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
【摘 要】“熟讀詩書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熟讀精思,子自知”,這些前人智慧的結晶無一不在傳達一種訊息,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新課標選擇“誦讀涵泳”作為教學的策略和審美教育的方式,既彰顯了課改的人文理念,又讓廣大教師認識到了它本應具有的科學精神。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誦讀
朗朗的讀書聲曾經是校園獨特的一道風景線,可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進行的今天,這道獨特的風景線已淡出了我們的視野,想重溫兒時的讀書情景已成為一種奢望。過去的私塾里,老師教學生都是先讀先背,誦讀是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而現今的語文教師不得不正視的教育現狀是誦讀在課堂的比重太小。我們的語文教師要引領學生在誦讀的“呼”與“ 喚”中,讓文意,讓思想,自覺地生發出來!
一、教師要認清高中階段誦讀教學的重要性
高中語文課程承擔著繼續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使命,因而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理應充分發揮朗讀的多種教學功能。對此,新課標在“課程目標”“實施建議”“評價建議”部分均給出了相關表述。如在必修課程“閱讀與鑒賞”方面的課程目標中,新課標提出了“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的目標。該表述既表明了新課標有關高中生朗讀能力語音層面、技巧層面、言語表達層面的新要求,同時也包含了新課標對高中階段朗讀教學所具有的多面教學功能的認定,即朗讀教學不僅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朗讀技能,而且也有助于學生感悟文章、生成深層次的主體體驗并形成個性化的言語呈現方式。進而言之,這也意味著新課標對高中階段朗讀教學重要地位的高度認同。
二、要準確理解“誦讀教學”的本真之義
我們以詩歌教學為例,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學史中,詩歌誕生最早,普及最廣,成就也最高,對整個文學的產生和發展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和滲透力。選入高中語文教材的篇目均屬名篇佳作,文化內涵豐富,都有較高的思想性。因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誦詩言、入詩境、品詩味、感詩情,把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學習鑒賞融于一爐,就能使學生在愉悅中受益提高。
詩歌遣詞造句凝練、含蓄、優美,節奏鮮明,講究變化,富有音樂美,最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鑒于詩歌本身具有形之聲的特性,故較其他文學樣式更適宜于誦讀。針對詩歌語言的特點,從誦讀入手,讓學生感受美,從而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于“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音字咬合之中,感受李清照顧盼期待、悲慘憂郁的凄涼心境;于“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長短錯落之中,感受 “謫仙人”李白的豪放過人。君不聞“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 君不聞“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一個是柔筆抒情,一唱三嘆,寫離愁別緒;一個是引吭高歌,懷古思今,抒報國之志。在讀中尋找情感的交匯點,在情感指導下尋求朗讀的切入點。目視其文,口發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意會其理,想其神態,仿其語氣,品其心態,在這樣的情感下,又怎能不神思飛揚,沉浸在與作者的情感的交融與共鳴之中呢!誦讀使靜止的詩變成聽得請、看得到的形象畫面,可以將學生更快更深地帶入詩境,去領略那震撼人心的音樂美、圖畫美、思想美。反復誦讀,于有聲去體味無聲的文字、真摯的情感。從而使學生在誦讀感受美的基礎上,入詩境,把詩的意象具體化、形象化,領悟詩作的言外語、畫外音、景外語!撞擊出心靈的共鳴!
語文學科特點要求語文教學要富于直觀性,即比抽象思維更多的形象思維,比科學主義更多的人文主義。語言直觀是直觀性教學的手段之一,誦讀屬于語言直觀。誦讀使靜止的詩變成聽得請、看得到的形象畫面,可以將學生更快更深地帶入詩境,去領略那震撼人心的音樂美、圖畫美、思想美。反復誦讀,于有聲去體味無聲的文字、真摯的情感,走入詩境,撞擊出心靈的共鳴!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可以為教師定下一則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圍,一切事物都應該盡量的放在感官的前面。”意思是說,學習知識要盡量的直觀。要盡量的讓更多的感官去感受體驗知識。朗讀將書面語言轉化成了出聲的口頭語言。它再造了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傳導了濃烈的感情因素,它以聲明理,以聲傳情,它確實可以把作品的結構和內容、特色和風格等諸多東西,放在學生們的視覺、聽覺等感官的面前,可以幫助學生于誦讀中,眼到、口到、耳到,終能心到。
夏丏尊先生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在語感敏銳的人心里,‘赤不但解用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面吧,‘田園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學也在此。”這段話中,赤、夜、田園、春雨、新綠、落葉等詞語,字面的意思是確定的,朗讀者要想理解豐富的內涵,就不能只對字詞的字面意義作一般的了解,而要對詞句字內字外的含義,包括情趣、韻味、色彩、意象、音調等等的敏捷的領會,品味出詞句的語境,才能得到真切的感受,才能透過字面發現更多的東西。
可見誦讀不僅僅是簡單的識字過程,它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是閱讀教學中最常見的基本訓練方式,也是學生讀懂課文、理解課文的一個有效方法,是促進學生由書面語言向口語轉化、豐富語言積累、提高表達能力的一種最具特色的教學策略。它是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
新課標語境下的“朗讀”實際上是指向一種可以不斷生成教育意義和教學功能的“教學狀態”,其本真之義在于:朗讀教學即“在朗讀中教學”。它將是一個以朗讀為基礎、以誦讀為延伸、以涵養為心態背景的教學流程,一個文心、師心、學生的求知之心與外在課堂環境水乳交融的具體教學情境。在這一狀態中,朗讀與體驗并行,想象與創造交織,多主體平等對話,學生的心靈得到化育,教學意義盡在其中,教育宏旨亦有望得以實現。這無疑是一種圓融的教學境界。
新課標認為語文教育應該是也必須是“美的教育”“寓教于樂”的教育,而誦讀涵泳恰恰利于豐富學生的情感經驗,能夠為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鋪就一條科學的道路。因此,在新課標理念下,誦讀不但應該是在所有的言語活動中起關鍵作用而不可須臾或缺,是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的質量和效率的杠桿,也是形成語感的基本手段。教師必須明確朗讀教學的特點、要求并掌握一定的朗讀訓練的技巧,及多種誦讀訓練的方法,在誦讀訓練中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葉老所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駕馭文字。”可以說,只要我們教師能夠正確認識朗讀教學,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精心地指導學生誦讀,科學地進行誦讀教學,使師生的誦讀具有聲請并茂的節奏,和諧婉轉的韻律,呈現出作品的聲音美、神韻美,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就能為語文的教、學及運用奠定牢固的基礎。
讓我們在誦讀的“呼”與“喚”中,重現語文文字之美!
參考文獻:
[1]韓向東.還語文課堂以瑯瑯書聲.遼寧教育,2000.5
[2]朱紹禹.中學語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
[3]《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4年4月刊
[4]《語文教育學》張紅苓著1993年8月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