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會議強調,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作為與經濟發展緊密聯系的一種教育類型,與時俱進,緊跟經濟發展的腳步,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是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
近日,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撰文指出,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職業教育準確認識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全面服務新常態,為科學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培養更多技術技能人才,提升我國人力資本素質”。面對機遇和挑戰,職業教育應該堅持結合時代特點,努力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職業教育應落實頂層設計,加快引導中高職合理定位、錯位發展、辦出特色、系統培養,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首先,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系上來看,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處在經濟大國向強國邁進的新階段。要實現“中國制造”走向“優質制造”、“精品制造”,實現價值鏈與產業鏈的升級,迫切需要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向中高端發展。因此,職業教育要更加重視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加大技術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比重,切實提升勞動者素質和創造附加價值的能力。其次,從與經濟增長速度的關系上來看,我國正處于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階段。我們必須加快轉入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階段。創新驅動發展,不僅需要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更需要職業教育培養的生產服務一線技術技能人才,將大量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所以,職業教育要在穩定規模的基礎上,更多地把資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轉移到內涵建設上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著力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人力資本素質決定社會經濟發展的質量與重量。在經濟發展出現新常態的社會經濟條件之下,人才的培養觀念也需要更新。職業教育新常態面臨的處境是,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成為教育大國和人力資源大國,但還不是教育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提升人力資本的價值創造能力,需要合理的教育結構。所以,職業教育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就要著眼于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打通從中職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形成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立交橋”。
1月17日,省職業教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廣州召開,省委書記胡春華對全省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要“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同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結合起來,同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結合起來”。經濟發展新常態必然要求職業教育走現代化的發展道路,而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也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題中應有之義。
責任編輯 ? ?魏家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