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能源經濟生態存在著諸多弊端,甚至是畸形發展,但在與市場相結合的過程中,也有它合理的一部分得到了快速的成長,最終呈現的是現有的能源利益格局以及這種能源利益格局下所滋生的腐敗。
中國自十八大以來,能源領域反腐重拳出擊,幾十名國企高管接連落馬,事實上能源領域腐敗積弊已久,“謀取‘黑金”、“‘鏈條式腐敗”、“搞利益輸送和交換”等諸多腐敗現象表明已經到了不得不反腐的程度。
打破不正常的利益鏈條
從十八大反腐成果來看,國企反腐被查處的高管中,能源是重災區。這個問題在主觀上看,源于能源領域國企管理不到位、沒有行之有效的監督手段導致;客觀上看,能源領域廣泛,盤子大,在國民經濟中行業交叉復雜,自然被查處的高管中,能源領域的比例大。
2015年被中央定義為“國企反腐年”,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5年6月,中紀委已經公布的被調查地方和央企高管多達43人,能源領域多達20人。從能源反腐一系列行動和成果上來看,能源反腐力度之大,前十年間應該沒有出現過,成效值得市場期待。
與能源反腐的熱火朝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萎靡不振的能源市場,這又是為何呢?
中國的能源領域經濟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道路上,從弱小到巨大,從短缺到基本能夠滿足,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種特別的能源經濟生態,盡管這種特別的能源經濟生態存在著諸多弊端,甚至是畸形發展,但在與市場相結合的過程中,也有它合理的一部分得到了快速的成長,最終呈現的是現有的能源利益格局以及這種能源利益格局下所滋生的腐敗,也就是說能源腐敗已經成了這個生態中的隱患“腫瘤”,又是一種默契。
能源反腐就是要打破這種已經現實存在的不正常的利益鏈條,祛除“腫瘤”,在這個過程中,原有的能源生態需要的是休整,而且還有一些遺留的隱患沒有剔除,反應到市場當中的就是,能源市場萎靡不振。這應當是能源市場現狀形成的主觀原因。客觀原因是中國的能源經濟發展在規模上遇到了瓶頸,我們不要輕易的去拿發達國家的人均能源消費來說事,因為發達國家的人均消費水平就遠高于我們國家,在時下的國民人均消費水平下,我國的人均能源消費應當說規模上達到了一個瓶頸,未來的能源發展的增長點重在能源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以及區域化能源供應平衡上。
能源反腐最直接的效應就是打破了舊的利益鏈條,其目的創造出新的能源市場秩序,實際這種新的秩序本應是我國能源發展道路上的主流。
競爭壁壘是另一種形式的“腐敗”
能源領域一系列的反腐,其揪出的蛀蟲特點是一般都與權、錢、色交易有關聯,在倡導理想信念的同時,更應當依法治“權”,擠破權利設租尋租空間,權利的規范執行是能源領域生態得以發展的關鍵。
在過去的能源領域反腐過程中,媒體或群眾的關注點過多的在于能源腐敗高官的權、錢、色交易上面,忽略了很重要的一個角度,那就是腐敗的重要基礎之一,建立競爭壁壘。從過去一些查處的能源腐敗案例中分析,一些項目在程序上完全符合招標要求,其手續也是合乎規則,甚至從行業的角度出發,除了揣測其中的腐敗可能性,很難發覺程序流程的不合法化。如果給能源領域中競爭壁壘腐敗下個定義的話,專家認為這是另一種形式的腐敗,即通過人為的建立一定的能源領域的競爭壁壘,有力的剔除了一些合理的競爭對手,從而使得某些企業或個人得到收益的一種腐敗形式。如果說腐敗中的權、錢、色交易是在明處,那么利益驅使下的人為的建立競爭壁壘的腐敗就是在暗處。
競爭壁壘的腐敗其中一個特點就是不易分辨,表面看,大部分的競爭壁壘具有表面的合法性,是出于用戶的技術需要,實則是出于對某些企業或個人的利益保護。競爭壁壘的腐敗使得市場競爭沒有充分得到體現,比如光伏“路條”,就使得一部分在技術領域內優質的企業因為入圍資質的苛刻,喪失了參與市場競爭的可能性。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不合理的競爭壁壘給了一部分企業或個人帶來利益的同時,也給權利設租尋租的空間增長了。
競爭壁壘的腐敗問題存在已久,為何無人問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競爭壁壘腐敗的形成往往帶有隱蔽性,在實際的工程項目當中,技術標準幾乎具有了一票否決權,是最基本的依據,幾乎沒有人懷疑其合法性;多年的競爭壁壘的事實存在已經將市場競爭者馴養差不多了,要么找個大樹好乘涼,要么委曲求全;技術標準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一方面,一定的技術標準的建立的確有利于形成市場競爭、產品的標準化,另一方面,競爭壁壘在剔除一些劣質的、性價比不高的企業或個人當中發揮了不少積極作用;打破競爭壁壘的責任和風險較大,尤其是技術方面,本身就可能存在著不確定性、未知性。
能源反腐雖然有利于快速撕裂舊的能源不良交易的利益腐敗鏈條,但是,如果腐敗的基礎還在的話,那就等于換了一批蛀蟲而已,藥不到,病也未除。
公平競爭機制的建立
什么叫公平的競爭機制?過多的人把注意力放在了民營企業、私營企業主在參與市場競爭中的產品的是否入圍,這是不全面的。公平的競爭機制應當充分考慮到企業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員工福利,環境擔當等諸多因素,否則也不符合我國能源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在人均機遇相當的情況下,談公平的競爭機制的建立才有意義。新秩序下的公平競爭機制應當是以人為本,應當是每個人的機遇的公平性,而不應當是某些小集團或者某些企業主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優先享有能源發展帶來的利潤。
能源國企改革、重組形成了新的能源供應、交易格局,在新秩序下,有利于著手創建新的競爭環境,如果能夠打破舊的競爭壁壘的話,市場競爭將更趨向于公平。9月13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作為新時期的指導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對國企企業改革的推動作用值得市場期待。事實上,國有企業中的部分能源領域的企業已經進行了早幾年已經進行了相關的改革嘗試,尤其是部分央企,在改革的道路上走在了前列。但在改革過程中,在新秩序下的公平競爭機制的建立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
為什么要進行改革?市場本身充滿了競爭,能源企業改革的目的是增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是把市場蛋糕做大,而不是把原有的市場蛋糕分出去,這與能源國企擔當的國家責任分不開的。
能源領域反腐行動,長期來看,利國利民,如此短期內對能源領域大動“手術”,能源市場痊愈尚需時日,可能會短暫的出現能源市場低迷現象,不過,大病用猛藥,能源領域腐敗嚴重,能源結構調整優化也急需一個清廉的管理環境。能源反腐,抓幾個蛀蟲算不上什么,重要的是祛除腐敗的根基,比如,能源領域的不良競爭壁壘的鏟除,在這其中,如何區別行業競爭壁壘策略的是否合理、合法,也非短期內就能完成,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目前的能源反腐任重而道遠。能源反腐的另一個效果就是使得原本的腐敗利益鏈條斷裂,使得能源領域的改革阻力大大減小了,這有利于建立能源市場新秩序,但在建立公平的競爭機制的過程中,如何保證公平性得到真正體現,也是值得思考的。
(搜狐網2015.9.14 聶光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