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摘 要】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與普及,人們進入了信息化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的發展,是推動現在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對學校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系統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普及應用,必然導致教育觀念的更新、教學模式的變革、教學方法的改進等,這對我們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通過對當地中小學教學的觀摩與調查,探討信息技術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改變以及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運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師角色;教學模式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與普及,人們進入了信息化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的發展,是推動現在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對學校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系統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普及應用,必然導致教育觀念的更新、教學模式的變革、教學方法的改進等,這對我們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現代信息技術給教學帶來的變化
我國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及實施方案是用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實現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時代要求;是改革傳統教育,推行新課程體系,實現基礎教育目標調整的迫切需要;是構建終身化、大眾化、多樣化教育的基本條件。現代信息技術主要指計算機技術、數字音像技術、電子通訊技術、網絡技術、衛星廣播電視技術、遠程通訊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仿真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和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社會的到來,這些技術現在已滲透到教育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完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活動。
(1)信息技術大大拓寬了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學生過去依靠課堂、依靠教師、依靠教科書的單一學習模式發生了變化,學生可以通過光盤或通過上網,找到自己所學內容,可以進入各地圖書館以及各種網站去尋找自己想要的知識,甚至還會碰到優秀教師的指導,網上有著他們感興趣的豐富的課外知識,教師不再是惟一的知識載體。
(2)信息技術將使得教師的地位和作用發生很大變化,對教師威信提出挑戰。過去在傳統的課堂上,無論教師如何強化自己的民主平等意識,站在講臺上的教師和坐在下面的學生這種客觀的布局,就很難讓師生之間真正有一種平等對話的關系。
二、信息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作用
一是信息技術的運用,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中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取得,有賴于先進的教學媒體,幫助學生做出各種學習的反應。
二是信息技術的運用,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信息技術走進課堂后,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學習資料和教師幫助主動獲取知識。
三是信息技術的運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良好的興趣就有良好的學習動機,但不是每個學生都具有良好的學習興趣。“好奇”是學生的天性,他們對新穎的事物、知道而沒有見過的事物都感興趣,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必須滿足他們這些需求。
四是運用信息技術,有利于幫助學生進行探索和發現。教學過程,事實上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教學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研究,探索的過程,繼而對其進行延拓,創新的過程。
五是運用信息技術,可以使課堂練習方式多樣化。利用電腦多媒體技術編寫的系列有針對性的練習,其練習效果非常之好,傳統練習方法不可比擬。
三、信息技術教育實踐需要培育新型教師
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廣泛應用,是現代教育模式和教育行為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這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也給一些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給教學帶來的沖擊,教師必須做好角色的轉換,不斷適應發展變化的科學技術,要不斷地提高自我素質,要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技術,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教學手段,在信息技術大量運用的趨勢下,需要培養一批適應新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模式的新型教師。
第一、新型教師不是對傳統教師的否定,而是對傳統教師的超越。現有教師所具備的基本素質,如良好的道德素質、廣博的知識素質、綜合的能力素質、健康的身心素質等等,也是未來教師所必需的。新型教師應在已有素質的基礎上,具備新的更高的素質。然而,在信息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的增長大大加快,知識的老化周期變短,許多知識還沒等到學生學會,可能就已經過時了。事實上,學生在學校所學到的知識,可能只是他一生中需用知識的10%左右,其余90%的知識都要在工作中不斷獲得。只靠一次性教育即學校教育越來越行不通了,反之,人們必須終身教育。
學校教育,既使是大學教育,也只不過是人的終身教育的一個階段而已。相應地,學校教學在大量和有效地傳授越來越多、不斷發展并與認識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知識的同時,應側重使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使學生獲得種種可持續的學習能力和發展能力,使學生成為“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種機會,去更新、深化和進一步充實最初獲得的知識,使自己適應不斷變革的世界”的人。這是一種富有時代精神的面向未來的教育觀和教學觀,它對于已習慣了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已形成了固有的教育教學觀念的教師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教師只有迎接挑戰,轉變舊觀念,樹立新觀念,才能與時代和教育的發展保持同步。
第二、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質是新型教師必須具備的。在信息社會里,教師僅教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要教會學生學習,引導學生思考,傳知固然重要,啟智更是良師。隨著信息網絡的擴張和教育信息化發展,未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獲取“信息知識”的本領,把學生培養成“信息化”的人。良好的信息意識和較強的信息能力,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素質,教師作為信息化人才的塑造者,自然須具備良好的信息素質,其中也包括崇高的信息道德和健康的信息心理。
第三、新型教師必須具有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創造性地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現是教學技術的信息化,是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廣泛運用。由于教學軟件、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等信息技術在教學中被大量運用,豐富的教學內容為學生選擇符合自己需要的知識信息提供了方便、靈活的教學法則,使教學活動變得生動、形象、直觀,這不僅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而且可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第四、新型教師必須適應教學模式和師生關系的變化,能扮演新的角色。采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尤其是基于Internet的多媒體教育網絡中的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既可以進行個別化教學,又可以進行協作型教學,還可以將“個別化”與“協作型”二者結合起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將由傳統教學的“人—人”關系,變成“人—機—人”的關系。教學模式和師生關系的這些變化,自然要求教師的角色也要作相應的轉換。教師角色的這種定位,絲毫不表明教師的任務可以減輕,而意味著對教師的期望更高,要求更嚴了。
新型教師應當能不斷吸收由教育科學所提供的新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地加以運用,并且發現新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因此作為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思考,不斷創造和運用創新學習的教學方法。美國創造教育專家史密斯說過:“所謂創造型教師,就是能吸收由教育科學所提供的新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地加以應用,并且發現新的切實可行的方法的人。”我們不只要求學生對課文、對基礎知識爛熟于心、倒背如流,還要求他們敢于質疑、敢于否定、敢于綜合、善于聯系,有所發明,有所創造,能夠在社會的海洋盡情遨游,在知識的海洋縱橫馳騁,在創造的天地一展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