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抗聯秘密通道是抗聯隊員依托團山子最高的一塊山體,向蘇聯境內發信號,來傳遞情報和偷越國境。值得慶幸的是,這個位于秘密通道上高約20米的山石被保存下來,山石身上密密麻麻的彈痕仿佛述說著那段鮮為人知又驚心動魄的歷史。
發自東寧經過多年考證和研究,黑龍江省東寧要塞博物館不久前正式發布,在當地團山子發現一條上世紀30年代開辟的東北抗日聯軍(以下簡稱“抗聯”)秘密通道。當年,蘇聯遠東情報局和抗聯偵察小分隊曾通過這條秘密通道往返于中蘇兩國并傳遞情報,直到抗戰結束始終未被敵人發現。
唯一“幸存”的東寧抗聯秘道
團山子位于黑龍江省東寧縣大密得揚島,東部與中蘇界河瑚布圖河接壤。記者來到團山子實地踏查,這里地勢平坦,視野開闊,由于附近沒有村民居住,其周圍已草木叢生,并沒有看到人們印象中貫穿山體的秘密通道。
黑龍江省東寧要塞博物館研究員王宗仁解釋說,團山子早在民國時期就遭到大規模開采。當年抗聯秘密通道是抗聯隊員依托團山子最高的一塊山體,向蘇聯境內發信號,來傳遞情報和偷越國境。值得慶幸的是,這個位于秘密通道上高約20米的山石被保存下來,山石身上密密麻麻的彈痕仿佛述說著那段鮮為人知又驚心動魄的歷史。
據了解,為了阻止中蘇兩國之間傳遞情報,日本巡邏隊會不定時地對中蘇邊境進行巡邏,抗聯偵察員要經常冒著生命危險來到團山子高地,為中蘇界河對面的蘇聯軍隊“發信號”。而潛伏在對面的蘇軍接到暗號后則一刻不敢耽誤,迅速橫渡界河,與我方偵察小分隊互相傳遞重要情報。
順著王宗仁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距離團山子秘密通道不遠處的中蘇界河瑚布圖河對面也已經是樹木雜草叢生,站在河邊向水面望去,有些地方依稀能見到河底的石子。
王宗仁說,團山子秘密通道由東寧地下黨員樸德山(朝鮮族)受領導指示開辟于1933年11月。這里當年是地主孫漢卿家的耕地,東寧淪陷后,地下黨組織利用這里建立了秘密通道和聯絡站,并借助孫漢卿長子在偽縣政府當差的便利條件,向蘇聯提供了一些關于憲兵隊、國境監視隊方面的情報。
據了解,東寧要塞上共有三四個傳遞共產國際情報的秘密通道,但都被日本關東軍發現并一一摧毀,僅有團山子秘密通道從開辟到抗戰結束未被敵人發現。
戰時曾發揮重要作用
據了解,團山子秘密通道在歷史兩個階段發揮過重要作用:第一個階段為1933年11月至1940年10月,共產國際代表利用這個通道往返中蘇兩國傳達共產國際指示,指導吉東地區抗日斗爭運動。1936年10月,赴蘇聯學習的陳龍(劉漢興)同志也是經過團山子秘密通道前往莫斯科的。
第二個階段為1940年11月至1945年8月,蘇聯遠東情報局和抗聯偵察小分隊將團山子秘密通道作為秘密聯絡站和往返中蘇兩國并傳遞情報。當年蘇聯遠東特遣隊和抗聯首長就是通過這條秘密通道,為蘇軍進入東北提供過重要情報。
專家表示,當年蘇軍第25集團軍突入東寧殲滅日本關東軍守敵后,經東寧、琿春進入朝鮮北部,切斷了日本關東軍的退路。這次戰役中,團山子秘密通道為中蘇之間傳遞情報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團山子秘密通道在“沉睡”數十年后能夠被世人發現也十分偶然。王宗仁說,他前些年訪問朝鮮時,朝鮮一位專家告訴他,一名朝鮮族東寧地下黨員在當地曾開辟過一個秘密通道。后經過在團山子實地考察,及對涉事人物史料考證,最終確定了團山子秘密通道的存在。
(《國際先驅導報》201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