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得快:大便時間3-10分鐘。小便、大便與一個人的排毒能力有關,如果速度不夠快,毒素就可能積攢在體內。沈雁英說,一般來講,每次大便時間3-10分鐘屬正常,老年人可適當長些。有大小便障礙的人,結腸癌幾率較高。
睡得快:躺下15分鐘即入睡。大文豪莎士比亞說,人生第一道美餐就是睡眠,但很多人對此“胃口不佳”。專家表示,好睡眠有4個標準:躺下15分 鐘就睡著、睡時不被噩夢驚醒、起夜不超過兩次、第二天醒后精神煥發。睡得“快又好”說明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抑制功能正常,且是人體免疫力的保證。
走得快:一次步行400米。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一次能步行約400米的老人,身體更健康,且走路速度越快,壽命越長。走路能反映關 節、韌帶、肌肉等健康與否,還與大腦功能有一定關系。走路時左右搖晃,無法走成直線;沒走多遠就腿疼,都說明健康不達標。走得快具體指行動自如、身體敏捷、反應迅速,說明軀體和四肢狀況良好。
食得快:胃口好。吃得快指的并不是速度上狼吞虎咽,而是胃口好,有食欲,不挑食。因為胃口好壞與胃腸道系統關系密切,如果老是沒胃口,吃什么都不香,很可能腸胃不好,消化吸收功能不行。
說得快:流利準確。“一個人跟以前相比,如果說話越來越不利索,老‘卡殼,反應遲鈍,語無倫次,更不愛說話等,很可能有腦梗、認知障礙等神經系統問題。”專家說,說話能反映大腦的健康程度,說得流利、表達正確、符合邏輯,也表明主人精力充沛,頭腦清醒。
“心理健康方面,每個‘良也有具體標準。”專家解釋道,只有一個人性格溫和、意志堅強、心境樂觀、坦蕩,才算有“良好的個性”;能做到客觀看待人和事、自控能力強、能應對突發及復雜環境,才能說擁有“良好的處世能力”;一個人不吹毛求疵、不過分計較、與人為善,才稱得上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