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開辦醫療機構比作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急于沖進來,里面的人則心態復雜。
“民營醫院大部分都是虧損的,”北京振國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王振國表示:“再干上一兩年,我恐怕也堅持不住了。”
振國醫院是一家以腫瘤治療為主的民營醫院,成立于2008年,在經營到了第七個年頭上,愈發感到舉步維艱。“如果僅從經營成果上來看,投資辦醫院是我一生中的一個失敗。”50多歲的王振國稱。
振國醫院的經營現狀是民營醫院的縮影,首都醫科大學衛生事業管理學系原主任常文虎歷時半年走訪了數十家民營醫院后發現,“多數民營醫院生存困難,發展更困難,甚至發展無望。”
非公醫療的冰與火
實際上,振國醫院的經營情況在北京市大興區還算是名列前茅的。
王振國提供的營收數據顯示,2014年全年,振國醫院收入8000萬元左右,利潤不到100萬元,屬于保本微利。
在常文虎看來,民營醫院的虧損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投資難以收回,日常經營勉強維持,如振國醫院;另一種情形為不僅投資難以收回,日常經營也處于虧損。兩種情況占比達到70%左右。
如果僅從做生意的角度衡量,王振國稱,投資醫院的回報率甚至不如理財,“按2008年投資1億元計算,如交給理財機構,年回報率至少4%即400-500萬元的純利潤。”
不過,常文虎走訪的民營醫院中也存在經營狀況較好的非公醫療機構,如北京市仁和醫院。
北京仁和醫院的官網顯示,其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筑工程兵五、六師聯合司令部軍醫院,1953年隨軍隊轉入地方,成為中國建筑第一工程局職工醫院,1975年落戶北京市大興區,1980年對外開放,后來在國企改制過程中轉為職工持股的民營性質,目前為大興區二甲綜合醫院。
常文虎認為,北京仁和醫院的情形并不能代表廣大的民營醫院,“從該院的歷史淵源來看,并不能代表民營醫院的現狀。”
而即使實現盈利的民營醫院,也存在較為漫長的“培育期”。
美中宜和醫療集團創始人兼CEO胡瀾稱,“通常來說,單體醫院兩到三年虧損,隨后開始盈利,而集團醫院則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實際上,民營醫療機構的營收數據難以全面統計,即使國家衛計委等官方部門也不掌握真實數據。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負責人稱:“行業里普遍感覺和認知是,非公醫院能夠不虧損的也就30%-35%。”
運行生態瓶頸仍待解
造成民營醫院生存艱難的直接原因可以由一組數據揭示。
國家衛計委“2015年1-5月全國醫療服務情況”顯示,2015年1-5月,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31.1億人次,在醫院分類中,公立醫院10.8億人次,民營醫院1.3億人次;2015年1-5月,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出院人數達8363.2萬人,其中公立醫院5579.2萬人,民營醫院813.2萬人。民營醫院診療人次占比不足11%。
并且,截至2015年5月底,公立醫院13326個,民營醫院13153個,數量上僅相差173,與2014年5月底比較,公立醫院減少64個,民營醫院增加1487個。但民營醫院的診療、出院人次并未隨其數量的增長而增長。
在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負責人看來,民營醫院就診、住院率偏低的原因之一是本身單體規模小,尚無法與公立醫院相比;另外,其發展時間短,而公立醫院大多擁有幾十年、上百年的發展歷史,積淀了大量技術、人才。
此外,部分民營醫院經營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醫療服務市場上,多數民營醫院沒有自己的細分市場。”常文虎認為。
而除了上述自身、歷史原因外,行業內的普遍觀點認為,民營醫院的發展更多受制于外部因素,尤其是與公立相比的均等待遇。
與公立醫院相比,民營醫院的成本大得多,這些成本主要包括用地、租金、稅收、設備購置、人員工資和價格較高的水電費等。
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負責人稱:“雖然中央層面的政策要求在土地、水電等與公立醫院相當,但現實中還是不一樣,民營醫院用地的價格更高。”
那些無法購置土地的開辦者則需要繳納租金,租金費用在成本中占據較大份額,如北京圣馬克醫院的年租金為3000萬元左右,圣馬克醫院租用了海航集團位于北京市東南四環的一棟商業樓,據其董事長黃國煌稱,“租用面積大約30000平方米,這在北京算是便宜的。”
稅收也是民營醫院面臨的一項不菲支出,按照規定,民營醫院應繳納營業稅(5%)、企業所得稅(25%)、城市維護建設稅(7%)、教育費附加(3%)、地方教育費附加(2%),以及房產、土地、車船使用稅等七八種稅費,雖然目前營業稅已經由《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的通知》減免,但其余稅收與一般企業相同。
而在人員工資和設備購置方面,據常文虎稱,政府會支付部分員工工資和設備購置費用給公立醫院,“工資至少可以達到收入的1/4或1/5。”
不過,除上述支出外,在多位被訪人士看來,最大的不均等體現在醫保和人才兩個方面。
據中國非公立醫院協會負責人統計,北京地區現有約400多家民營醫院,取得醫保的至多20%左右,與公立醫院幾乎全部進入醫保的現狀對比鮮明。“我接觸過的大多數民營醫院都沒有醫保。”常文虎稱。
而即使進入醫保報銷序列的民營醫院也與公立醫院待遇不同。
據悉,目前中國的醫療機構實行財政支付的“總額預付”制,每家醫院每年可報銷的金額封頂,多余的費用由醫院和患者自行承擔。但公立醫院的額度要遠遠大于民營醫院。
“如公立醫院每年定幾個億,民營醫院也就幾百萬、幾千萬。”中國非公醫療機構協會負責人表示:“有的民營醫院做得不比公立醫院差,但不能納入醫保。”
民營醫院面臨的諸多困境,致使人才尤其是中青年骨干人才難以進入,這也形成了經營上惡性循環:有了人才,就有病人,有了病人,就有收入,也有資金進入,反之都沒有。
醫療投資的圍城內外
如果把開辦醫療機構比作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急于沖進來,里面的人則心態復雜。
在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間,政府兩度支持舉辦民營醫療機構,第一輪發生于1998年-2009年,支持力度有限,多數政策未得到落實。而從2009年至今的第二輪,支持力度遠大于第一次,以國家衛計委和國家發改委為先導的各級政策密集發布。
在政府支持社會資本辦醫的同時,中國經濟開始進入緩慢增長期,曾經的房地產、礦業等高利潤行業風光不再,這進一步促使各路資本、各類背景的人士轉型進入醫療行業。
但與“外行”急于沖入形成鮮明對比,醫療業內人士卻心態復雜:難以為繼的希望退出醫療行業;長期穩定的想借此機遇擴大規模;打出品牌的則擔心把水攪渾。
“誰進來誰死,”經營了七年后,王振國對民營醫院的發展前景頗為看淡:“除了一些有特色的婦產等專科。”他還說,再堅持幾年看看。
對非公醫療機構的發展持有謹慎態度的還包括常文虎,“民間資本被吸引來了,但是掙不到錢,到時退也退不出去。”
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負責人提醒,醫療服務行業是投資大、回報率低、周期長的行業,很多投資人并沒有看得很清楚,他建議,在初始投資之后,應再準備充足資金,以度過多年虧損期。
事實上,即使在國家衛計委和國家發改委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民營醫療也仍將面臨諸多不利因素的制約。
以醫生多點執業為例,這是解決民營醫療機構人才緊缺的途徑之一,但各地落實進展不一,“在目前多點執業的現狀下,我們認為還是沒有達到大家預期的結果,也沒有對當下的醫療體制和醫療市場產生明顯的影響。”胡瀾表示。
在建立運營一家盈利的民營醫療機構時,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負責人建議,專科醫院相對綜合醫院而言,投入成本小、盈利周期短,更容易打出品牌。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曹健建議,抓住目前推行分級診療的機會,加大老年病、慢性病以及康復期、晚期腫瘤、康復護理等投入,這些領域未來有一定的空間。
“這些患者將最先實現從二、三級醫院轉移到基層醫療機構。”曹健稱。
(《21世紀經濟報道 》20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