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
茶作為飲料在我國已有漫長的歷史。作為休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的內涵說之不盡,道之不完,其中又以品茶用水頗具門道。
早在唐朝,陸羽就在《茶經》中對煎茶用水做過介紹,提出了“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觀點,這是關于茶與水質關系最早的記載。對于這段記載,今人當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地去理解,否則很可能走進誤區。比方說,陸羽長期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他講的井水實際上是指地下水。而在山區,有泉方能掘井,否則迸不出水來,所以山區的井水等同于陸羽所說的山泉水。此外,陸羽所說的“江水”應指長江。現今長江之水屢遭污染,已經沒有人用來泡茶了。
繼780年《茶經》問世之后,唐朝人張又新撰寫了一部茶書,名為《水經》。張又新,字孔昭,深州陸澤人,唐朝元和九年狀元及第,其所撰《水經》是我國古代研究用水的專著之一,又稱《煎茶水記》,與北魏和東魏時期酈道元所注的《水經》同名異書。《煎茶水記》全書1卷,主要列舉與評價27種水的優劣,先列唐代刑部侍郎劉伯芻對7種水的優劣評價: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泉水第二,蘇州虎丘寺泉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揚州大明寺水第五,吳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其次羅列陸羽所品的20種水。由于該書借陸羽之口評天下名泉,所以書中所列之水皆為江南水系。
唐朝末年,軍閥割據,經歷了五代十國半個多世紀的戰亂紛爭之后,北宋結束了中原割據分裂的局面。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雖然出生行伍,但非常敬重文士,這使文人在整個宋代享有非常高的社會地位。
自古以來,茶與文人有著不解之緣。以茶雅性、以茶養德,無不體現了文土品茶入道的求索實踐。在文教昌盛的兩宋,中華茶道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古人對品茶用水的認識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宋代出過許多懂茶道、善品茶的人,點茶大師蔡襄就是其中之一。蔡襄,字君謨,號莆陽居士,仙游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宋天圣八年進士,先后知福州、開封、泉州、杭州府事,累遷至端明殿學士,曾為皇家督造貢茶,給皇帝寫過《茶錄》,著名的小龍團就出自他的手上。蔡襄既懂得制茶,又精通品飲,據記載,只要輕啜了一口茶湯,就能分辨大小龍團茶,可見他對茶性早已“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