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爾哈提·阿布都熱合曼
【摘 要】中國每個民族的民族舞蹈雖然各不相同,但各民族的民族舞蹈都是通過舞蹈來反映它們本民族不同程度的民族心理、審美情趣、風俗習慣、居住環境、經濟基礎等文化現象。
【關鍵詞】民族舞蹈;特點
載歌載舞,自由活潑。中國民間舞蹈很主要的一個特點,就是舞蹈與歌唱的緊密結合。這種載歌載舞的形式,自由、生動、活潑,可以比純舞蹈易于表現更多的生活內容,而且通俗易懂,所以非常為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另外巧用道具,技藝結合。中國的很多民間舞蹈都巧妙地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長綢、手鼓、單鼓、花棍、花燈、花傘等等,這就大大地加強了舞蹈的藝術表現能力,使得舞蹈動作更加豐富優美、絢麗多姿。
一、新疆舞
新疆古稱西域,受儒家文化影響較小,所以各民族性格開朗外向,自由奔放。新疆音樂蓬勃舒展,直抒胸臆,熱烈綺麗,太陽般光輝明朗,壯美絢麗。新疆是我國著名的多民族地區,民族文化萬花筒般絢爛。
由于古絲綢之路溝通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新疆的舞蹈風格有著濃郁的西域風格。我們從今天的新疆舞蹈中可以見到揚眉動目、晃頭移頸、拍掌彈指的動作。另外,昂首、挺胸、立腰也是新疆舞蹈的基本造形,能夠顯示女性婀娜的體態線條。男女成對的表演比較常見,女性的舞姿優美舒展,男子的矯健有力。整體來看,身體都要非常挺拔,氣質略有點高傲,脖子和手部的動作富有變化。
二、西藏舞
藏族的民間自娛性歌舞,如果從音樂節奏和舞蹈的風格、點來進行劃分,種類之多令人瞠目。但如果從歌舞的形式進行劃分,基本上可分為“民間歌舞”與“宗教舞蹈”兩大類。也可細分為“諧”、“卓”、“囊瑪”和“羌姆”4大類。凡以歌舞為主的集體自娛性圓圈舞蹈,一般被泛稱為“諧”;而在圓圈歌舞中,具有較強表演性的集體舞,則被人們一般泛稱為“卓”。此外,在具有表演性的“卓”中,經??梢钥吹揭愿鞣N“鼓”作為舞具進行的舞蹈。
基本體態:膝蓋松弛,膝部有規律的顫動、屈伸;身軀微前傾,曲背;扣胯;五指自然并攏;腳位(小八字位、丁字位)。
基本動作特點:顫、開、順、舞袖(撩、甩、擺、晃、拋)。
舞蹈也有其一致的規律性。如:膝部有規律的顫動、屈伸,是各藏區舞蹈的共性。
三、蒙古舞
蒙古族是一個騎馬民族。騎著馬馳騁在遼闊的草原上,使蒙古民族形成了特有的草原文化風格。由于長期騎馬的原故,蒙古族的舞蹈動作多是以肩部和臂部為主。如硬肩、軟肩、圓肩、甩肩、碎抖肩,硬手、軟手、壓腕、彈腕、翻腕等動作,再加上繞圓、擰轉、橫擺扭、擰傾等四種主要動律。這些不同的形體動作形成了蒙古舞蹈的特有風格特點。舞姿特點,溫雅婉約,以琵琶、胡琴、箏伴奏彈唱和之。因受蒙古包場地及手執燈碗的限制,基本上以跪、坐、立等動作在原地起舞。舞者主要憑借手、腕、臂、肩的彈、挑、拉、揉、和以腰為軸的前俯、后仰進行表演。
四、傣族舞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前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于傣族的記載。唐以來史籍稱傣族為“黑齒”、“金齒”、“銀齒”或“繡腳”,又稱傣族為“茫蠻”或“白衣”;宋沿稱傣族為“金齒”、“白衣”。自元至明,“金齒”繼續沿用,“白衣”則寫作“百夷”或“佰夷”。清以來則多稱為“擺衣”。但以上都是他稱,傣族自稱,則一直是“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按照我國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為“傣族”。
“三道彎”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特征。從立起的腳掌至彎曲的膝部,從膝部到胯部,從胯部到傾斜的上身是三道彎。手臂的動作也是三道彎: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這種體態造型是與他們生活在亞熱帶地域,與姑娘著緊身上衣、長筒裙與他們視孔雀為圣鳥而極為喜愛等頗有關系。體態的婀娜優美在曼妙的葫蘆絲和巴烏中淋漓盡現。
五、朝鮮舞
基本上是仙鶴式的步調和楊柳式的身條。朝鮮族民間舞蹈的呼吸的運用最具有典型意義,氣息的運用是朝鮮族舞蹈中的一大特點,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的動律與風韻,內在美與舞姿美的融合,都是通過特有的節奏形式由于呼吸方法協調一致,以達到藝術升華的結果。
朝鮮族舞的體態動律特點:
基本體態:吸腹、收臀、含胸、垂肩。
基本腳型:繃腳背、勾腳趾。
基本手型:食指、中指自然伸直,無名指、小指自然微屈,大拇指接近中指。男為自然手型。
朝鮮舞是有特點、十分細膩的,體態和手、腳型的特點皆貫穿在動律中,形成獨特的舞姿風格,它以氣息的運用帶動膝部的屈伸和步法,并貫注全身,有明顯的連續性。朝鮮舞動律應概括為垂直的屈伸動律和平移的屈伸動律兩種,運動線多為上拋弧線和涌浪式的下弧線。此兩種基本動律皆要求膝部和腕部的控制力,即:動中有線,靜時線不斷。
六、農樂舞
最有農耕生活特征的傳統民間舞蹈,是古代農業豐收后,人們聚集飲酒、歌舞娛樂的遺風。每當夏收農忙時,農民自行組合,清晨同去大田勞作,黃昏返回村莊,在勞動的路上,邊行進邊歌舞,通過歌舞消除疲勞、慰藉辛勤、加強團結以及號召人們熱愛農耕生活。其中“象帽舞”最有特色,舞者戴特制的頭盔,上有可以旋繞的長纓,舞時擺動頭部使長纓在頭頂、身側旋繞飛舞。手中擊打小鼓,以喜鵲步跳躍前進,如騰空遙射,如沖鋒向前,頭上的長纓不斷旋繞,充分表現出朝鮮族勞動人民的樂觀精神。此舞是隨著朝鮮移民傳入東北地區,又發展為中國朝鮮族喜慶中的表演性舞蹈。其中“舞童舞”由兒童在大人肩上表演,也戴著象帽讓飄帶在空中旋繞飛舞。遼寧本溪的朝鮮族農樂舞叫“乞粒舞”,富有農村生活氣息。農樂舞的雛形聯想到漢族的“系鼓互歌”,“舞童舞”聯想到花鼓燈的“上肩”,都是農耕文化型古代樂舞在民間舞蹈中的遺存。
七、杖鼓舞
俗稱“長鼓舞”。多為女性表演的單人舞蹈,也有男子表演。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鍵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用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聲,花樣繁多的鼓點相映成輝,很有特色。表演高潮時常作連續性的行進旋轉。
八、扇舞
以折扇為道具表演的舞蹈形式。起源于古代朝鮮巫俗活動,原是巫女持繪有“三佛”神像的扇子作法器跳神表演。后來民間藝人把扇面改繪為花卉,又加強舞蹈的動作與造型,逐漸成為獨立的舞蹈形式,并由單扇發展為雙扇。
九、圓鼓舞
肩挎圓鼓置于胸前敲擊表演的舞蹈形式。圓鼓原是古代的樂器,后發展為擊打表演的圓鼓舞。男女皆可表演,女性用鼓較小,多為單人表演,舞姿優美,在技巧上發揮個人之長。男子多為群舞,動作開拓有力、富有戰斗性。
十、假面舞
帶面具表演的男性舞蹈。據說從中國南部傳入,曾為宮廷表演節目。民間流行的假面舞多把唱誦、對話、舞蹈融為一體,分場次表演一些風趣幽默的諷刺故事。
十一、劍舞
是持可轉動的短劍進行表演的女性舞蹈。短劍連結于特制木柄,劍身可自由轉動,表演者甩動并使之隨腕旋轉,發出鏗鏘音響,與優美舞姿相輔相成造成特有的氣氛。原為男子表演,后發展成為典雅又具有韌性的女性舞蹈形式。
十二、拍打舞
亦稱“手拍舞”,男子表演的自娛性舞蹈。舞者用手掌互擊,或用手掌、肘部擊打肩、胸、兩肋、大腿等部位表演。此舞據說源于漁業豐收時漁民們在船上赤膊、歡快地拍打身體以抒發喜悅的心情。下層士兵中曾盛行此舞。
十三、即興舞
表演者合著音樂節奏即興跳舞的形式,稱為“瑪克村”。無一定程式,不論男女老幼都可參加。在喜慶節日、群眾聚集的場合,只要鼓聲一響,人們就自由進場跳舞,即興發揮,充分顯示自己所擅長的舞蹈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