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金伶
愉快教學是引導學生快樂地學習、發展、創造,享受人類文明的教育,是教給學生快樂的生活和生存的教育,是倡導人與人之間友善交往,人與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教育。突出以人為本,把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形成思想的過程轉變為既是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形成思想的過程,也是享受快樂,豐富人生的過程。
一、營造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體會成功的樂趣
1.愉快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愉快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和熱情,能激發起學生內心的表現欲望,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去親身體驗。愉悅教育下的英語教學不僅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真實、輕松的語言環境,還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使學生們的英語學習成為其成長過程中的一段精彩的經歷。
2.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愉快教學的基礎
教學既是知識技能的傳授,又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其中蘊含著來自師生雙方的復雜的情感因素。作為教師,在課堂上和藹可親的態度,對學生的每一次微笑、每一句鼓勵的話語,都能拉近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能加強師生間的情感溝通;作為教學對象——學生,他們有著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充滿尊重、理解、關心、愛護和期待,以一顆愛心去包容學生,學生反過來也會給教師積極的情感回報,當這種情感達到一定程度,便會產生情感的升華,從而促進積極情感的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英語學習缺乏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學起來就會有一定困難,同時也受母語的影響,這樣學起英語來就更困難。所以我們更要創設愉快的氛圍,讓學生輕松的完成英語學習。而這種輕松、愉悅的氛圍首先要有融洽的師生關系,老師愛學生,學生也愛老師,學生會自然而然的“愛屋及烏”而愛上英語。學生就會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二、愉快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1.充分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多媒體教學集光、形、色于一體,直觀形象、新穎生動,能夠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徹底改變“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而多媒體的出現,也大大節約了教師板書的時間,而這些節約出來的時間就可以分配給學生進行更多的結對活動,這是學生最喜歡的一個環節。在各種知識點講解完畢,對話訓練結束后,還可以及時在幻燈片上進行相應練習,真正做到堂堂清,節節懂。
2.設計引人入勝的教學內容
英語是一門語言,需要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最大限度的增加語言實踐量才能讓學生掌握所要接受的語言內容。而好的開頭,往往就能吸引住學生,讓他產生有趣、好玩的心理,從而有學下去的欲望。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英語教學不同于其他科目,所以我們要備好每一堂英語課,每一節課都要設計一個合情合理并且引人入勝的開頭,在課程一開始就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起他們的學習欲望,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
3.利用動作表情創設語言情境
呂淑湘先生曾經說過:“外語教師在課堂上是一個演員,要能表演……”,這一句話給我們英語教師提出一個較高的要求。一位來自英國的教師說過:“中國的教師很嚴肅,很正派,總是放不下自己的架子,這對外語教學是有害的”。她的這番話真值得我們深思。一位優秀的教師應該利用顯明的動作,形象的語言,生動的表情再現對話和課文的內容,比如在教動詞come,go,run,swim,look for,close,open等時,教師可以邊說邊做,然后與學生們同做,最后過渡到學生自學自做。教學做有機結合,不失為強化記憶的得力措施。
4.激勵是實施英語愉快教學的催化劑
英語課堂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效率。教師在語言上適時給予學生激勵在愉快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可通過一些事、一些人來激勵學生,適時舉辦一些活動,如每月一次全班英語演講比賽或小品表演,每學期一次全校性的英語演講比賽等,以不同形式、不同主題為學生創造學習和展示的機會,通過這些活動激勵學生堅持閱讀英語文章,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5.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愉快教學的源泉
興趣是學好英語的關鍵,是推動學生探索知識,理解事物的一種積極力量。對于有興趣的學習,學生才會感到快樂。正如不情愿的進食有害于健康,不情愿的學習也會影響記憶的效率。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是說,學習有三種境界,從低到高,依次為知學、好學、樂學。個體想學有所成,就必須達到樂學的境界。所謂樂學,就是不把學習看成一種負擔、一種痛苦、一種被迫行為,而是把學習看成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認為學習是一件心甘情愿的事,從而在學習中體會到一種積極、愉快的情感,學生也會因感受成功而信心十足,興趣倍增,他們也才會主動探究更多的知識。
總之,愉快教學切忌只重外在形式,忽視內在實效。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采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培養學生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教師只有通過不斷的探索、實踐、總結,再探索、再實踐、再總結,才能使課堂教學日臻完善,達到教育學雙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