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的國企改革中,給“兒媳婦”權力,讓“婆婆”做好監督,“兒媳婦”能夠干得更好,監管也就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有針對性。
各方期盼已久的國企改革總體方案終于落地。9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正式公布,新一輪國企改革駛入“快車道”。作為新時期國企改革的總體框架性文件,國企改革方案都有哪些亮點與挑戰?
亮點:將分類權力下放到地方
《指導意見》明確企業分類是國企改革的基礎,可謂本次最大亮點。因為只有在明晰企業所屬類別后,才能確定改革邊界與所適用改革方案。
從中央角度講,總體將國企劃分為兩大類:公益類企業和商業類企業,商業類企業又可根據主營業務所屬領域細分為商業競爭類和特定功能類。通過界定功能、劃分類別,實行分類改革、分類發展、分類監管、分類定責、分類考核,提高改革的針對性、監管的有效性、考核評價的科學性,促進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還“按照誰出資誰分類的原則”,將分類權力下放到地方。目前已有22個省市出臺了國企改革方案,其中有19個省市明確了國企分類方法,這一原則相當于給已經出臺方案的地方政府“背書”,同時給予地方下一步改革更大的自主權,各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企業分類,更有助于推動改革。
商業類和公益類企業如何考核?北京大學教授張春曉回答,對于商業類的考核主要是考核它的保值增值、市場競爭力、活力、控制力,以及對經濟引導作用。對于公益類主要考核它的民生保障功能、公共品提供的水平,主要是從保障功能上進行考核。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則表示,分類改革有助于提高監管的有效性、考核評價的科學性,避免了過去“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弊端,不同類型國企有著不同的目標和考核方式,也有助于提升國企的活力。在分類基礎上,預計商業類國企將進一步向民企等多種所有制資本敞開大門,國企的并購重組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難點:從管企業到管資本
張春曉表示,經營權和所有權是企業的管理者和經營者非常重要的兩大權利,在這次指導《意見》中,多次提出要劃清經營權和所有權的界限,同時要使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
這是對現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完善。而現行國資管理體制由國資委主導,包括“管資產、管人、管事”,國資委身兼“裁判員”與“教練員”雙重身份。
張春曉表示,在前一輪的國企的改革中,給國有企業的權利只有經營權。對于監管部門,它有了國有資產的管理權,監督權,所以國有企業因為它自身的權利的縮小,就是它在市場中運行中縮手縮腳,也就是經常說的“婆婆”管得太多,“兒媳婦”就沒有辦法干。在新一輪的改革中,給“兒媳婦”權力,讓“婆婆”做好監督,“兒媳婦”能夠干得更好,監管也就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有針對性。
李錦也認為,投資經營公司關鍵在于投資和經營的分開,讓企業獨立走向市場。變成三級架構后,雖然溝通會復雜化,但界限劃清楚了。國資委不會直接投資經營公司實際管理的企業。未來國資委對投資經營公司的監管將主要集中在資本增值、干部任命、監管、考核方面,國資委并不會過多干預具體經營業務。
以后國有資產監管機構將主要管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然后由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出面對國有企業履行股東職責。這其實是類似于新加坡淡馬錫模式。在這種組織形式下,原來的“國資委—國有企業”的兩層結構將轉為“國資委-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國有企業”的三層結構。
具體怎么建是下一步值得關注的問題,有待于文件的進一步公布,下一步試點方案也將很快出臺。
關鍵點:打造獨立市場主體
《指導意見》還強調,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將黨建工作總體要求納入國有企業章程。為何要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在前一輪改革過程中,尤其是中央巡視組和地方各個巡視組進入到各級所有企業巡視過程中,發現一個問題,但凡是這個企業黨組織建設做得好,國有企業的運行效率都是相對高的,而且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率相對是高的。調查發現,如果削弱了黨的領導,弱化了黨的建設,那國有資產的運營效率是同方向降低的,所以新一輪的改革中,從監管的層面上看,必須要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這次指導《意見》中開宗明義,國有企業屬于全民,全民就是股東,股東要求國有企業做什么,國有企業就必須做什么,中國共產黨要代表全民的利益,就必須實現人民要求做的。
此外,將國企打造成獨立市場主體,是《指導意見》通篇都在體現的改革取向。
《指導意見》所提到的具體措施主要是,一是依法落實企業自主權。二是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積極引入各類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大力推動國有企業改制上市;以推進董事會建設為重點,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企業領導人員分類分層管理制度,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比例等。
針對一些國有企業董事會形同虛設、“一把手”說了算等問題,《指導意見》提出完善治理結構的重點是推進董事會建設,建立健全權責對等、運轉協調、有效制衡的決策執行監督機制。
一方面,切實落實和維護董事會職權,法無授權任何政府部門和機構不得干預;另一方面,加強董事會內部的制衡約束。針對一些國有企業激勵約束不足、活力不夠的問題,提出實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薪酬分配制度,對國企高管實行差異化薪酬,并提出企業負責人薪酬等要及時準確披露。
對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黨委、政府及其部門任命的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合理確定基本年薪、績效年薪和任期激勵收入。對市場化選聘的職業經理人實行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比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防止國企高管既享受體制內的行政級別,又拿體制外的高薪。而差異化薪酬分配辦法打破了薪酬“一刀切“的做法,市場化選聘的職業經理人實行市場化薪酬,將打破“大鍋飯”,建立比較好的激勵機制。
(人民論壇網2015.9.14、新浪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