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彥林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自然科學。物理知識就蘊藏與各種物理現象之中,它時時刻刻伴隨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但許多同學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對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及現象中的規律視而不見,使通俗豐富的物理概念、規律變成了生硬死板的字詞而死記硬背,不能與物理現象建立聯系。因此學習中功夫下的不少,成績卻不提高。鑒于這種情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如果能用身邊物體、簡單器材,創造條件多做實驗,通過實驗模擬、演示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把物理知識潤物細無聲的呈現在學生面前,不但能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更能通過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現就本人在教學過程中用實驗講物理的一些做法略舉幾例與同行共討。
在晚自習課上,我隨手拿出一張紙,用圓珠筆在中間捅個小孔,無論小孔的形狀如何都能在桌子上的作業本上成電棍的倒立的像。改變孔與作業本的距離像的大小也在改變。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學生們會躍躍欲試,自然思索成像原因,教師再稍加引導就能使學生加深理解小孔成像及其原理。
在利用慣性解釋現象中,學生們往往不能確定研究對象原來運動狀態,也不明白慣性就是保持這種運動狀態,只是根據感覺照貓畫虎進行解答,因此出現原來靜止由于慣性還要保持運動的前后矛盾的解答過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講有關慣性這一節課時,我把學生用的橡皮擦放在講桌上的一張白紙上,迅速抽出白紙,橡皮擦沒有隨著白紙一起運動,而是留在原處,學生在比較橡皮擦原來狀態和后來狀態的變化過程中,很容易理解慣性概念,解答中出現的思路不清,語言混亂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在課本電與磁一章有個小實驗《讓線圈轉動起來》,一般師生不太重視。但如果給學生提供些漆包線、梯形磁鐵、電源等,讓學生自己動手,使線圈轉動起來,并觀察改變電流和磁場方向后的轉動方向,不但能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學習興趣。更能加深學生理解磁場對通電導線的作用,提高教學效率。
還有個實驗,向瓶中打起瓶塞跳起的瞬間,瓶中有“白氣”出現,這生動形象的說明了做功能改變物體的內能。但一般老師怕現象不明顯,適得其反,又覺得找合適的瓶子、塞子等器材費時費力,不如依靠書上圖片或多媒體向學生介紹介紹來的簡單直接。殊不知講過之后如蜻蜓點水,學生印象不深。其實只要教師在課前花點時間精力,找好瓶子、塞子、打氣筒,操作時插上氣門針實驗現象還是較明顯的,成功率較高,對學生理解做功改變物體內能很有說服力,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最終使教師省時省力。
關于聲現象中的音調和響度,學生由于受日常生活中不規范說法的影響,常常不能把它們區分開,甚至把這兩個概念理解反。如“你說的聲音高點”,應該是響度的變化,但由于音調才說高低,學生往往錯誤的想到這是音調的變化。由于不能理解區分了音調和響度的概念,后面探究《什么因素決定音調的高低?》《什么因素決定響度的大小?》就無法進行。因此在《聲音的特性》這一節課教學中,我利用吹口琴的方法讓學生很好的區分理解音調和響度的概念,效果很好。第一次用口琴同樣大小的力吹1-5兩個音調,第二次用不同大小的力只吹1,然后問學生哪一次是音調不同哪一次是響度不同?讓學生多區分幾次,學生們自然就能說出音調和響度的區別:音調猶如聲音的粗細,響度就是聲音的強弱。這樣我再讓學生們用撥動鋼尺的方法,探究決定音調和響度的因素就非常順利了。
有的現象不能直接用實驗呈現出來,但為了讓學生了解現象、對現象有感性的認識,可以通過模擬實驗來進行。對電流和電壓的講解,我除了利用電路進行外,還利用注射器和輸液管壓水流,用水流類比電流、水壓類比電壓加深學生理解。在講人造衛星繞地球運行的過程時,以講桌為地球,教師自己模擬衛星繞講桌在規定的近地點、遠地點處做變速運動。然后再讓學生進行模擬體會衛星的運動過程,便于學生生動形象地理解衛星運行中動能、勢能的轉化。
總之,物理現象與物理規律是存在于統一體中,現象只不過是規律的表現形式,規律蘊藏于現象之中。物理教學要與實驗相結合,通過實驗講物理,就是用事實說話,更具有說服力,符合物理學科的教學方式,更能使學生深刻理解物理規律,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因此物理教師一定要用好實驗這一有力的教學武器。提高自己的物理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