然關系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生態文化是以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為取向的價值觀念、情感態度及心理意識,體現在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倡導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及消費方式文化,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經濟與環境相協調的文化。
二、遼寧省生態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公眾參與生態自覺意識缺失。一是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沒有把環保行為貫徹滲入到日常的社會生活中。二是雖然公眾的生態意識逐漸增強,但公眾并沒有真正的參與到生態文化建設中,公眾沒有真正參與生態文化建設的決策和監督。
(2)城市特色文化的生態失衡。當前,我省不少城市在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對城市文化的塑造缺乏科學的認識與時代感的把握,重物質建設輕精神建設傾向嚴重,造成城市特色生態文化發展不足,城市精神缺失現象明顯,主要表現為城市特色文化建設體系不健全,對人們的思想認識與生活生產行為無法形成科學的規范與引導。
(3)培養人才職能中的生態失衡。文化建設離不開對人的教育。教育是生態意識、生態倫理等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對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物質主義導致目前人才培養職能中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失衡。高等教育長期存在偏重技術知識的教育,忽視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論的教育。受功利主義影響,高等教育以技術教育為主要內容,致使科學主義泛濫,大學功能趨于技術化和商業化,人文教育重視不夠。
(4)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生態失衡。近些年來由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加快,生產、生活方式的迅疾改變,影視的普及與流行藝術的影響,加上外來文化的沖擊等文化生態的變化,導致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面臨危機。一些有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壞,依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各種雜技、習俗、禮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消失。在市場經濟社會中,由于人們經濟利益的驅動,外來商業文化的侵襲,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搖錢樹”進行商業化運作,破壞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態的特質與美感。
三、加強遼寧省生態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努力實現教育生態化,培養生態型人才。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人才培養應著眼于通識教育理念,調整教育結構,盡量將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人才生態化發展相適應。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進步,高等教育首先要培養高素質的畢業生和負責任的公民,他們能夠融入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通過學習適應當前和未來社會所需課程,獲得適當的職業資格,包括高水準的知識與能力。
(二)大力發展科技創新,實現人才文化環境生態化。(1)優化教育結構,改進教育模式,培養多層次創新人才。教育中強調科技創新必須與實踐相結合,搭建校內外實踐平臺。制定科技人才創新計劃,實施高等教育獎學金計劃,吸引、培養、激勵更多的年輕人從事科學研究工作。(2)突出科技主體的協同效力,優化科技創新團隊。遼寧省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著重指出:堅持人才投入優先保障、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制度優先創新,讓人才真正成為創新驅動的核心要素。第一,要抓住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機遇,加快構建具有遼寧特色的自主創新體系,放手讓科技人員和企業自主創新,放開讓市場自主轉化創新成果,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充分激發科技創新原動力。第二,大力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領軍型企業人才、創新型科技人才和高素質專家型人才,并積極吸引國際高層次人才和海外留學人員來遼寧創新創業。第三,建立以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為代表的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突出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完善高校、科研機構與市場的對接轉化機制和聯合攻關的利益分配機制,共同提升重大關鍵技術的攻關能力。第四,從人才發展的優化性、生態性、可持續性整合、優化科技創新團隊。積極引進海外研發團隊,通過國際科技合作開展高端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計劃。第五,高度重視企業家隊伍建設。(3)培育自主創新文化,激勵自主創新精神。面對文化的多元化和世界范圍內文化的轉型,在構建自主創新文化時特別需要以遼寧省傳統文化的精華作為基礎,提高全民創新素質,實施青少年創新計劃,為青少年認識科學、建立創新意識搭建平臺。其次,遼寧省要努力培育建設創新型公眾素質。要扎扎實實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完善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的長效工作機制,發揮新媒體強大的宣傳功能,弘揚科學精神,提升公眾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