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昭
導語:一部《蒼穹之下》 ,讓已經習慣了經常吸“毒氣”的國人瞬間又跳起腳來,“環保”、“污染”這些個詞又喧囂塵上。一時間想起了童年時幾乎埋下陰影的《大氣層消失》。那只死螞蟻,那個放大鏡,那條狗和那只貓,那條泡在臭水溝一樣的河里奄奄一息的魚,那個能聽懂動物語言的孩子。
正文:貌似從新聞中或是天氣預報里聽到大范圍使用“霧霾”這個詞,是從2011年開始的。由于北京持續的能見度低,且大霧彌漫,美國大使館開始持續播報 PM2.5的數值,讓環保部門臉上無光,終于引發了社會的關注。之前幾乎沒人知道這叫 “霧霾” ,甚至“霾”這個字還不知道怎么讀、怎么寫,只是覺得總見不到晴天,天總是灰灰的,有時候站在大街上抬頭看,10層以上的樓房都望不到。后來才想起,這些畫面一早就出現在大熒幕上了。
100多年前的倫敦,霧霾就很出名。工業化造成的污染持續了200多年。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有提到,比如《霧都孤兒》 、 《福爾摩斯》之類的。小羅伯特·唐尼主演的《大偵探福爾摩斯》系列可算是把大工業時代的英國全貌展現在觀眾面前。而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90年代的倫敦,在電影中也盡力再現當時的原貌。所有畫面都是以灰藍色為主,蒸汽氤氳?,F在的北京尚且如此,不知道當時的英國人是怎樣熬過來的,難道當時也用了專業防PM2.5的口罩?
雖然誰都知道霧都倫敦,但是根本想不到身邊的污染能達到這種程度。記得在2003年以前,中國似乎并沒有出現過這么長時間、大面積的霧霾,最最猛烈的就要算春天刮大風了。一時間大風帶著內蒙古的沙塵涌過來,昏天暗地,飛沙走石。每年春天總有那么一兩次,華北地區的街頭就仿佛《碟中諜4》里的沙塵暴一樣。近年來大顆粒的沙子倒是沒有了,或許防護林還是起了作用的,不用再整天感慨“天空啊下著沙”。
諾蘭大導演2014年的新作《星際穿越》在世界各國熱映,引發新一輪科幻與環保的熱潮,讓人們對“第五維空間”、“蟲洞旅行”這些高深的天體物理學知識,有了最直觀的影像化認識。同時也注意到了電影里所表現的,全球環境惡化加劇的場面。在不遠的未來,隨著地球自然環境的極度惡化,人類面臨著無法生存的威脅。影片中,迫使人類穿越蟲洞尋找新的棲身之所的最大原因,就是地球環境的極度惡化:全球氣溫升高、干旱無雨,各種問題導致的疫病席卷全球,土地甚至種不出蔬菜和糧食,只能依靠僅有的玉米茍延殘喘……一部科幻作品,卻建立了和現實的緊密聯系,影片中那漫天沙塵的景象,地球末日場景的細膩刻畫,成功擊中了我們對于生存環境惡化的焦慮??苹米髌分锌偛环Φ厍蚰┤盏南胂螅窍啾韧庑侨巳肭值壤碛?,生態災難導致地球的末日降臨,貌似更加令人心有余悸。當然,電影的結局,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零污染的全新星系,但這種畫面太過美好,讓我們走出影院或是推開家門,都難免像是被打回現實原形。
動畫界早就看不下去了,皮克斯打造的《機器人瓦力》幾乎可以算是一部環保宣傳片。故事把時間定在了公元2700年,地球早就被人類禍害成了一個巨大的垃圾場,已經到了無法居住的地步,人類遷移到別的星球,靠機器人清理污糟不堪的地球,直至地球的環境系統重新達到生態平衡。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機器人一個接一個地壞掉,最后只剩下惟一的一個瓦力。中間的故事就不贅述了,重要的是,電影勾畫出一幅前人沒描繪過的地球未來廢墟圖景,把人類可以回歸地球的指標定為出現生命跡象。于是一棵綠色植物的出現,就成了角色與觀眾共同的希望和期待。有意思的是機器人伊娃在獲得綠色植物之后出現在胸前的標志,是迪士尼公司的Epcot科技游樂園里供游人休息涼亭上的logo,直到2005年被替換。不知道是否許多年以后,公園的綠地被停車場和公路取代,清新的空氣再也不見,像電影里一樣,地球上滿是灰塵、殘渣。
當然,還有一部諷刺得更為犀利的概念性電影《老雷斯的故事》 。這部片子告訴我們:新鮮空氣真的是需要買的!鎮子上所有的景觀都是人造的,所有的樹木都由人工材料做成。也就是說,除了人,這個鎮子里沒有其他的生命。鳥語花香,草木清新,生活富足,只是這些都是表面的假象,并通過電腦和電力維持運作。雖然空氣質量糟糕,可是當地的人民卻樂于享受這種便利的現代化生活,因為有人為他們提供新鮮的桶裝空氣!故事線索很簡單,甚至可以說是低幼,但宣揚的是健康向上的環保主題,尤其是“空氣”。不知道看見小鎮外污水橫流、遮天蔽日的景象,你是不是也心里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