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著名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指出:“所謂數學活動的教學,就是在數學領域內一定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的教學。”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每個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水平都具有質和量的差異,學習方式也千差萬別,而教師不可能提供每一個學生都適合的學習方式,也不可能講解到學生想了解的所有內容,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留出探索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進行有效學習,從而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動態的思維過程上來。
一、給足“糾纏”時間——細斟慢酌巧消化
疑,思之始,學之端。在數學學習中,往往由于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局限,產生認知上的模糊,會對已形成的認知產生懷疑。這時,教師自己不要急于給學生講,而是要留有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比較,去討論,去澄清,引領學生的思維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感性走向理性。
我在組織學生探討三角形三邊關系的基本特征時,學生已初步感知了三角形頂點、邊和角的特征,頭腦中已經初步建構了三角形的概念,而當教師追問“是不是任意三條線段都能圍成三角形?”時,學生傻眼了,瞬間感覺“三角形”離自己忽近又忽遠,越來越模糊。有的同學認為“有的能,有的不能”,有的同學卻認為“一定都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并且還深信不疑。學生對“能不能圍成三角形”糾纏不休。這時,我留出一段思考時間,巧妙地組織學生“把一根小棒任意折成三段,圍一圍,看是否能圍成三角形”,結果,有的同學圍成功了,可有的同學怎么也圍不成。于是,循著部分學生的困惑,繼續留足時間,讓學生探討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得出——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從而使學生對三角形有了更為嚴謹的認識。
課堂上,教師巧妙給學生留出思考時間,并基于兒童立場開展操作活動,卓有成效地將原本難以想象的結論“簡化”在學生面前,學生的數學思維朝著概念的本質特征不斷生長、生長……數學表象更加明晰。
二、構建“結網”平臺——整合融通聚零散
每一學科的知識都有自己的網絡體系,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是相聯通的,由每個知識點可形成知識網、知識面。教學時,教師要留有一些思考時間,讓學生站在整個數學學習的“鏈”上,把所學的零散知識串成鏈、鋪成面,讓知識建構成網。
我在《平面圖形的面積復習》教學中,首先出示圖形“全家福” ? ,讓學生從視覺上形成對所學平面圖形的知識網絡,接著讓學生思考:“如果已知一個條件:圓的半徑是3厘米,你能求出哪些圖形的面積?”我盯著他們默不作聲,靜等著一只只手慢慢舉起,我似乎看到了每個同學的大腦神經正一根接一根碰觸著的場景。果然,答案紛呈:“可以求出圓的面積:3.14×32=28.26(平方厘米)”“可以求出長方形的面積:3×6=18(平方厘米)”“可以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3×3=9(平方厘米)”“可以求出梯形的面積(3+6)×3÷2=13.5(平方厘米)”……
充分的思考時間留置,讓學生們思維涌動,他們利用“小小半徑”的多角色身份,把不同時間、曾經學到的知識溝通起來,巧妙地梳理了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形成了對知識的整體把握。這個平面網絡被激活了,瞬間有了生命。
三、營造“品味”空間——歷經過程構新知
“數學這門學科,需要觀察,更需要實驗。”(歐拉)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認識事物或加深了解知識的一種方法。實驗后教師不要馬上講課,要給學生留有一點思考的時間,使學生在此時間內回憶所做的實驗現象,思考實驗可能驗證的知識。我們的數學教學不只是讓學生經歷這些過程,更要“品味”這些過程,讓學生充分反思,獲得“思維的發展”。
我在教學體積的意義時,安排了一次實驗演示。出示同樣多的兩半杯水和大小兩塊石頭,把兩個石頭分別放入兩個杯子里,讓學生根據水面上升的多少,來判斷石頭的大小。實驗演示后,我沒有直接揭示體積的意義,而是讓學生思考:你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什么現象?這種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留出時間,讓學生回憶、發現、交流:由石頭入杯水面上升,認識了任何物體都占有空間;由水面上升有高有低,認識了物體占有空間有大有小,進而完成了對體積的意義建構。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舍得在需要的地方花時間,讓學生充分思考、交流,經歷知識的形成。這種自主構建知識的學習方式,遠比教師的直接告訴來得深入,來得透徹明了。
四、留出“甄別”時段——延遲評價激思維
心理學研究發現,向學生預示結果和方法會阻礙學生創造力的發揮,還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因此,在課堂上,當學生出現錯誤時,往往正是思想得到提升之時,這個時候,教師不要急于給學生糾正,應在此時給學生留有一些時間,引導學生冷靜三思,有意識地讓學生在冷靜的氛圍中發現、糾正錯誤,找到調整思考的方向和策略,得出正確結論。
五年級學習《負數的初步認識》時,我安排了這樣一道練習題:“某一天海口的最高氣溫是16℃,記作( ?)℃;太原的最高氣溫是零下3℃,記作( ?)℃。”學生輕松口答出這兩個問題。“那么,這一天這兩個城市的最高氣溫相差了多少℃?”很快,一些同學喊出了答案:“13℃”。這時,我沒有評價,而是靜靜地看著學生,個別反應快的學生馬上舉起了手:“不是13℃,應該是19℃”,并借助畫圖,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學也恍然大悟了。面對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采用了延遲評價暫停教學的方式,給課堂留下冷場空白,讓學生自主洞察到原先觀點的缺失處,繼而進行反思,并嘗試改正。
皮亞杰說:“錯誤是有意的學習所必不可少的。”面對學生的異口同聲,教師應留出時間、空間,讓學生進行探究、質疑和求證,允許學生在嘗試錯誤或失敗之后不斷進步,使不同的學生個體有一個交流和爭辯的體驗機會,讓知識在辨別中更加明晰、完整。
五、提供“分享”機會——預約精彩現多元
任何學科的課堂教學都具有極強的現場性,再好的預設也無法預知課堂的全部細節,小學數學教學亦是如此。課堂上,常常發現對于某個問題,總有個別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思路,智慧的老師要善于捕捉這種奇思妙想,及時給學生梳理思路的時間,讓具有獨特思路的同學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并將獨特的思路為大家所接受,實現精神的相遇相通。
我在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時,讓學生思考15-7的得數,孩子們多數采用了“破十法”“想加算減法”“還有不同的方法嗎?”還真有個叫馬國梁的孩子高高舉起手,他說出了和別人不一樣的思路:“7-5=2,10-2=8,所以15-7=8。”孩子們都表現出極大的好奇。“你是怎么想的?”一年級的小孩子是表達不清晰的,我不能放過讓他表達的機會,引導他用一一列舉的方法給我們解釋:“12-5也是這樣算的,5-2=3,10-3=7;11-8也是這樣算的,8-1=7,10-7=3。這樣算都對。”這真是太精彩了,我帶領孩子們一起探討這種算法的算理:個位上5減7不夠減,還差2個,再用10減去2得8,所以15-7=8。如果不是教者有意給他留白,誰又會知他心中所想?如果不給他說的機會,不給他解釋的時間,唯定式經驗思維至尊,就不會有這么靈動而鮮活的思想迸生。數學課堂教學要有一定的彈性,讓學生思想的觸角往深處挖一挖,往高處跳一跳,往遠處探一探,這樣,學生就會有生成奇思妙想的可能。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說:“人是會思考的蘆葦。”作為教師,我們應當教育學生學會思維,善于思考,進而形成思想。在數學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的視野將會更開闊,知識將更豐富,見解更獨特,思維也會更活躍。教師要積極創設條件,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并進行有效引導,豐富學生思考的維度,讓學生的智慧紛紛呈現。
(朱玉紅,徐州市銅山區張集實驗小學,221114)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