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碧玉
【摘 要】興趣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強大內驅力,撥動學生的情緒之弦,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級性,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課堂要“還學于生”,有效的課堂教學才能存在或發生,才能在他們身上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才能交給學生學會思考分析問題的科學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教學;學法指導;興趣;歷史
傳統的歷史教學,只重視強調以教師為主導的“教會”,而忽視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會學”。現代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會學”,交給學生學會思考分析問題的科學的學習方法,因此,必須加強對學法的研究和指導,讓學生自己握著一把金鑰匙去開啟智慧寶庫之門。
一、挖掘教材深度,培養閱讀能力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是培養或體現學科能力的基礎。學生的歷史知識主要是通過閱讀教科書獲取的。而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知識范圍和初中是大體一致的,都包括中外古今,都是那些重要的國家、朝代、人物和事件,在某些情況下,還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實際上是有著層次上的差異的。這個問題處理不好,就會導致高中歷史教學只有溫故而無知新,師生都會興味索然。因此,到了高中,歷史教學必須拓寬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注意培養較高層次的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獲得充分發揮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索的潛力。
為了培養學生有較強的閱讀史料的能力,我覺得教師不妨可從框架(宏觀)入手,即先介紹每個歷史階段的發展脈絡,也可緊扣教材“引言”,從基本特征、國際國內背景入手,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然后通過提問引路,提綱導讀、重點探索、疑難突破等多種方法,把學生逐步引導到自覺閱讀的軌道上來。例如指導學生閱讀“國共政權的十年對峙”時,我只是讓學生根據毛澤東同志說過的:“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這句話,自己去思考中國共產黨如何根據當時革命形勢的特點,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確定革命的任務、對象及革命團結對象。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頓覺“胃口大開”,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活動,閱讀目標明確,知識迅速轉化為分析、概括、比較、表述等到能力。經過一段時間閱讀后,還可再引導學生編寫學習提綱或單元知識圖表、把零碎、分散的知識串成體系,以便掌握整個歷史階段的發展概貌,即“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過程,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以適應高考的“大跨度、高概括”的能力要求。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思維能力
思維,通常是從問題開始的。解決問題的迫切性越強,思維也就越活躍。在教學中要時常抓住教材的關鍵,提示矛盾,不斷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開動腦筋、展開討論,教師適時給予啟發、誘導,運用歷史學科理論和唯物史觀評價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比較、概括、評價和表述等能力。
三、重視資料信息的獲取,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學生學習歷史,開始于對歷史信息的獲取。歷史教學的系統論認為,歷史信息的獲取的優劣,主要取決于信息接受的水平和效率。在教學中經常地進行知識間的分析比較,可使學生不僅在信息的量上添加,更可在質上提高對信息的理解,從而納入學生自身的知識系統。廣泛地搜集、占有材料,解讀、整理、運用材料得出正確結論,是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徑。為此,教學中應適時地指導學生看書,找出重點,采用圈、點、評、注等不同方法,用自己所熟悉的語言或符號對預習情況作出記錄,消化基礎知識、重點內容,找出理解上的難點,帶著問題進入課堂,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如在學習《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之前,預先給學生布置預習提綱:①概括指出英國、法國、美國、德意志、俄日工業革命的特點并分析成因。②自行設計2~3道思考題以供課堂討論。③請用200字左右描述“工業革命”狀況。學生通過知識結構的整理,問題的探究解答,基本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對歷史問題的描述,并逐步體會到如何利用教材和提供的資料,來達到沒有外來指導的情況下去閱讀教材、收集有關資料,使自己的認知活動達到有意識的和自我可控制的,完成認知的目的。
四、教師展示“教法”,學生總結學法
教師講課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方法的示范。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給學生展示“教法”,供學生仿效,然后把“教法”遷移成學生的學法。如可運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這一原理分析某個資本主義國家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其余國家讓學生仿效分析。通過訓練使學生達到掌握并能運用矛盾分析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還可向學生介紹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從簡單的模仿學習方法到較高層次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復習時人們常運用的聯想記憶法、順口溜記憶法、目錄提綱法、分類線索法等,考試時的審題和答題的方法,都可以介紹,進行指導,這里就不一一表述。通過教師示范,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總結適合自己的方法,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所發現,有所領悟,從而提高學習歷史學科的能力。
總之,教師“導之有方”,學生才會“學之得法”。切實加強學法指導,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英語學科能力,開放生成別有風味,激活學生學習的欲望,讓他們自主地參與課堂上的教學活動,以達到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