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問責到人,打到痛處,采取有效措施,不護短不遮丑。”李克強說,下一步,國務院督查結果要和“干部能上能下”的機制相銜接。“這個‘能下,不是指貪污犯罪,說白了就是不作為、不會作為的,就不要占這個位子,耽誤黨和國家的事業。要讓會作為的上來。”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對今年國務院督查中發現的不作為行為核查問責情況的匯報。李克強正通過“督查上下聯動”、“閑置資源回收”、“調整庸碌干部”這“三招”來提升懶政“緊箍咒”的力度。
不作為的干部要“挪位子”
“不作為的干部,該問責的要問責,該‘挪位子的要‘挪位子。”李克強總理在9月2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
當天會議聽取了對今年國務院督查中發現的不作為行為核查問責情況的匯報。李克強強調,加大督查力度,堅決整肅懶政怠政等不作為行為,推動爭相干事、有作為,是狠抓政策落實促發展的重要舉措。“下一步,國務院督查結果要和‘干部能上能下的機制相銜接。”
總理表示:“必須問責到人,打到痛處。不作為、不會作為的,就不要占這個位子。”
針對核查問責不作為情況的匯報,李克強指出,不干事、不作為、不擔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現象如果形成蔓延的風氣,不僅會影響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也會嚴重破壞黨和政府的形象。
“干部干部就是要干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是傳承千年的古訓。”李克強說,“平平安安就可以占位子,舒舒服服就可以領票子,庸庸碌碌就可以混日子,該負責不負責、該干事不干事,這是千古以來都沒有的道理。”
總理用“匪夷所思”形容督察組發現的一些不作為問題:“幾大項:一個是資金,本來財政收支矛盾較大,有困難,結果一些地方和部的財政資金大量沉淀;一個是土地,土地資源本來就緊缺,卻大量閑置;還有項目,一些民生項目,資金、土地、審批都到位了,就是不開工。”
總理舉了兩個突出的事例。某省一項水利工程,兩年前資金就到位了,但至今還有3個項目沒有開工;另一省的河水整治項目,規劃了十幾年,預算內資金早已下達,原本應該今年完工,結果到現在還沒有開工。
“這些事情怎么能夠發生?問責一定要細化到每個崗位,標清每個崗位的權屬。不作為的干部,該問責的要問責,該‘挪位子的要‘挪位子。”他說。
在前期第一批已有7個省對59名干部問責的基礎上,近期還有20多個省(區、市)將依法依規對包括廳局級在內的200多名干部問責處理。
“第二批核查問責取得了明顯成效。下一步,國務院還要組織第三批。”李克強在會上明確提出。
“必須問責到人,打到痛處,采取有效措施,不護短不遮丑。”李克強說,下一步,國務院督查結果要和“干部能上能下”的機制相銜接。“這個‘能下,不是指貪污犯罪,說白了就是不作為、不會作為的,就不要占這個位子,耽誤黨和國家的事業。要讓會作為的上來。”
李克強指出,地方換屆在即,考核干部有沒有問題、能不能用,“我們心中要有數,對干部要有數。如果不作為,那就不應該‘能上。”
獎懲要分明,要有硬辦法
根據匯報,針對資金沉淀、項目拖期、土地閑置、棚改遲緩等不作為問題,截至8月底,分別收回中央和地方存量資金109億和2966億元,處置閑置土地31.25萬畝。
“要有硬辦法,不好好干就收回來,給愿意干的地方。”李克強指出,目前經濟形勢不僅出現了行業分化,不同省份也有分化,要把收回的資金要調向主動作為的地方,投向發展和民生急需的重點領域。
會議決定,年底前,對各省(區、市)尚未處置完畢的閑置土地,按面積收回或扣減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
“獎懲要分明,就是要獎優罰懶!”李克強說。
李克強強調,對于問責不作為,要制定督查方法,完善督查機制。
“要研究制定一個督查辦法,做到層層督查,還要有對督查的督查。國務院已經做了示范,下面也要動。”李克強說,“首先鼓勵自查,如果自查解決不了,就要去督查,直接處分,或者挪個位子,讓能干的去干。”
對于督查機制的設計,總理特別強調加強“公開性”。他說:“要把查出的問題和整改進展明確向社會公布,讓老百姓來監督政策落實,讓不作為的官員如坐針氈。”
李克強說,對“不作為”決不能手軟,伸出的拳頭不能打在棉花上,各地區、各部門要把落實政策措施作為“軍令狀”和鐵的紀律,主動破解改革和發展難題,確保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
人們從這些話中,至少可以多期待兩件事: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將更加明確地用制度予以提升;干部任用機制也將有進一步的完善。這些處理得好,顯然更將起到長遠的作用。
懲懶治庸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社會上對這種局面有三種原因分析:一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轉型升級和“三期疊加”讓增速很自然地放緩;二是國際經濟環境欠佳,外需走弱及競爭增多讓國內出口導向的企業開工不足,擴大內需也不輕松;三是相當一批政府官員知難而退、不肯作為,懶政惰政讓發展的機會和資源白白浪費。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表示,從年初來的情況看,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沒有市場預想那么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官員“保證不出事”心態下的庸政懶政。高層已意識到政策傳導的問題,所以專門對官員的作為提出要求。
中國社科院此前發布的一份報告也指出,“有錢不花”是市場經濟中最大的懶政和宏觀經濟不景氣的首要根源。報告認為,相比于支出主要用于財政供養人員收入的西方財政,中國財政被稱為“發展財政”,要更多地建設項目,從而帶來更快的發展和更多的財政收入。
該報告注意到,自本屆政府執政以來,國務院至少有10次會議涉及到了激活財政“存量資金”問題,但是目前來說,依然存在著嚴重的滯留現象。
因此,前兩個因素需要時間逐步消化,尤其是外需方面并不由我們掌控,于是最能立竿見影的就是督促地方官員有所作為。一般來說,為官不為有兩點考慮:一方面,地方提振經濟確實不容易做好,尤其是區域經濟競爭加劇,招商引資手頭的好牌不夠用,老辦法、老套路不容易奏效,還有一些是本領跟不上新形勢;另一方面,官員動力不足,比如工資收入不算高,灰色待遇受限制,錢權交易風險高,干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堅決不干吃力不討好的活。
這算是當前官場生態比較典型的毛病,干錯事、干壞事很容易被問責追責,但不干事卻不容易被抓到把柄。有些人在機關單位待久了,總會找到一些油滑的辦法“偷工減料”,優化自己勞作的“性價比”。
中國經濟此時正需要企業用力、政府幫忙才能度過時艱,很多企業經營者是拼了命,但是一些官員則未必全身心投入。正因為如此,總理才反復批評懶政惰政,多措并舉懲“懶”治“庸”。
從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消息看來,針對存在問題獎懲分明,就是要獎優罰懶,李克強正拿出兩只手來治理不作為的問題:一只手抓住“錢袋子”,那就是把“沉睡的資金”收回,用到該用的地方去,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另一只手抓住“官帽子”,不作為的干部,該問責的要問責,該“挪位子”的要“挪位子”,該摘“官帽”也要摘帽子,能上能下、能進能出。
懲“懶”治“庸”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這個手段,除了李克強的“兩手抓”,還會把查出的問題和整改進展明確向社會公布,讓老百姓來監督政策落實,讓不作為的官員如坐針氈,讓有所作為的官員如沐春風。
(《第一財經日報》2015.9.22、澎湃新聞網2015.9.24 韓林/文、中新社2015.9.2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