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鋼鐵業負擔重、欠賬多,大型鋼鐵企業動輒擁有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員工。以武鋼為例,這個5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老企業,就有10多萬職工,還不能直接推向社會。
自8月29日原董事長鄧崎琳落馬后,老央企武鋼處在輿論風暴中。成立近60年的武漢鋼鐵(集團)公司(下稱“武鋼”)將自己的沉疴頑疾曝露出來。許多人將之視為武鋼一個時代的結束,更多的人則希望武鋼能迎來一個新時代,因為它是中國鋼企的縮影。
行業處于持久的寒冬
鋼鐵行業持久的寒冬背景下,包袱沉重的武鋼集團過得并不輕松。據了解,今年6月,武鋼集團迎來首虧,7月份,虧損面進一步擴大。上市公司中,武鋼股份上半年業績也不太好看。半年報顯示,公司營收345.18 億元,凈利潤5.22 億元,同比分別下降30.61%和9.81%。
值得關注的是,市場需求不足及原材料價格上漲,都對鋼鐵行業業績增長帶來壓力。
中鋼協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粗鋼產量同比出現近20年來首次下降,由于傳統用鋼行業增長動力不足,致使鋼材需求持續下降,導致鋼材價格持續下跌。鋼材綜合價格指數從去年底的83.09點跌到6月末的66.69點,降幅達19.7%。
鋼價下跌的同時,作為原材料的鐵礦石價格卻連續上漲。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由4月10日的每噸46.84美元上漲至6月末的每噸59.19美元,漲幅高達26.4%。
對于鋼企的生存困境,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在鋼鐵行業12億噸產能、8億噸產量、5億噸需求的現實中,鋼企去產能的壓力非常大,武鋼也不例外。預計未來,鋼材需求還會萎縮,短期內鋼企仍難走出寒冬行情。
除了鋼鐵行業整體行情,鋼企自身缺乏競爭力也是重要原因。
9月15日,武鋼集團一人士透露,在國際上,無論是技術還是產品,包括武鋼在內,國內不少鋼企缺少競爭力,走出國門很難。而在國內,產品同質化嚴重,產能嚴重過剩,加上高耗能高污染,資金占壓嚴重,這些都不利于自身發展。
“目前,武鋼的有些產線不飽滿,有些產線不賺錢,只能停產,導致部分員工沒有活干。所以,集團公司和外面有聯系的單位商定,分流一些職工。”上述人士說,冗員多、產品弱,像這種零敲碎打的方式分流員工只是杯水車薪。不過,這也是一種辦法。
對于武鋼大力拓展的非鋼產業,該人士說,目前,武鋼一些與鋼鐵主業相關的非鋼業務,如氧氣、工業氣體、廢渣等,利潤較穩定,但規模小,貢獻的利潤有限,這點微薄的利潤被主業虧損的大潮淹沒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武鋼發行了期限3年、票面利率4.38%、規模為70億元的公司債,再加上不少美元融資,以及人民幣貶值美元升值,導致的匯率風險增大,這些因素加劇了武鋼的財風險。
人力資源優化的難點
“除了鋼鐵行業處于冰凍期的影響外,此前大躍進式擴張留下的后遺癥也不容忽視。”有武鋼內部人士這樣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從2004年底開始至今年6月退休,鄧崎琳執掌武鋼帥印長達10年零6個月。這期間,鄧崎琳并未沿著劉本仁一手創造的武鋼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走下去,而是以技術和規模相結合,不斷壯大武鋼集團規模。
武漢某大學學者表示,鄧崎琳主掌武鋼的10年,步子邁得確實有點大,在產能嚴重過剩、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現在的武鋼不得不想辦法消化掉大規模擴張結下的苦果。
對于武鋼來說,人力資源優化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的任務。鄧崎琳2011年接受媒體采訪時的一段話,或許能為武鋼的人力成本負擔做個注解:武鋼是個5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老企業,有10多萬職工。7.3萬在崗職工,兩萬內退,不到兩年就將退休回家的,6萬離退休職工。還有3萬多大集體職工,就是沒考上大學的武鋼子弟,自己搞的企業,靠武鋼生存,搞些活路的,3萬多人。“一共十幾萬人,都要吃武鋼的飯,還不能直接推向社會。”
危機面前,壓縮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成為武鋼的重要選擇。
9月8日發生在武鋼集團子公司武鋼重工集團的一件事,或許可以被寫進武鋼的歷史。
當天上午,45名武鋼重工職工從廠區集中出發,到武漢化工區當協警。這是武鋼歷史上第一次派遣職工“走出去”為社會服務。到現場為他們送行的,是武鋼歷史上第一個“外來”一把手、出身于寶鋼的馬國強。
據媒體報道,他們大多是生產一線的機床工、造型工、焊工等,年齡最小的32歲、最大的52歲。因為鋼鐵及配套行業過冬,武鋼重工關停并轉持續虧損、扭虧無望的單元和產線,大幅度精簡職工隊伍,產生了不少富余職工;部分產線也因為合同不飽滿,職工收入得不到保障。
據了解,下一步武漢化工區還將陸續提供協警、保安和物業等300余崗位吸納武鋼重工的職工。武鋼重工也將開拓其它社會渠道,將陸續派遣職工服務外部市場。盡管從國企產業工人變為社會服務人員,但他們 “武鋼正式職工”的身份關系不變,薪資關系不變,組織關系不變。
也許,“武鋼集團外派員工當協警”最多只算得上鋼鐵業困境的一個縮影,但事實上,為了應對主業虧損,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鋼企做起了“副業”:今年7月份時,攀鋼投資4.8億元打造的電商平臺“積微物聯”網正式上線,與一般的鋼企電商不同,積微物聯除了銷售鋼鐵相關產品外,還銷售車厘子、黑葡萄、火龍果等等。
在業界看來,我國鋼鐵業負擔重、欠賬多,以往的鋼企不僅是納稅大戶,還是就業大戶,大型鋼鐵企業動輒擁有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員工;而由于全行業的同質化及產能過剩,絕大多數的鋼企也難以在行業寒冬中獲得喘息機會。對于現狀,武鋼股份工作人員介紹:“其實,武鋼目前的非鋼業務:氧氣、工業氣體、廢渣等利潤很穩定。只是,由于規模太小,亦無法凸顯效果。”
上述業內人士也表示,鋼企的非鋼業務規模遠小于鋼鐵主業,那點微薄的利潤面對主業虧損顯然是“無計可施”。
合并重組問題的反思
外派職工被許多人看作是武鋼在應對危機上向前走了一步。但次日柳鋼股份的一則公告,則讓許多人對武鋼平添擔憂。
9月9日,柳鋼股份發布公告稱,接到控股股東廣西柳州鋼鐵(集團)公司的通知,廣西國資委與武鋼集團聯合設立的廣西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近日召開了股東大會,同意廣西國資委從廣西鋼鐵集團撤資,柳鋼集團退出廣西鋼鐵集團,廣西鋼鐵集團成為武鋼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其注冊資本也由468.37億元調減為80億元。
這標志著柳鋼與武鋼長達10年的跨地區重組正式成為歷史。
今年6月,馬國強出任武鋼董事長。6月15日,馬國強任董事長10多天后,就前往南寧拜訪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陳武。馬國強表示,防城港對于武鋼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武鋼把防城港鋼鐵項目建成1000萬噸規模的決心不會變。他希望進一步加強雙方合作,如期實現冷軋產線順利投產,早出效益。次日,馬國強到防城港鋼鐵基地調研并強調,作為武鋼的生命工程和希望工程,防城港鋼鐵項目是武鋼發展的未來和機遇,把握好這一難得的機遇,將“建成世界一流鋼鐵企業”從口號變成現實。
關于“分手”的原因,雙方并沒有公開。據媒體報道,武鋼內部人士表示,柳鋼撤資是商業合作的正常現象,雙方都有合作與不合作的自由,“所謂強扭的瓜不甜,但是我們建設防城港項目的信心和決心是不會變的。”
有業內人士甚至稱:“武鋼和柳鋼從來都沒有真正地合并過,連戀人都算不上,說離婚都過了,現在不過是回歸現實而已。”
柳鋼、武鋼“分手”后,鋼鐵行業的合并重組問題引起了業內人士的反思。有人表示,如今看來,依靠行政手段來強推兼并重組,違背了市場規律,雖然形式上重組合并完成了,但往往后期會遇到合而不并、貌合神離的結果,最終無法實現壓縮過剩產能、提高企業競爭力的目的。但亦有人表示,中國鋼鐵業重組盡管有困難,但依舊是大勢所趨。
關于防城港項目,有人擔心柳鋼撤出后,獨立運營該項目的武鋼可能會受到一定的拖累,首當其沖的問題就是資金,“另外,武鋼畢竟不是當地企業,各個方面可能不會像之前那么順暢”。也有專家認為,“分手”事件并不會對武鋼造成太大拖累,因為防城港項目一直就是武鋼在建設,地方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僅是提供相關支持,畢竟地方政府會從中直接受益。
(《中國經濟周刊》2015年第37期、《證券日報》201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