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新



一曲《普庵咒》,清凈空靈。身后,是南方春天里動人的新綠。陽光穿過枝椏透進窗欞,安然寧靜。
撫琴人張俊波,福建省古琴協會會長,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
琴茶有約
在古老又年輕的南后街上,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里一場題為“茶和古琴的對話”的展覽。精美的茶器、茶席和難得一見的名家古琴,吸引著絡繹不絕的參觀者。現在的非遺博覽園,曾經的“葉氏民居”,老宅融明、清、民國三個時代的風格于一體,是南后街現存比較完好的古民居之一。張俊波就在這里教學生們撫琴,裊裊的琴聲在幽深的走廊里回轉,老宅也更多了幾分沉靜的古意。
“這首曲子沒有彈好,剛剛門外的小孩子摔倒,分心了。下次來,我再彈給你聽。”我并不通曉音律,這樣小小的不足我根本沒有發覺,而張俊波老師每次都盡可能將每首曲子彈奏好。
第一次見到張俊波老師的境況,仍記憶猶新。一場司空見慣的熱鬧茶會,只那悠忽入耳的淡然琴聲留住記憶。循著琴聲,只見臺上一人撫一琴,超然物外般的專注。
這之后,所有的記憶似乎都能串了起來。大概是三年前,在雜志上看到對張俊波老師的采訪,當時只是出于對古琴的好奇,多翻了幾頁雜志。后來,身邊的朋友會有在老宅子里學習古琴的身影,每每看到總是艷羨不己。張俊波的名字,也總是被不同的朋友提及。然后,就在茶會上不期而退。此時,茶在手,面對面聽張俊波老師撫琴,則全然是另外一番心境。
“古琴進入更多人的視野,和茶是分不開的。”關于琴和茶的關系,張俊波這樣講。“琴和茶有著某種天然的聯系。以前有那幅最有名的宋徽宗《聽琴圖》,現在茶業復興,有各種主題的茶會。2006年,在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舉辦的《浪漫武夷,風雅茶韻》中,我還曾經做過古琴獨奏表演。現在,也會比較經常的參加一些茶會,很多學生也都是茶業從業者。”
茶和琴,有著某種共通。從文化的角度講,琴有琴道,茶有茶道,它們都是最傳統的中國文化符號,有著厚重的文化份量,在幾千年的傳承中生生不息。從欣賞的角度講,它們都需要一定的文化素養做支撐才可以欣賞,需要更平和的心境去感受。古琴的易學難精,茶的茶道和茶藝之分,所指也是如此。
習琴有志
“當年,李禹賢老師就是憑借《普庵咒》這首曲子考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這首曲子對老師有特別意義。”講起自己的老師,張俊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我特別幸運能結識李禹賢老師。當年,是經在福建省藝術學校任教的姨母引薦,結識了當時同在省藝校任教的李禹賢老師。1988年,蒙老師不棄,得以拜謁門下。1995年,在成都的‘中國古琴藝術國際交流會琴會上,李老師又把我推薦給廣陵派、梅庵派大家成公亮先生。得二位先生惠愛,我榮幸之至。”
“老師雖然是科班出身,但在省藝校教的卻并不是古琴專業。”在張俊波的講述中,試著去想象那個年代的那個大環境。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古琴科班出身的李禹賢被分配到一座省級藝術學校,所教專業和古琴相去甚遠,空有一身所長卻并無可用之處。學校并未開設古琴專業,因為當時全國大大小小的各種劇團都沒有古琴這個門類,即便有學生學,畢了業也是失業。不過,一個癡迷古琴的16歲青年,為了自己的夢想,每周依約拜訪長者。在長者嚴肅,學生拘謹中,開始敘寫兩人的師徒緣。
回想往事,張俊波說是很感謝那個年代。當年求學雖然不像現在這樣方便,古琴很多人都是聞所未聞,可遇到真正愿意學的學生,所有老師都愿意傾己所有相授。
福建歷史上影響最大的琴家有兩位,楊表正和祝桐君。楊表正,是明萬歷年間人,生于永安貢川,著有《重修真傳琴譜》、《琴續》等,對明代琴壇影響深遠。祝桐君則是清代閩派古琴的代表人物,著有《與古齋琴譜》四卷,對琴學的打譜、制曲、演奏這些方面,都有詳細論述,也有很獨到的見解。1983年,由李老師打譜的閩派古琴經典曲目《風云際會》,在全國古琴打譜會議上引起巨大反響。
“李禹賢先生曾走遍福建全省,去尋找、搜集古琴譜,搶救了許多幾近失傳的古琴譜,為古琴傳承保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張俊波說,雖然他不可能像先輩們那樣有所成就,但他想通過一己之力,通過福建省古琴協會這個自愿結成的地方性、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繼承和發揚福建省的古琴藝術,培養古琴文化研究、古琴演奏、古琴斫制人才及重振閩派古琴。
傳琴有道
對于現在普遍存在的古琴教學和考級泛濫的現象,張俊波顯得有些擔憂。“這雖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可它仍然是樂器。近些年,雖然它的受眾了很大的增長,可仍然很小眾。制定通行全國的行業標準不現實,每個省份制定自己的地方標準又難免出現很多弊病。我們只能期望通過目前這種泛大眾的教授方式,讓更多的人接觸到古琴。”
“我十六歲學琴,就因為在廣播里聽到那首《高山流水》。除了打心里的喜歡,沒有別的原因。我的第一張琴,是父親先從貴州輾轉到廣州,九十年代初花了八百多的兌換券買回來的。琴,價格本身就高。但如果沒人去彈,再貴的價格也只是個數字。沒人彈,就失去了琴的價值和意義。學琴和做琴都是一樣的道理。”關于這些,張俊波要談的有很多。
“現在,很多家長一提起自己的孩子,張口閉口都是我家孩子幾級。更多的人學習古琴,尤其是小孩子接觸古琴,這當然是好事。只是急功近利的去最求一些東西,并不太合適。同樣一首曲子,一個考過十級的十幾歲孩子,當他再過五年再彈,是完全不一樣的解讀。古琴指法勤能生巧,可簡單的七弦發出動人的韻律更需要的是心境。”
“大到它的木胎,細微到它漆面的每一條裂紋,都會影響琴的音色和音準,作為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每一張琴都是—件藝術品,必須要懷著莊重的心去制琴。這也是每一張流傳下來的每一張古琴都可以成為國寶的原因所在。敬重之心,撫琴者要有,制琴者也要有。”張俊波如是說道。
“我們成立福建省古琴協會,也是希望通過協會這個平臺,讓福建琴人與省內外的同好者有更多切磋交流的機會。同時為高校和其他機構的古琴愛好者搭建一個展示才華的平臺,提升現有人才的水平,拓展新的多領域合作空間。同時,把更多人才引進福建,振興閩派古琴藝術。”張俊波對自己牽頭的古琴協會寄予這樣的希望。
為了更好的推廣古琴,福建省古琴協會積極努力地組織或參加不同形式的推廣古琴的活動。自協會成立以來,每逢新年都會集結省內琴人為廣大市民奉上一場公益性的古琴新年音樂會;協會還聯合中國龍人古琴文化村,邀請了國內知名琴家以及其他文化名人,在三坊七巷林聰彝故居主辦了“衣事·琴事”、“琴語太極”、“琴心三疊”等多場不同主題的古琴雅集;2014年9月,“琴問”大型古琴音樂會分別在廈門閩南大戲院和福州福建大劇院舉辦,國內琴、簫名家喬珊、鄭濟民、楊青、李鳳云、王建欣等和歌唱藝術家哈輝、張卓、劉淑清等同臺獻藝,為大家呈現了一場高水準的古琴藝術盛會;同時,協會也把古琴藝術帶到校園,帶到博物院,或傳習,或交流……在他們的努力下,福建古琴煥發著新的活力。
在三坊七巷的老宅子里,大家圍琴而坐,無論琴藝高低都自由交流演奏。這樣的小雅集,形式簡單,輕松自在。古琴音色的清澈沉靜,琴道思想的厚重深遠,正是這樣的一種力量。它能令身心安適,讓生活寧靜而美好。在中華文化幾千年的傳統中,古琴是唯一被奉為修心養性之道器的樂器,自有其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