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首先梳理籌資成本的概念及其構成,通過對銀行籌資業務現狀的整理得出我國商業銀行的籌資成本過高的現象。然后對文獻進行歸納進一步分析造成我國銀行籌資成本過高的原因及降低銀行籌資成本的途徑。最后通過對銀行外延式籌資策略和內涵式籌資策略的分類,總結銀行進行最優化籌資的籌資策略。
關鍵詞:籌資成本;籌資效益;籌資策略
一、引言
籌資成本作為商業銀行最主要的成本,會對商業銀行籌資策略的選擇產生深刻的影響,繼而影響商業銀行的最終損益。當前,我國商業銀行的同業競爭十分激烈,尤其是在存款領域除了同業競爭外,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大大加劇了競爭激烈程度的加劇,由此引起了商業銀行的負債結構出現高成本、高費用以及低效益的特點,從而導致商業銀行無法實現預期的經營成果。因此,如何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銀行籌資成本,根據籌資成本最小化從而制定最優籌資策略對于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提高經營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銀行籌資成本概念及其構成
1.籌資成本的相關概念
有關籌資成本的概念,主要是針對經營對象不是貨幣使用權的企業,是指企業為籌集資金而發生的各種費用。主要包括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發生的外匯調劑手續費、利息支出以及匯兌凈損失。財務費用屬于期間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不列入產品成本。對于商業銀行,楊釗(2001)給出的定義是:商業銀行通過負債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以及金融企業之間通過規定合適的利率來支付適當的利息而形成的成本。賀刻奮(2003)認為,商業銀行籌資成本是一個盡可能寬泛的概念,是為當期或長期進入銀行損益的對無差異負債使用所形成的一切耗費。他從發生環節和耗費內容兩個角度進行闡明,認為商業銀行籌資成本從發生內容的角度看,包括商業銀行為籌集資金付出的所有成本;從發生環節上看,包括發生在每個籌資環節的耗費。
2.銀行籌資成本的構成
在明確了銀行籌資成本的概念后,進一步分析籌資成本的構成對于銀行降低籌資成本具有重要意義。呂惠生(2002)認為銀行的籌資成本主要包括人力成本、物力成本以及財力成本,而這三類成本主要由銀行的利息、網點建設、管理經營以及人員工資等構成,其中利息所占的比重最大。賀刻奮(2003)根據籌資成本的形態和性質不同,將其分為流動性成本、利率風險成本、利息成本以及非利息成本共四大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融保險企業財務制度》規定,銀行成本主要有:金融機構往來利息支出、利息支出、各種準備金、固定資產折舊費、業務宣傳費、外匯、手續費支出、業務招待費、金銀和證券買賣損失、業務管理費等。陳靜璇(2009)從大類整體的角度將銀行的成本分成營運成本、資產損失成本以及籌資成本共三大類。從中可以得出銀行籌資成本主要是指利息支出、金融機構往來利息支出等。
三、銀行籌資業務現狀
曾剛(1996)在分析銀行業籌資數量大幅度增長時,籌資成本也逐年升高,主要表現在:(1)利息成本增加;(2)銀行機構臃腫,人員眾多,加大了銀行非利息成本支出。高英(2003)在研究我國商業銀行籌資數量與籌資效益問題時認為我國商業銀行籌資數量上升的經濟負效益的表現之一就是籌資成本過高。許芹(2005)分析指出,從長期的角度看,銀行的籌資成本沒有因為效益的增長而形成一種良好的發展態勢,甚至出現了與效益分離,與資金的籌集、核算以及使用三個環節脫節的現象,這主要表現在:第一,只看重籌資的數量,忽視籌資的質量;第二,指看重儲蓄存款,忽視對公存款;第三,只看重定期存款,忽視活期存款。楊柳枝(2008)首先對商業銀行的籌資方式進行分類,先將銀行籌資方式分為吸收直接投資、上市發行股票、向其他銀行借款、利用商業信用、發行公司債券以及杠桿收購和兼并企業。然后根據不同籌資方式下的資金成本對籌資方式的選擇進行了分析得出目前我國銀行的籌資成本過高的現狀。通過對以上文獻的研究,可以判定目前我國銀行的籌資成本過高,籌資效益較低,籌資數量與籌資效益不對稱。因此需要對我國籌資成本過高的原因進行進一步分析,從而降低銀行籌資成本,從而選擇最優的籌資策略。
四、銀行籌資成本過高原因及降低籌資成本分析
1.銀行籌資成本過高原因分析
造成我國商業銀行目前籌資成本過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看法。
在宏觀方面,張寶慶(1994)從六個方面分析了銀行籌資成本過高的原因。第一,我國現行的籌資管理體制源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而銀行在商業化過程中已經于這種體制不相適應;第二,高度壟斷下的銀行之間的無序競爭,加大了籌資成本;第三,不遵循經濟規律,盲目增加籌資機構,變相加大籌資成本;第四,存款負債內部結構不合理,儲蓄存款和企業存款形成加大差距;第五,公款私存,使銀行補貼不應有的利息差;第六,貸款量不多,難以吸取較多的低成本企業存款。徐敏銳,張承云(1995)也從相似的六個角度透視了我國銀行籌資成本過高的原因,不同于張寶慶的是他們忽略了公款私存對銀行籌資成本的影響,而是認為國家宏觀利率的制約導致銀行籌資成本的增加。
在微觀方面,饒儒平(1998)以工商銀行管理者的身份分析目前工商銀行籌資成本上升的原因:第一,過高且不可調節的利率以及通過變相高息手段收攬存款。一方面,由于籌資成本主要由利息構成,加之我國對利率的統一管理制度,使得銀行在調節利率上不具有靈活性。另一方面由于受傳統觀念影響,管理層會不計血本的高息攬存,導致利息的支出急劇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籌資的成本;第二,不合理的負債結構。通過對工商銀行負債結構的剖析,可以發現工商銀行籌資成本過高主要是因為其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強制性資金共計以及承擔大量的政策性業務,定期儲蓄存款和向中央銀行借款在負債中占比過大。第三,競爭不規范加大了費用開支。這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金融機構由于競爭的不規范直接和間接導致了銀行業整體的籌資成本過高,比如公款私存、請吃送禮等及太高了活期存款的實際利息支付,又增加了各種隱性支出。
2.銀行降低籌資成本分析
通過對銀行籌資成本過高的原因進行分析,不同的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降低籌資成本的策略及方法。
楊煥臣(1996)認為在降低銀行籌資成本前,應先處理好以下三個關系:第一,處理好籌資數量與籌資效益之間的比例關系;第二,處理好社會效益與自身效益的關系;第三,處理好存貸款利率的合理水平和結構的關系。梁振權(1998)從四個角度論述商業銀行降低籌資成本的途徑。第一,轉變商業銀行傳統的經營理念,將集約經營、規模效益和存款立行、效益興行作為指導思想;第二,按照負債資產比例管理要求,努力實現資金的自給平衡;第三,完善考核機制,促進存款的穩定增長;第四,不斷完善服務功能,促使存款穩定增長和存款機構不斷優化。呂惠生(2002)認為應該通過制定標準的籌資成本來降低籌資成本,這不但是商業銀行控制籌資成本的首要環節,也是商業銀行控制籌資成本的關鍵。
五、銀行籌資策略的選擇
1.籌資策略分類及特點
高岱(1996)認為商業銀行為滿足商業化經營的需要,必須從外延式的籌資策略即側重于拓展籌資市場廣度為特征,向內涵式籌資策略即以拓展籌資市場深度為特征的方式進行轉變。通過比較發現,外延式籌資策略與內涵式籌資策略存在的主要區別在于商業銀行在吸收存款進行籌資時是否對預付了費用。外延式籌資主要表現為增加利息以及發展海外分支機構以吸引客戶,通過提高市場占有率來提升自身的品牌效應,從而最終實現增加存款而籌資的目的,效果顯現較快,但往往籌資成本過高,缺乏穩定性。內涵式籌資主要表現在通過專業的技術手段,以金融創新為特點,推出新型金融產品、服務,發展高質量客戶群,從而達到拓展籌資市場的深度,實現為以專業技術經濟手段、銀行整體經營功能及金融創新為依托,通過發展培養基本客戶群、推出新的金融產品或服務等途徑,增存籌資目的,具有籌資成本低,存款穩定性強,但見效慢的特點。
2.籌資策略的選擇
趙忠世(2000)從資金流動規律及客戶金融需求變化的角度對銀行的籌資策略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商業銀行的籌資理念正在被社會資本運動所發生的變化所影響著。從整體上看,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又存在著機遇,可為風險與收獲并存。因此,必須不斷調整自身經營理念,因勢利導,趨利避害,通過強烈的競爭意識和創新策略,積極把握籌資工作主動權。第一,密切關注新型產業的新變化,搶奪新的市場主體客戶。第二,要善于從資金歸集點入手,尋求市場公關的新突破。第三,要善于發掘市場經濟在不同區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中小客戶。第四,要高度重視和加強基本客戶群建設。第五,把握主導趨勢,注重引導市場,促進居民儲蓄存款穩定增長。第六,積極開拓農村儲蓄存款新的成長空間。
六、總結
通過對籌資成本概念的定義及其構成的分析,可以發現我國目前商業銀行的籌資成本確實存在過高的現象,根據學者對籌資成本過高的原因分析的梳理歸納,可以得出這種高籌資成本的原因主要體現在體制機制設置、存貸結構不合理、競爭秩序混亂以及機構人員冗余等方面,要降低籌資成本的途徑也主要是針對原因而提出的。針對籌資策略的選擇,通過對籌資策略外延與內涵不同形式的表述,無論是整個銀行也還是銀行自身所持有的戰略都應該在觀念、機制和渠道上有所革新。必須建立健全科學的資金籌集機制,保證商業化籌資策略的貫徹實施。
參考文獻:
[1]賀刻奮.籌資成本認識的深化與銀行籌資行為的選擇[J].杭州金融研修學院學報,2003(2).
[2]高英.對我國商業銀行籌資數量與籌資效益問題的分析[J].西南金融,2003(6).
[3]高岱.對銀行籌資成本上升的實證分析[J].城市金融論壇,1996(1).
[4]楊煥臣.降低籌資成本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J].工作研究,1998(2).
[5]饒儒平.降低工商銀行籌資成本的幾點思考[J].金融學刊,1998(4).
[6]梁振權.論商業銀行降低籌資成本的途徑[J].金融系統理論研討會,1998.
[7]黃立新.論商業銀行如何實現籌資發展與效益的統一[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0(1).
[8]楊釗.商業銀行成本管理與控制[J].會計管理,2001(5).
[9]呂惠生.商業銀行籌資成本差異及矯正[J].理論觀察,2002(5).
[10]賀刻奮.商業銀行籌資成本和籌資策略探析[J].理論探索,2003(3).
[11]高松,李曼.商業銀行生存的難題—籌資成本居高不下[J].財稅與會計,1996(8).
[12]楊柳枝.商業銀行選擇籌資的方式探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18)33卷.
[13]陳靜璇.我國商業銀行成本控制問題探討[J].企業家天地,2009(8).
[14]曾鋼.我國銀行業籌資效益問題探索[J].城市金融論壇,1996(4).
[15]許芹.銀行籌資成本高、效益低[J].集約化經營筆談,2005(5).
[16]李紹平.銀行籌資成本過高的成因與應采取的對策[J].金融理論與實踐,1995(8).
[17]徐敏銳,張承云.銀行籌資成本攀高的成因與管理方略[J].福建金融,1995(6).
[18]張寶慶.轉軌過程中銀行籌資成本過高的成因與對策[J].金融理論與實踐,1994(11).
[19]趙忠世.資金流動規律及客戶金融需求變化與商業銀行籌資策略[J].湖北農村金融研究,2000(1).
[20]呂軍.城市商業銀行的籌資策略[J].遼寧經濟,1999(10).
[21]高岱.建設銀行籌資策略取向探新[J].投資理論與實踐,1996(11).
[22]胤愷.淺析農業銀行的商業化籌資策略[J].經營管理,1994(8).
作者簡介:邱佳樂(1995.03- ),寧波大學商學院,主要研究方向: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