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美
摘要: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優化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深化理解效果,提升綜合素質,教師應當抓住課堂教學環節前延、自主探究平臺設置、形象教學手段運用以及教學拓展延伸等環節,促進教學成效提升。
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優化研究
高中歷史教學研究中,廣大教師應當勇立潮頭,做改革探索的先行者、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者,從而為歷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發揮推動作用。本文主要針對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優化的必要性以及關鍵節點進行簡要論述。
一、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優化的必要性
教學改革推動至今,素質化教育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并體現在教學改革的各個方面,為歷史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在此背景下強化教學模式的優化,具有三個方面的顯著意義。
(一)優化教學模式可以增強學習興趣。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讓歷史課堂呈現出一定的枯燥性,加上歷史人物、知識點、歷史事件的記憶更要精確無誤,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足,內在積極情感的匱乏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習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降低了學習的投入程度。
(二)優化教學模式可以深化理解效果。教學模式的改革最為顯著的特點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提高學習技巧。近年來各地各學校開展的歷史教學改革,側重于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投入程度,使他們抓住要點深入探究,并集中集體的智慧進行分析,集聚大家的智慧突破學習難點,有助于深化理解效果。
(三)優化教學模式可以提升綜合素質。素質化歷史教學模式側重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探究協作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掌握知識、鍛煉能力,同時也受得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全面體現了歷史教學三維目標,這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具有較大的幫助。
二、緊扣關鍵節點,深入推進教學模式轉變
(一)將教學環節“向前推進”,鼓勵學生提前預習。一直以來,預習環節都是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薄弱之處,由于學生課前沒有進行相關的知識積累材料搜集工作,導致歷史教學課堂難以體現出靈活性、互動性的濃厚效果,影響了教學成效的提升。筆者在預習環節將教學環節向前推進,對學生提出預習的明確要求,讓學生帶著目標開展預習,有助于學生精心準備,為接下來的課堂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在《全國大動亂》教學前,筆者要求學生進行針對性的信息搜集工作。因為當代高中生遠離十年文革,他們的父母也不清楚這一過程,只有爺爺奶奶輩才較為熟悉,筆者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向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了解當前他們所經歷的時代,聽他們講述過去的故事,通過發生在身邊的情景,通過他們親身經歷的事件,向學生勾勒出一幅文革的場景。有了這樣的資料搜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會更加深刻,鼓勵學生將課前所搜集到的信息在課堂上進行匯報交流,也能夠豐富大家的視聽感知,為教學的有效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鼓勵學生課前預習還要注重預習方法技巧的輔導,讓學生在課前針對一些關鍵知識點、規律、概念進行搜集了解,做到重點突出,以扎實有效的課前預習推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
(二)課堂教學中“暢所欲言”,給予學生交流平臺。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既要保持知識傳授的嚴肅性,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等知識點需要進行準確記憶,同時還要結合社會生活,結合一些具體的歷史事件引導學生拓展思維,進行分析研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闡明立場以及進行質疑等等,營造民主開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開展學習研究活動,這對于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能夠深化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開展思想情感滲透以及培養綜合能力等等。在“一國兩制”有關內容教學時,筆者要求學生分析一國兩制設計的初衷、背景意義以及在港澳的成功實踐等,并拓展思維分析臺灣問題解決中如何運用這一原則等。以這樣的一組思考題為線索引導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研究,相互辯論、明晰觀點,為學生營造一種民主探究的學習氛圍,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思維活躍性顯著增強,對相關概念、意義、規律的理解也更為深刻了。筆者還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拓展,結合當前臺灣現狀、海峽兩岸關系以及臺灣政治選舉的走向等內容,闡述解決臺灣問題的不利因素、主要障礙,以及提出自己的設計思路等等。這樣的拓展性環節既幫助學生穩固了課堂所學,也培養了學生關注時政的良好習慣,深化了愛國主義教育。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搭建合作探究交流辨析的良好平臺,有助于學生思維層次的提升和思維角度的拓展,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知古論今、展望未來。
(三)教學手段上“形象運用”,營造生動豐富課堂。總所周知,隨著教學現代化的發展,信息化手段在中小學得到了廣泛運用。,但是部分高中歷史教師在信息化手段的運用上存在著思想認識上的誤區,沒有能夠有效體現這一手段的促進作用。筆者在教學中側重于發揮信息媒體的演示功能,運用生動的展示讓課堂更加豐富多彩,例如在《紅軍的長征》教學中,筆者運用影視資料向學生展示了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苦卓越場景,通過直觀的畫面讓學生感受紅軍戰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的意志,口頭講述遠不及影音演示帶來的效果更為震撼,說服更為有力。再比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教學中,筆者專門設計了教學課件,從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體現不同時期的顯著變化,從社會公益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與過去進行對比,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形象感悟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人民生活條件的提高,以此深化了教學內容的理解,而且讓學生受到了思想教育。
(四)課堂教學后“拓展延伸”,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一直以來,許多高中歷史教師只重視了課堂環節,而忽略了課后環節。歷史學科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開展各種討論探究與實踐活動,對于深化歷史教學成效,培養學生正確的觀點理念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例如在《共產黨堅持抗戰和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教學后,筆者要求學生搜集中日兩國在不同階段和時期的綜合實力對比,讓學生從這些對比中感悟到落后與被欺侮的關系,讓他們深切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進一步提振學生的信心,牢固樹立為振興民族、強大祖國而努力學習的志向。筆者還帶領學生從當前中日東海紛爭、我國航母建設、新一代戰機等國防領域的諸多信息進行分析綜合,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在這樣的活動中提升思想教育效果。課外拓展延伸活動要立足于課堂教學內容,本著深化理解和鞏固課堂所學,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開展思想與情感教育的原則,利用課余時間組織或帶領學生開展一些行之有效專題調研、社會實踐活動,實現對學生思想引領和能力培養的綜合目標。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學中,廣大教師應當緊扣教學模式提升這一要點,全方位、多角度進行深化與推進,為教學效率提高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吳吉新. 合作性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08,(08).
[2]宋錦國. 談談高中歷史教學的層次性[J]. 科學大眾,2009,(02).
[3]韓麗群. 新課標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探索與實踐[J]. 網絡財富. 2009,(11).
編輯 ∕高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