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維目標
(1)知識和能力:掌握重要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提高閱讀史論文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通過誦讀感知文意、把握文脈,在自主探究中理解作者對六國滅亡教訓的總結。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識蘇洵“賂秦”觀點的時代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1)導入:中華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浸潤了華夏兒女重史、鑒史的文化傳統。司馬遷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唐太宗也說過一段有名的比興句:“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曾經學習過有關秦二世而亡歷史的議論文,了解了史論文的一般體例。今天,我們來共同閱讀蘇洵的《六國論》,看看老蘇是如何總結秦滅六國的歷史的,他的行文又是怎樣一派風格。
學生回憶相關歷史及已學的有關史論文,教師指名對《過秦論》、《阿房宮賦》主要觀點進行梳理。
教師明確:《過秦論》主要觀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阿房宮賦》的主要觀點是要愛惜民力,因為“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所以要“愛其人”,“復愛六國之人”。兩篇文章都以史為鑒,對當世執政者提出了仁政要求。
(2)教師范讀,學生注意勾畫文意不理解處。教師根據學生的舉手質疑進行詳細分析。
(3)學生自由大聲朗讀,教師對句讀和情感進行點撥。
(4)梳理文脈,學生探究。
①關于明確中心論點的教學活動。
提問:作為一篇評議歷史的議論文,本文的中心論點在哪里?
明確:“弊在賂秦”。文章的中心論點在首段即提出,簡潔有力。第一句先用“非兵不利,戰不善”否定對六過滅亡原因的淺陋認識,在斬截地提出“弊在賂秦”。最后一句更是再分析“賂秦而亡”的兩種情形后再次強調了中心論點,使之更加突出。
(在此一環節的探究中,學生或有誤認“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等為中心論點的,教師可因之激發學生思考和探討,形成正確共識。)
②關于分析文章結構的教學活動。
提問: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是我國散文的一套樣板,元人朱夏說“老蘇之文,頓挫曲折,蒼然郁然,鑱刻削厲,幾不可與爭鋒”。以此文而論,文章結構渾然一體,請同學們從論證結構的角度分析此文。
明確:全文分為五段,首段提出中心論點,并兩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和“不賂者以賂者喪”。第二段敘議韓、魏、楚三國割地賂秦而亡的史實,支撐分論點一。第三段敘議齊、趙、燕“以賂者喪”的史實,支撐分論點二。
第四段依據史實,富有洞察力地提出“積威”的概念,深刻揭示了六國滅亡的最本質原因。關于第五段,清人林西仲認為:“老泉此論,實為宋賂契丹借來作個車鑒。以為宋有天下之大,與六國弱于秦不同,尤不待賂。其結穴全在篇末一段,感慨含蓄。”北宋重文抑武,建國后一百年間與契丹、西夏大小六十余戰,敗多勝少,每年向契丹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向西夏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可見,末段卒章顯志,和盤托出作文的主旨。
全文緊緊圍繞“賂”字做文章,論點鮮明,語言簡潔,層層進逼,環環相扣,以通暢的氣脈貫穿一體,將借古諷今的目的成功達成。
③關于總結修辭特色的教學活動。
提問:老蘇此文簡潔峻切,并非干癟蒼白,其語言風格亦有諸多可圈點玩味處。請同學們嘗試總結此文的修辭特色。
明確:行文中的修辭特色有四,分別是自問辯答,設問周密;夸張強化,感染力強;比喻形象,刻畫精當;對比鮮明,論證有力。
(此一環節較為簡單,可由學生自主思考、舉手發言得出,教師只進行答案的引導和協調,并適當總結。)
(5)學生分組討論六國滅亡的教訓,教師可補充蘇軾、蘇洵和清代李楨同題作的相關論述。
明確:蘇洵文借古諷今,現實指向明顯。他警告北宋統治者不要采取妥協茍安的對外政策,可以說既抓住了六國滅亡的關鍵,又具有深刻的現實借鑒意義。他死后六十年,“靖康之變”發生,北宋重蹈六國覆轍,為金所滅。
蘇軾提出六國滅亡是因為沒能做好“養士自固”,可視為發抒己意、感懷出處的一股不平之氣,寄托希望當權者能夠重視自己價值的意味。
蘇轍文就事論事,認為六國沒有做到“互助共存”,導致合縱策略流產,秦國實現統一。
李楨文是在細讀三蘇同題作之后形成的獨到認識。他認為,社會普遍同情被滅亡的六國而專責秦以保證,這是不理性的。“彼六國皆欲為秦所為,為可專以罪秦也。”“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增一秦也。”雖將秦之統一歸結為“天助”,他對六國滅亡的教訓也舉例說,魏、齊二國不采納孟子的仁政建言,“可慨也夫”,很明顯是強調要施行仁政的。
四、教學反思
老蘇的散文多為議論古今成敗得失之作,說理嚴密,闡理入微。在執教本課時,考慮到難解字詞不多、文體特征明晰,因此文言文基礎知識我都是采取隨文教學的方式處理的。本節課我把重點放在分析立論、論證結構和修辭特色三個方面,讓學生自主分析、合作探究,做好對本課的學習,為領悟“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的單元重心打好基礎。
作者簡介:
徐禮誠(1986~),男,安徽省六安市人,工作單位: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學,職務: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