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為全面貫徹新課程理念,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上倡導“合作、交流”,將教學任務分解后,交給各個小組探究交流來完成。整個課堂看起來轟轟烈烈,學生興趣高漲,教師仿佛徹底成為了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成為了“節目”的主持人。然而有些教師由于理解偏差或操作不當等原因,使課堂討論在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反叛中走入誤區,其實效性往往不盡如人意,導致一些化學教師對課堂討論的必要性產生了疑問。在開展新課程教學的今天,課堂討論究竟存在什么誤區?如何提高課堂討論的實效性?這些問題值得關注。
一、重形式輕效果,華而不實
有的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或是為了體現新課程的“課堂互動”理念,根本不考慮教學的實際需要,每堂課都要搬出“討論”這一環節。課堂上教師一宣布問題,學生便七嘴八舌,熱鬧非凡。可仔細一聽,這熱鬧的課堂討論的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議”不“思”、只“說”不“聽”,大多數學生“各自為政”,誰也不聽誰的,只顧表達自己的“意見”;有的學生干脆天南海北地東拉西扯,高談闊論,偏離了討論的主題。這種不切實際、生搬硬套的做法,導致課堂討論走向形式化和表演化,教學效率低下。
課堂討論并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要通過討論來解決,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確定是否需要進行課堂討論,即使需要進行課堂討論,也應精心安排,有所取舍。那些一目了然的問題或難度過大、學生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討論無果的問題就不宜討論。
二、講數量限時間,浮光掠影
有的教師為追求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把傳統的“滿堂灌”演變為“滿堂論”,一節課提出十多個問題讓學生討論,課堂容量是增大了,卻沒有給學生留出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課堂討論的前提是獨立思考,任何課堂討論都是以學生自主、獨立學習為先決條件的。“給你們1分鐘時間進行思考”“給你們2分鐘時間進行討論”,這種恩賜式的“自由”顯然無法滿足學生的要求,發揮學生的潛能更無從談起。這樣的討論,充其量只能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
教師在提出問題后,首先要給學生一個“緩沖”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深入的獨立思考。只有經過思考,才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討論時才會有真正的心靈的交匯、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會有新知識、新觀點的不斷涌現和進發。
三、求自主疏指導,失控失度
有的課堂討論追求的是學生完全的自由,教師成為旁觀者。表面看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確立了,但這樣的討論有可能忽略了課堂討論的實質,變成了“街談巷議”,甚至是偏激的發泄。有的學生滔滔不絕,在討論時不是以理服人而是與同學發生爭執,這樣看似爭論得很激烈,實際上是失去了控制的“假繁榮”,根本就沒有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與此同時,那些膽小、性格內向、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缺乏參與討論的勇氣;也有的學生不自覺地把自己看作弱勢群體,在討論中或害怕被人反擊,或怕提出的問題被同學嘲笑而選擇了沉默。由于小組成員的程度不一,對某一問題的理解水平有差異,在進行課堂討論時,教師若不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認知特點加以指導、點撥,就會使課堂討論變得雜亂無序,甚至盲目亂說。這樣大大降低了課堂討論的參與度,更談不上問題討論的深度和廣度。課堂討論既要突出生生互動,又要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突出不同觀點的碰撞,師生互動中體現情感的交流與理智的調節。在突出學生主體的同時,教師不能失去自我,忘了引導。
四、唯結果輕過程,缺乏動力
有些教師對課堂討論只重視終結性評價而忽視了過程性評價,使學生在課堂討論中失去了動力。其實,許多學生在討論的關鍵之處都期待教師的評價,他們想知道,教師對他們的發言是如何看待的?當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表現出某種良好的行為,比如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或創新思維時,教師如能及時給予相應的肯定和鼓勵,就會使學生產生某種心理滿足,形成愉悅的心境,從而激發其繼續進行探討的興趣和熱情。
課堂討論要重視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教師除對小組學習結果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外,更要注重對討論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態度、合作方法、參與程度、情緒狀態等進行評價,對表現突出的小組和個人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評價成為課堂討論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