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亮, 夏 泉
(暨南大學 a. 黨政辦公室; b. 組織部, 廣州 廣東 510632)
?
聯合實驗室—構建高水平科研平臺
劉思亮a, 夏 泉b
(暨南大學 a. 黨政辦公室; b. 組織部, 廣州 廣東 510632)

聯合實驗室的建設是提高我國大學科研實驗室建設的一條重要的途徑。暨南大學-香港大學腦功能與健康聯合實驗室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戰略要求,以探索腦活動的基本規律及帶有普遍意義的機制為共同目標,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充分利用雙方的技術、設備、人才和課題等條件,相互借鑒對方的管理經驗,改革實驗室原有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從而實現雙方實驗室的共贏提升。以暨南大學-香港大學腦功能與健康聯合實驗室為例,通過深入闡述聯合實驗室的運行機制、建設經驗、實施意義以及建設成效,旨在為今后聯合實驗室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國際聯合實驗室; 科研平臺; 科技創新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鼓勵學校優勢學科面向世界,支持參與和設立國際學術合作組織、國際科學計劃,支持與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機構建立聯合研發基地。”[1]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科技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國家加大對高校的科研投入,許多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與我國高校建立聯合實驗室。聯合實驗室是加快我國大學科研實驗室建設的一條重要的途徑[2]。
暨南大學腦科學研究所自2007年成立以來,借助暨南大學醫學院的影響和優勢,制定了“瞄準腦科學前沿技術,力爭在幾年內把該聯合實驗室建設成為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的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發展戰略,于2008年同香港大學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建設了暨南大學-香港大學腦功能與健康聯合實驗室[3]。
1.1 聯合實驗室的建設途徑及模式
建設暨南大學-香港大學腦功能與健康聯合實驗室的主要目的是瞄準學科前沿、選擇特色課題、集中有限資源開展關鍵技術領域的研究,以探索腦活動的基本規律及帶有普遍意義的機制為目標,著力解決1或2項重大的腦科學前沿問題及探索腦部疾病治療的新途徑、新藥物,同時建立和培養一支優秀的學科團隊。雙方單位以聯合實驗室為依托,分別或共同申請承擔國家科研項目,共建全方位的優良科研環境,提供技術相互支持,優勢互補,協調安排,整合共享資源,加強學術交流,共享科研技術成果[4]。
1.2 聯合實驗室發展概況
截至目前,聯合實驗室總共擁有固定資產總值約783萬元人民幣,10萬以上貴重儀器設備17臺件,總面積1 345 m2,全職在實驗室工作的教授9名,專職實驗教師3名,博士后2名,博士生5人,碩士生8人。
1.3 利用聯合實驗室平臺促進學科建設
學科是實驗室建立的基礎,為實驗室提供研究方向和發展目標。實驗室的發展離不開學科的建設,它們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聯合實驗室的建立促進了相關學科的建設,對提高教師學術水平大有幫助。聯合實驗室具有較強的師資隊伍和科研人員、較好的實驗儀器設備和許多優勢科研項目作支撐,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其獨特的優勢,是高校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科研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聯合實驗室能促進學術、人才的交流以及知識的更新,能產生更多的新思想、新思維,能培養出思維活躍、富有創造精神的高水平創新科研人才[5]。聯合實驗室的開放性和科研人員的相互交流,使科研活動和學術思想相互交流,這種開放性的交流過程,有利于引進先進的科技思想和實驗技術,促進實驗室自身發展,提高其科技創新能力,更好的促進學科建設,增強了學科的競爭力[6]。
1.4 聯合實驗室運行及管理機制
聯合實驗室實行學校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和“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管理機制,借鑒先進實驗室管理經驗和模式進行管理。聯合實驗室保證合作的實質化、系統化和規模化,整合兩校已有的資源和優勢,建立一個規模大、層次高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研平臺,承擔復雜性和系統性的重大項目,共同聯合研究產出高水平的大成果,提高聯合實驗室的科技競爭力和創新能力[7]。
聯合實驗室研究隊伍由固定人員和流動人員組成,固定人員包括科研人員與專職實驗技術人員,其人事關系隸屬聯合實驗室;流動人員包括客座教授、研究生、博士后及訪問學者等。固定人員可以使實驗室的優良傳統得到繼承和發揚,使科研成果和經驗得到積累和發展;流動人員可以使實驗室吸收新的科研思想,優化科研隊伍[8]。
2.1 引進優秀人才及科研團隊
聯合實驗室在現有科研基礎上,有效利用聯合實驗室的平臺和科研優勢全職引進科研創新團隊。科研創新團隊帶頭人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創新思想,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有充分的時間和充沛的精力領導團隊開展工作,并已取得突出的成就,在相關學術領域有較高的知名度。[9]團隊成員具有學科交叉、專業多樣和能力互補,不同知識層次、不同能力的團隊成員在不同的崗位上,相互協調補充、揚長避短,發揮各自的特長。提升了聯合實驗室的科研實力、整體層次和水平及科研工作效率[10]。
引進的科研創新團隊擁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創新成果,填補了聯合實驗室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帶領聯合實驗室學術科研向前發展,并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研發能力的高端人才[11]。
2.2 實行互訪交流,聯合培養人才
聯合實驗室合作雙方的核心研究人員是產生創新成果的思想中樞,年輕科研骨干和有潛質的研究生,是產生創新成果的具體執行者。實驗室每年為數名青年研究人員和研究生安排短期或中長期互訪,到對方實驗室面對面交流研究進展和下一步研究計劃,并充分利用對方的優勢帶來更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例如在2011~2012年之間就有8名中級和初級研究人員通過合作渠道前往對方訪問,不僅有短期的技術會議交流,也有3個月至1年的中長期交換計劃,有些研究方向甚至雙方全體科研骨干都參加過交流,建立友好的合作氛圍,提高科研水平。聯合實驗室不僅通過開展“全面合作”研究擴大國際影響力,也為培養優秀的研究人才和研究生提供機會,聯合實驗室的建立將使雙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深化。
聯合實驗室通過在暨南大學招收碩士及博士研究生,在暨南大學上文化課修學分,由對方教授指導進行科研實驗。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的教授共同指導進行實驗研究。
2.3 舉辦國際學術交流會議
聯合實驗室定期舉辦國際學術會議,邀請相關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做專題報告和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參與研討。國際學術會議議題抓住相關研究領域的最新前沿,通過專題報告和研討會讓與會者都能了解相相關研究領域的國際發展趨勢和最新動態。通過舉辦國際學術會議,科研人員之間的思想相互接觸,自由爭辯,可以溝通情況,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使認識得到發展,從而開辟新的研究途徑,對于推動相關的重點學科、交叉學科的發展,促進國際科技合作與學術交流,增強國際國內研究課題承擔能力,使主要研究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保持同步,培養和凝聚一批優秀的高層次人才隊伍,不斷提升聯合實驗室科研人員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和競爭實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2]。
3.1 提高實驗室建設水平
建設高水平的聯合實驗室,用國際上技術先進的教學儀器裝備實驗室。在這樣的實驗室里進行科研項目多,科研水平高,關注的都是學科前沿問題,因此全面提升了學科建設水平。建立聯合實驗室促進了實驗室硬件水平的提高,優化資源配置,避免研究課題分散和低水平重復,提高了科研的效率和效益,是加速建設我國高水平實驗室的有效途徑之一[13]。
3.2 提高科研人員自身水平
聯合實驗室有助于加快我國高校教育國際化的進程。通過聯合實驗室,研究人員不出國門,就可以在聯合實驗室大平臺上進行學習、交流和研究,吸收和利用國外先進技術,提高自身科研水平[14]。
3.3 加深建設雙方的合作
聯合實驗室的建設標志著暨南大學與香港大學的合作又邁出了新的、更扎實的步子,為內地發展提供巨大的推動力,并促進香港港大學與內地學者之間的交流,不斷追求卓越,推動創新,創造多贏局面[15]。
在人才引進方面,利用聯合實驗室的平臺全職引進1名中科院院士及以其為學術帶頭人的科研創新團隊,他們在相關領域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也給聯合實驗室帶來了新的科研項目及創新思想。隨著聯合實驗室的科研水平不斷提高,科研成果大量涌現。聯合實驗室在2011年一共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合計總經費達257萬元。2010年聯合實驗室第一次承辦腦功能與健康國際研討會,來自美國、英國、香港及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的專家、學者、研究生共200多人出席了開幕式和研討會。聯合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近2年在相關研究領域的核心期刊發表科研論文30多篇。
聯合實驗室的建設是提高我國大學實驗室科研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16]聯合實驗室建設實現了雙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利用雙方的技術、設備、人才和課題等條件,相互借鑒對方的管理經驗,改革實驗室原有管理上存在的問題。聯合實驗室有國際優秀科研人員的參與,共同承擔國際與國內重大項目,提高實驗室的科研水平。
[1] 中共中央國務院.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13.
[2] 徐殿國,吳建強,蔣秀珍,等.國際聯合實驗室的建設[J]. 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9(2):52-54.
[3] 彭梅蕾. 我校與香港大學舉行“暨南大學—香港大學腦功能與健康聯合實驗室”簽約儀式[EB/OL].2008-10-13[2013-1-30]. ttp://jnnews.jnu.edu.cn/html/2008/10/4711.htm.
[4] 吳曉東,左健民,朱曉春,等. 地方高校重點實驗室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的研究[J]. 南京工程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1):41-44.
[5] 徐榮華,王欽若,宋亞男,等. 聯合實驗室開放管理與效益評價研究[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9):184-186.
[6] 趙全志,李潮海. 加強重點實驗室建設促進學科發展服務地方經濟[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5):107-110.
[7] 何曉陽, 朱利泉, 朱亞萍,等. 創新實驗室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1):113-115.
[8] 楊 艷.我國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模式及運行機制創新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6.
[9] 胡遠艷. 科研創新平臺在開放實驗室建設中的實踐與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2(17):140-141.
[10] 齊鳳珍. 高校在科研平臺建設中的現狀及探討[J].科研管理,2007(3):103-105.
[11] 李 云. 國家實驗室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0.
[12] 梁慧敏,張榮嶺,林景波. 發揮國際聯合實驗室優勢推進學生科技創新活動[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4):78-80.
[13] 劉 皓. 國家實驗室運行機制研究[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1.
[14] 張美冬, 章榮德. 國家重點實驗室運行管理模式分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3):110-111.
[15] 王海蘭,李 霆,李燕飛,等.粵港聯合實驗室管理與運行機制的初探[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8):386-388.
[16] 吳玉劍,焦 宇,汪金輝,等.高校實驗室現狀分析及發展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10):239-241.
High 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Structured in United Laboratory
LIUSi-lianga,XIAQuanb
(a. Administrative office; b. Oganization department,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united laboratory is a very important method to improve Chinese research laboratories. The united laboratory of brain function and health between Jinan University-and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as been built under the require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lan (2010-2020)), and explores the basic laws of brain activity and mechanism of universal significance. The two universities not only share resources,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make full use of techniques, equipment, people resource and subject conditions, but also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exchange the laboratory management experience. These measures achieve a win-win promotion between laboratories in both universities. The article takes the united laboratory as an example,states and analyzes oper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the significance of implementing and effect of construction. It can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laboratories.
united laboratory;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2014-12-10
劉思亮(1984-),女,江西宜春人,學士,助理研究員,黨政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科員,主要研究方向:高教管理研究,實驗技術隊伍建設。Tel.:13650826528; E-mail:13650826528@139.com
G 642.0
A
1006-7167(2015)10-02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