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作權
(大連大學,遼寧大連116622)
少數民族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的思考
劉作權
(大連大學,遼寧大連116622)
少數民族的大學新生因其民族身份、心理素質的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全新的環境,在學習以及生活方面出現了一些不適應的現象。首先對加強少數民族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的必要性進行了探討,然后分析了造成少數民族大學新生適應性出現問題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強少數民族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的幾條對策,希望對促進少數民族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水平的提高有所幫助。
少數民族;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
適應性是一種心理能力,是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通過改變自身或者環境,達成自身與環境相協調共同發展目的的能力。少數民族大學新生在步入大學這一全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之后,存在著適應性較低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其學習效果,是各大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少數民族的大學新生在入學以后適應大學教育的整體環境方面存在諸多的問題,影響了其個人的進一步發展與進步。因此,必須加強少數民族大學新生的適應性教育。分析其適應性所存在的問題的具體表現是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加強的前提基礎與前提,下面,對少數民族大學新生適應問題的具體表現進行簡要的介紹:
1.1 學習環境適應方面存在的問題
對于少數民族的大學新生而言,大學環境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語言環境及學習環境,陌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等。這些因素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大學新生的學習,為其適應大學環境造成了難題,造成了其在環境適應方面的問題。
1.2 學習內容適應方面存在的問題
大學的學習內容與中學的學習內容是完全不同的,所涉及的范圍更廣,難度更大,加之大學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方式以及側重點等均有所不同,對于大學新生而言無論是漢族學生還是少數民族的學生都需要逐步的適應,更何況少數民族的學生其學習基礎相較于漢族學生而言普遍比較差,其適應的難度更大,常常會覺得教師所講解的內容比較難、比較深,跟不上教師講解的步驟,倍感吃力。
1.3 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方面存在的問題
漢族學生為了應對激烈的高考競爭往往都是訓練有素的,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而少數民族的學生學習方法比較單一,在進入大學之后,雖然少數民族的學生十分的刻苦,但是由于沒有形成自身有效的學習方法,其學習的效果往往不盡理想。尤其是大
學的學習內容與中學的學習內容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學生有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夠從容應對學習內容以及教師授課方式的極大轉變,少數民族的學生學習方法的欠缺造成了其初入大學進行學習的極大難題。另一方面,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學生學習動機不明確,沒有為自己設定遠大的目標,沒有明確的方向,面對大學這一全新的環境,難免會感到迷茫。
2.1 地區經濟因素的制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其教育也相對比較落后,這是不爭的事實。少數民族的學生從小就生活在比較落后的環境中,受教育的水平也與漢族學生的受教育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當他們進入大學以后,全新的學習環境難免會導致其產生不適應的情況。由于少數民族地區整體的文化水平比較低,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問題重視不夠,加之,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學條件也比較落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不夠全面,其進入大學之后適應能力欠缺也就是不可避免的。
2.2 民族教育因素的影響
此處的民族教育主要指的是民族地區正規的學前教育的情況,其作為提高民族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活動,是國家有計劃、有目的的提高少數民族成員科學文化素質、培養專門人才的活動。民族地區的教學條件較差,教育質量受到很大影響,教學水平也比較低下,教學效果相對較低。加之,少數民族的成員接受學校教育的意識不強烈,甚至根本沒有此方面的意識,即使是進入學校學習其目的不明確,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都未對其施加壓力,學生的學習意愿不強。而進入大學之后,與從小即為了考上大學而努力學習的漢族學生共同接受一樣的教育,在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內容已經完全漢化的環境中,導致其出現了較大程度的不適應。
2.3 民族文化因素的影響
少數民族有其自身獨特的文化,當少數民族的學生進入以漢族文化為主體的大學以后,其首先面臨的就是對漢族文化這一與自身的傳統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的認同與適應的問題,這直接影響了少數民族的學生對大學這一全新的學習環境的適應能力。
由于歷史原因,少數民族所居住的地區相對而言自然條件較惡劣,經濟落后,造成少數民族的學生出現了以下特點:第一,智力開發比較晚。少數民族的學生因其居住環境的特點導致其人際交往的范圍比較小,家長缺乏對其進行智力開發的意識,加之家長的文化程度不高,在入學以前其認知發展水平以及心理發展水平都是比較落后的,智力開發比較晚;第二,學習中大多存在心理障礙。少數民族的學生在入學前一般從未接觸過漢語,但是學校用的是全國統編的教材,需要首先學習漢語才能夠進行下一步的學習,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困難比較大,導致學生在面對學習時產生了心理障礙;第三,思維過程復雜。少數民族的學生在進行思考的時候需要進行雙語的轉換,極大的加大了其思維的難度。這些文化因素是根深蒂固的,即使其順利進入大學學習,對其影響依然是存在的。
3.1 優化教學管理模式,為其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在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學校領導、輔導員與任課教師等相關教職人員都要給予少數民族新生更多的關懷和照顧。定期組織座談會,了解少數民族新生生活或者學生中遇到的困難,并給與其必要的幫助;了解其思想動態,并給予引導,消除其后顧之憂。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需要對教學管理模式進行更加人性化的革新,優化課程設置,為其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3.2 關注新生的心理環境建設,重視入學教育
以入學教育為契機,關注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完善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對于少數民族新生,為了使其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工作,引導其盡快接受自身的新角色,可以幫助其盡快渡過困惑期,在大學中獲得進一步的發展與提高。
3.3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良好的校風和學風
對于少數民族的大學新生而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通過參加社團活動盡快融入新環境是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的有效途徑。作為學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良好的校風和學風,通過組織多姿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強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幫助其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大學新生由于地區經濟因素、民族教育因素以及民族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其適應性存在一定的問題。各高校應該從優化教學管理模式、關注新生的心理環境建設以及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三個方面加強少數民族大學新生的適應性教育,幫助其渡過初入學的不適應階段,引導其尋求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為其進一步學習與進步奠定基礎。
[1]林瓊芳.團體咨詢對少數民族大學新生適應性的效果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2):89-90.
[2]龐芳琪.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探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02):67-68.
[3]鄧群.民族院校新生適應性教育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4,(13):9-10.
編輯∕岳鳳
劉作權(1974-),男,遼寧大連人,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13年度遼寧省社科規劃基金項目“保護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合法權益的體制研究”(項目批準號:L13BMZ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