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雪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5)02-0053-01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凡是對實現課程目標有利的因素都是課程資源……充分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有利于歷史課程目標的實現。”鄉土文化,作為觸手可及的歷史課程資源,近年來得到中學歷史教學界的普遍重視,也極大的豐富了歷史教學的內容。筆者所居住的福建平和,地處福建省漳州西南部,建縣約500年,歷史不算悠久。但是,它卻與心學大師王陽明有著很大的關系、是名蜚中外的克拉克瓷的重要產地、是“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文學大師林語堂的故鄉、是原中央蘇區縣、是臺胞重要的祖籍地之一……這些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若能在課堂教學中結合相關內容進行挖掘、或者在開設的選修課中進行獨立講授,并結合教學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進平和文化,感受平和文化,就能有效的延伸歷史教學觸角,開拓歷史教學視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提高人文素養及綜合素質。為此,本課題組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教研探索活動。
一.課堂延伸:心懷鄉土,結合教材內容適當補充一些鄉土史,將遙遠陌生的歷史變成身邊的歷史
講到必修二《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陶瓷業的成就》這一內容時,課題組的每一位老師一定會聯系到“克拉克瓷”。作為我校高一年級的學生,都知道平和是蜚聲海內外的“克拉克瓷”產地之一。但是,這一帶有明顯外來風格的名字是怎么來的?這一名字的由來與哪些國家有關?這些國家在16、17世紀的世界具有何種國際地位?今天的平和很難看到克拉克瓷,盛極一時的“克拉克瓷”何時衰落了?為何衰落了?這幾個問題在必修二專題五第二節《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和專題一第四節《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的內容中可以找到答案。在先學后教的課堂上,我們把這幾個問題通過導學案先交給學生,要求學生回去預習相關的內容,同時查閱相關資料。第二節上課前,我剛走到教室門口,幾個男同學就靠近我興奮的說:沒想到我們平和在明朝就和世界有了交集。課堂上,每個小組積極的搶答事先設置的問題。顯然,當我們把遙遠的歷史和身邊的社會一聯系,馬上就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引發他們思考。
在講到《偉大的抗日戰爭》這一內容時,我特別介紹了閩南農村特有的一個現象:在閩南農村,居住著不少八九十歲的潮州女人,她們大都是十幾二十幾歲時逃難來到閩南的。我還沒介紹完,課堂上已經有不少同學開始叫起來:有同學說他家老奶奶就是潮州人,有同學說他家隔壁的老阿婆是潮州來的……他們聽老奶奶說過當時是為了躲避日本侵略軍逃難到平和來的,至于日本侵略者在潮州都犯下了哪些罪行,并不清楚。于是我播放了一組日本在潮州燒燒搶掠的相關圖片。看完后,幾個班的同學都沉重的說道:沒想到日本侵華的罪行在我們身邊也能找到證據。通過這節課,學生對《侵華日軍的罪行》一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學習新中國的相關專題時,我要求學生回家多問問爺爺奶奶,聽他們講述如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等的社會狀況。這樣一來,那些書本上的歷史知識,就變成了家鄉的、身邊的歷史,有些內容甚至是從小就耳濡目染的。這就使學生從情感上更易接受歷史,無形之中,也把空洞化為具體,歷史課也變得更加生動親切。由鄉土史學習而激發的這種興趣也可逐漸遷移到整個歷史學科,繼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也為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創造良好的氛圍。
二.活動延伸:走進平和鄉間,感受平和文化,將歷史教學的觸角延伸至平和鄉野的角落
在教育主管部門不主張組織學生開展大型野外活動的情況下,我們充分利用各種條件,引導學生以鎮村為單位,自由組合成若干小組,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回到家鄉的時間,參觀游覽家鄉的名勝古跡、名人故居,進行實地考查。推動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中實踐、探究身邊的歷史。對于活動中產生的疑問,學生們主動的利用互聯網搜集整理相關資料。對于學生的這些探究活動,我們利用班會課、研究性學習課堂和課外進行交流。
南勝鎮組的同學在實地考察了克拉克瓷窯址后,撿回一些瓷器碎片和實物,并用手機拍攝了一些古窯址的畫面。在交流匯報中,最讓其它同學感興趣的不是這些實物,而是該組同學搜集到的一些視頻如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播出的《尋找克拉克瓷的故鄉》(上下集)和一些關于克拉克瓷的文章。蘆溪組、崎嶺組和大溪組的同學搜集到近年來的逐漸為人重視的幾座土樓(如:豐作厥寧樓、繩武樓、到鳳樓、莊上土樓等)的照片和相關文章。這些土樓照片讓同學們既感嘆佩服我們先祖的智慧,又讓同學為這些土樓得不到更好的維護和開發而憂愁。那些破落的土樓已經引起了我們不少同學的思考,相信未來若干年,我們當中的一些同學會為了維護這些土樓作一些努力。其它組別的同學搜集探索了一些平和的歷史名人如:“雙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林語堂;著名油畫藝術家、美術教育家周碧初先生;革命先烈朱積壘;“阿里山之神”吳鳳等。
在此基礎上,我們舉辦了“發現身邊的歷史”征文比賽,進一步激發學生了解自己的家鄉興趣。我們也指導學生把一些內容深化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
這些活動是歷史課堂的延伸,既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究,又充分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更加的熱愛家鄉,同時也有助于發揮中學歷史學科人文主義教育的社會功能。
三.選修課拓展:關注平和歷史,挖掘平和歷史亮點,讓高中歷史教學更加個性化、多樣化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我校也掀起了以深化課程改革和加強選修課程建設為主題的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探索。從2013年起,我校全面開設選修課程,學生菜單式自由選課,走班上課,面貌一新。我們課題組也開設出多個課題供學生選擇,其中之一就是鄉土歷史。鄉土歷史目前探討的內容主要有:尋找克拉克瓷的故鄉、王陽明與平和、九峰古鎮古村文化、情系兩岸侯山宮、探尋太極村、遺世之美——平和土樓、傳統村落鐘藤村與榜眼府、林語堂的家鄉情懷等。除了教師提供的課題之外,我們也鼓勵學生提出課題,共同了解探討。這些選修課內容拓展了高中歷史教學的功能,使高中歷史教學更加個性化、多樣化。隨著選修課在我校的深入開展,歷史教研組也將挖掘更多與平和有關的鄉土歷史文化內容,開設更加精彩、有特色的歷史選修課。
本課題的開發極具地方特色,同時要求符合高中歷史教育的需求和促進歷史課程目標的實現。在開發過程中,我們不斷總結、也發現了欠缺和不完善之處:如課程推進的過程中缺乏實踐活動、選修課沒有形成系統、教師的涉獵面有待進一步擴大、鄉土資源的整合有效性不足、課程開發隨意性較大、教學內容不夠深刻等等。課題雖然結束了,但是我們會繼續努力,繼續挖掘深化平和鄉土文化教學,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素養。希望我們的努力能為平和一中歷史教學開辟一片新天地!
(作者單位:福建平和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2]《平和縣志》 平和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群眾出版社1994年版
[3]《平和文史資料》(第十六輯)(第十九輯)
[4]《撩開“克拉克瓷”神秘面紗》 2001年3月29日《光明日報》
[5]《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3·12)
[6]《平和林語堂》(第一期、第二期)黃榮才主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