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銀行業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通過銀行的信貸支持了不少企業的發展。特別是在當今,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企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時候,銀行業對企業的支持就顯得更加的重要。銀行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在相關的金融監管體制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關鍵詞:銀行業;金融;監管
一、缺乏有效的監管協調機制
我國銀行業在1993年以后,采用的是分業經營的方式方法,與之相呼應的金融監管方式是分拆監管的金融監管體制。國家相應的成立了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這樣三個相關的監管部門。在這樣的金融監管體制之下,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三家金融監管機構,在對金融業進行監管的時候,可以做到各有各自的側重點,在監管工作中,三家監管機構各司其職。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對金融機構進行監管已經成為了一個整體的概念,需要在具體的監管工作中,三家金融監管機構之間采取相互之間進行協調和合作的工作。從我國當前金融監管的發展形勢來看,還存在著缺乏監管機構協作的制度框架進行有效的保障。對于在合作過程中所采取的合作方式,在合作過程當中,三家金融監管機構如何對自身的功能進行正確的定位,在監管過程當中,三家機構如何有效的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交換的機制等等都沒有做出詳細的說明,在合作的時候,往往存在著很大的難度。三家監管機構在監管過程當中,也無法進行有效的業務協調和進行相關的合作。我國不少企業現在都處于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換代時期,銀行業等金融機構為了更好的為企業提供相關服務,自身的業務也在不斷的擴大。由此所帶來的問題是,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等三家金融監管企業在業務監管方面就會出現一定程度上的職能重疊的現象,對于銀行業一些新的領域業務,由于監管機構還有有注意到,往往也會存在著監管盲區的現象。這樣的話,在對銀行業等金融機構進行監管的時候,就會出現監管業務重疊和監管存在盲區的現象同時發生。這不僅僅會造成監管資源的分布不均勻的情況,更會造成金融機構監管資源的及大浪費。就出現了我國政府部門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銀行業等金融機構進行監管,但是卻達不到所預想的監管效果。
二、監管內容和范圍過于狹窄
我國的金融監管部門在對銀行業等金融機構進行監督管理的過程當中,監管的內容涵蓋了包括金融機構的成立,金融機構的發展和金融機構的退出的全部環節。可是,在實際的金融監督管理工作中,監管部門往往把更多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對銀行業等金融機構在市場準入環節上了。往往會對金融機構成立的資質進行很嚴格的審核,并且對其進行相關的篩選工作,對金融機構的審核內容往往都局限在了金融機構的相關業務內容上,機構的資本情況和機構的財務報表。很少會想到對金融機構的風險預防,在對金融機構的風險監管上還沒有很好的得到相關的落實。此外,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相關的監管部門偏重的大多為一些國有性質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很大程度上了,忽視了對社會中的民間機構以及其他的方式進行投資的機構。監管往往沒有顧及到。如此狹窄狹窄的金融監管內容,必然會影響到三大金融監管部門所監管到內容以及監管的效果。。
三、監管的方式和手段較為單一
在當今較為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之下,往往金融行業的發展更多的是遵循市場的特點,如何更好的發展,依靠市場對其進行有效的調節。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之下,對銀行業等金融機構最為有效的監管方式就應包括了經濟、政治和法律三個方面的內容,這樣三者之間才可以達到一個有益的補充,三者之間進行相互促進和相互保障,這樣在社會主義市場環境之下,才可以能提高金融行業監督管理的效果。但是,現實等情況確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卻沒有這樣一種可以進行金融監管的有效手段和方式方法。在實際對金融企業的監管之中,政府部門的行政力量干預的內容過多過濫,導致金融監管部門在對銀行業等金融機構在進行金融監管之下,監管機構在工作過程中隨意性比較大,對自我的約束相對較差。當前,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在對金融機構進行監管的時候,把監管主要分為了現場的監管和事后的監管,這樣往往無法有效的對金融風險進行相關的預警工作,造成金融機構在防范金融風險方面的能力方面相對比較差,金融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事前的監管基本上就沒有。
四、缺乏統一的監管,監管成本較高
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對銀行業等金融機構的監管,在一定意義上,是具有對金融機構的強制性幫助和指導的,所以,這就需要有相關的法律法規與監管工作進行配套。只有這樣才能進行更有效果的監管工作。由于我國的金融機構適量龐大而且金融機構的性質也是各不相同,金融機構在工作的過程當中,也會采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方法,這些都會給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在對其進行監管過程中,帶來相應的麻煩。在現實的監管工作過程當中,由于監管制度的不完善,存在有一定程度上的漏洞,導致了金融機構鉆法律法規空子的現象時有發生。所以,我國應該設立一套完整的有關金融監督的法律法規和統一的監管內容、監管方法、監管方法,保證金融監管部門在進行監管的過程中做到,遵守監管的相關制度和規定,按章辦事,這樣就可以在有效的降低監管的成本的同時,提高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效果。
五、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和行業自律制度不健全
我們政府相關部門根據金融機構的特點,對銀行業等金融機構也制定了一些相關的有效措施來進行必要的防范工作,但是在實際具體執行的過程當中,往往缺乏相關的有效作用,表現出來的就是可有可無,存在的意義并不是很大,產生的效果也并不是很好。
參考文獻:
[1]凌敢,土新華.市場競爭、風險承擔與銀行監管有效性——基于面板數據的分析與政策建議[J].金融監管研究,2012(02):18-22.
[2]李偉編.外資銀行進入對中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J].金融監管研究,2012(03):44-47.
作者簡介:張家琦(1992.11- ),男,陜西省寶雞市渭濱區人,陜西國際商貿學院金融與會計學院財務管理B110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