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果
時間走過30年,歷史舞臺的燈光漸起漸滅,
有些創業者已成往事。
“生命中很多東西是在冥冥中注定的,命運總有很多安排讓人意想不到。”導演陳可辛站在舞臺中央,圍著一條黑色圍巾,講述著三天前做過的一個夢。“是在23號晚上。這不是編的。我醒來后冒了一身汗,但那個夢記得很清楚,就是我回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那時沒有智能手機,沒有電腦和互聯網。”一道明亮的燈光從舞臺上方傾灑而下,陳可辛從夢境中回過神來。
天地之間,時間綻放。這是一場關于三十年夢想的盛典。2014年12月26日15時,中山大學梁銶琚堂,一張巨大鐘面投影的圓桌旁,第六屆中國夢盛典暨南方周末創刊三十周年慶典揭開帷幕。陳可辛從香港匆匆飛抵廣州,登臺講述自己的中國夢故事。
1984年,《南方周末》在廣州誕生。這一年,鄧小平第一次南巡,中國的市場經濟初現端倪,民間商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起來,柳傳志、年廣久、步鑫生、王石、魯冠球、張瑞敏等后來的傳奇人物都在這一年選擇了創業。在吳曉波的企業史作品《激蕩三十年》中,他把1984年稱為“中國現代公司的元年”。
時間走過30年,歷史舞臺的燈光漸起漸滅,有些創業者已成往事。王石、柳傳志、張瑞敏卻以企業家教父的形象仍然活躍于當下。旨在“向中國夢踐行者致敬”的這一盛典,于2009年由南方周末創辦,此前接連在上海、北京、廣州三地舉辦過五屆,2014年回到了《南方周末》的大本營廣州。
《南方周末》希冀讓人們能夠“在這里,讀懂中國”。“中國夢盛典”不同于其他頒獎(致敬)活動之處在于:其一,期望借助選擇中國夢踐行者展現偉大中國的發展現狀,呈現其精彩紛呈的多元性和開放性;其二,借助中國夢踐行者不凡的個人人生故事,來講述中國大故事,進而闡述能夠面向世界、可以走向世界的中國價值觀。
今年的中國夢盛典采取開放式演講形式,以“30年·理智之年”為主題,邀請1984年踏入電影圈的著名導演陳可辛、1984年創辦萬科的王石、1984年籌創《童話大王》的鄭淵潔,以及1984年莫干山會議的參與者王小魯等人,各抒己見,各夢其想,講述不同的30年故事。
踐夢者的回憶
30年前的1984年,《南方周末》在廣州創刊。如今擔任《南方周末》總編輯的王巍,當年還是初中生,對于那一年的印象是“兩個球”:一個是排球,中國女排在1984年奪得奧運會冠軍,舉國沸騰;另一個是足球,1984年中國隊一比零戰勝了世界冠軍阿根廷隊,“沖出亞洲,走向世界”乃是當年的著名口號。
自我調侃很“任性”的童話大王鄭淵潔三十年來,筆耕不輟,一個人獨自書寫《童話大王》月刊,伴隨幾代兒童成長。如今,《童話大王》的發行量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與《哈利·波特》相媲美的童話刊物。當鄭淵潔作為第一位嘉賓登臺時,臺下立刻報以熱烈的掌聲。
在鄭淵潔兒時的印象中,曾是軍校教師的父親鄭洪升每天都要不停地看書、寫字或備課,這讓他從小就對讀書和寫作產生了崇拜心理。父親后來沒了工作,變得很沮喪。當《童話大王》創刊后,他驚奇地發現,父親竟變得開心起來。當時的他寫文章只能用鋼筆寫,一般每天就要給鋼筆灌墨水。但有一次他寫了一周,鋼筆里的墨水仍然不需補充。結果一次晚上起夜去洗手間,才發現原來是父親在默默地幫忙。正是父母的愛和支持,讓鄭淵潔有了創造童話世界的不竭動力。
1984年在香港,20歲出頭的陳可辛,剛從美國畢業歸來,從此一腳踏進了電影圈。“我見證了整個香港電影圈最輝煌的時期,也看到它的沒落,如今加入了北上拍電影的大軍。”關于他導演的作品,臺下的粉絲們脫口而出:《甜蜜蜜》、《投名狀》、《中國合伙人》。
曾在2009年獲評第一屆“中國夢踐行者”的王石,時隔五年,再次登上中國夢盛典的舞臺,他清瘦的身材引來一片羨慕之聲。萬科創立30年來,王石坦承有過很多噩夢和好夢。其中一個“意想不到的好夢”是,在2013年,他從美國東岸的波士頓飛到西岸的舊金山,去參加萬科在美國所投資第一個項目的開工典禮。該項目是和美國一家著名房地產公司合作,雙方持股比例為三七開。典禮之前在工地上和項目負責人聊天,“拿了這么好的地,要是我們占70%,他們30%就好了。”話一落音,負責人表示情況就是如此。感到開心的他突然發現,萬科一直孜孜以求做現代企業,要講制度,講透明,講底線,講規范,在講究公平和規則的環境里,真的可以如魚得水。
在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的回憶中,1984年的莫干山會議,他作為參與者和組織者之一,至今仍記憶猶新。“這個會叫做全國經濟科學工作者討論會,特殊的地方就是它是民間自發組織起來并得到官方支持的,通過征稿和論文評選的方式,從全國各地集中了100多位中青年經濟學家到莫干山來開會,討論關于中國方方面面改革的道路,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和建議,得到了當時中央領導人的重視,有些建議很快采納。比如說關于價格改革的一些建議,很快體現到了中央實行的改革政策上。”讓他難忘的印象是,參會者討論改革問題廢寢忘食,白天討論不完晚上討論,正式會場討論不完就出來掛牌討論。晚上很多人吃碗面條就匆匆忙忙趕到自己感興趣的會場上,然后激烈爭論,可能一直討論到三更半夜,會場坐不下就站著,屋內站不下就站到門口。“那種熱烈的討論程度,我后來再也沒看到過。”
30年嬗變
當天會場內座無虛席,1600位觀眾都收到一份復刻版的《南方周末》1984年創刊號。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副總編輯、南方周末報系總裁黃燦表示:“南方周末從一份文化娛樂性的增刊進化成為一份厚重的新聞紙,在記錄中國30年發展的同時,也實現著自身30年的嬗變,從浮泛走向深沉,從熱情走向理智。”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是摸著石頭過河。主持人詢問拍電影是不是也摸著石頭過河?陳可辛答道:人生難道有什么事情不是摸著石頭過河呢?他在2004年第一次到內地拍電影。陳可辛對于上個世紀80年代的興趣漸濃,但在《中國合伙人》里面未能充分展現,他希望有一天能真正拍到80年代的故事。“80年代到現在,理論上應該是我最重要的30年,但只要有信念,有夢想,不管命運如何安排,我還是相信現在才進入最好的30年。”
在作家富豪榜上位列前茅的鄭淵潔,思索寫作30年唯一的變化,就是最初用鋼筆寫,后來用電腦寫,但從2013年改成用毛筆寫,如今已經寫了快30萬字。在中國圖書排行榜上,《皮皮魯》的銷量已經超過《哈利波特》。
王石的海外游學生活引起了觀眾們和主持人的好奇,他自稱為“哈佛的差等生”,介紹自己在哈佛總是做噩夢,做作業到凌晨2點鐘能結束算是快的,而早課是8點半,幾乎要得抑郁癥,非常想放棄,后來漸漸找到了感覺。原來他準備游學三年半:哈佛一年,劍橋一年,耶路撒冷大學半年,希伯來大學半年,再來是伊斯坦布爾半年,就是按照西方宗教發生的過程進行文化比較。但沒想到在哈佛耗了兩年半,因為劍橋聯系好了就去了劍橋,如今一年快過去了,準備待到2015秋天,到了秋天還沒有想好是不是在牛津再待一個學期。“因為除了進修學習之外,我很想要把劍橋、牛津的資源都用起來,想要辦一個大學。如果沒什么變動,耶路撒冷一年,伊斯坦布爾一年,已經到了2017年。”
時隔30年,王小魯在2014年9月又參加了一次莫干山會議,議題包括財政體制怎么進一步改革,其他一些深層次的改革怎么繼續推進。“中國改革如果說需要再起步,需要加速向深層次推進,需要全民參與,各界投入,就像大河的流水是由無數條涓涓細流匯聚成的。如果改革不是全社會無數涓涓細流匯聚在一起,就形不成改革的大潮。我在期望,在等待,在呼喚,一個改革大潮的到來。”
30年,當鄭淵潔依然筆耕不輟,當陳可辛依然對電影熱情如初,當王石依然堅持學習和思考,當王小魯依然在為推進改革盡責吶喊,那個關于“如何實現夢想”的標準答案,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