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亞鵬 陳曉
【摘要】二語習得社會文化理論認為一切認知的發展,包括語言的發展,都產生于個體間社會交往,其核心內容為:中介/調節、內化、最近發展區。該理論為英語教學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對于探討教師中介作用有重要意義。本文從二語習得社會文化理論角度探討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中介作用的發揮。
【關鍵詞】社會文化理論 ?英語教學 ?最近發展區 ?教師中介作用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101-02
二語習得社會文化理論認為二語習得與社會交往關系密切,一切認知的發展,包括語言的發展,都產生于個體間的社會交往。中介/調節、內化、最近發展區是該理論的關鍵詞。
傳統教學中,由于舊觀念的束縛以及應試壓力,大學英語教學基本上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實行“滿堂灌式”等陳舊的教學方式,只重視語言輸入,忽視了學生的語言輸出以及教師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的中介地位及作用。二語習得社會文化理論強調語言習得過程中以教師或語言能力強的學習者為核心的各種中介作用,以最近發展區為理論出發點,提倡教師通過科學的方法評估學生現有語言水平,有針對性地設計適合學生現有語言水平的教學方案。該理論為英語教學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對于我們進一步明確教師在教學中的中介作用、如何有效增強教師中介作用具有重要意義。英語教學的實質及意義就在于不斷拓展新的、更高層次的最近發展區。從社會文化理論的角度看,英語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以更好地發揮在教學過程中的中介作用:
一、充分認識到自身在語言教學過程中的中介作用
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英語教師已經由“自導自演”的角色變為“教師導演,學生主演”的角色,即“中介者”的角色。中介作用涉及到幫助學生獲得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師生的互動、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對教師的反饋作用。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充分意識到自身的角色定位,以更有效地完成角色使命。
二、以“最近發展區”為理論依據,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案
Vygotsky將最近發展區定義為“實際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2001年Ohta將該定義具體到二語習得過程中,解釋為“由個人語言產出所決定的實際發展水平與通過和同伴或教師合作所產出的語言所決定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語言學習者的能力和水平是不斷變化的,在教師或語言能力比較強的同伴的影響下可以達到更高的水平,英語教師應該針對現階段學生的實際水平以及學生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和同伴間的相互影響所可能達到的水平,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案。教學活動既不能太簡單,以至于對學生形不成一定的挑戰,也不能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以至于徹底喪失信心。
三、用動態評價來確定語言學習者的最近發展區
動態評價由Vygotsky的同事Luria提出,20世紀50年代Piaget關于兒童認知發展的觀點和智力評估的過程趨向為動態評價提供了一定理論基礎,而真正推動動態評價發展的是社會文化理論的核心概念“最近發展區”。動態評價又稱學習潛能評價,是對在評價過程中通過評價者和學生的互動,尤其是在有經驗的評價者的幫助下,探索和發現學生潛在發展能力的一系列的評價方式的統稱。與靜態評價不同,動態評價不僅反映個體發展的結果,更關注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和學生過程。動態評價因認識到學習過程不斷變化的特性并更關注學習者學習能力的開拓對于外語教學更具實際意義。
四、充分意識到教師話語的重要性
教師話語是教師中介得以實現的重要途徑,學習者主要通過教師話語來獲得語言輸入,教師的言行舉動對學生具有很強示范意義。在以往教學實踐中,教師比較重視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對于教師話語的設計則有某種程度的忽視,教師話語不到位的現象比比皆是:解釋性話語超出學生現有語言水平、支架性話語不足、評價性話語過于單一、指令性語言不夠清晰等,影響到教師中介功能的有效發揮。
教師作為語言學習者學習實踐中最重要的中介,其中介作用的發揮與否,以及發揮得充分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語言能力及水平的提高與否,也關系到教學實踐的成功與否,教師中介作用的充分發揮是外語教學實踐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Lightbown,M.&Spada,N.語言學習機制[M].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2
[2]Vygotsky,L.S.Mind and Society[M].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3]孫緒華.英語教師中介作用調查與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8(2)
[4]韓寶成.動態評價理論、模式及其在外語教育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6)
作者簡介:
聶亞鵬(1987-),女,漢族,河南三門峽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陳曉(1970-),女,漢族,廣西北流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