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一:別急著拿藥,先做檢查。病情比較穩定的慢性病患者,可以根據醫生要求定期取藥,不做檢查。但對于大多數患者來說,醫生無法通過問診完全掌握你的病情,需要根據檢查結果開具處方,所以檢查十分必要。
技巧二:初診別掛專家號。有的患者一到醫院就直接掛專家號或特需門診。專家也是普通人,不會看一眼就知道你的病情,也需要基于正常的檢查流程。所以如果是普通疾病,如感冒、發燒、高血壓等,可先在普通門診做完基本的化驗檢查。如果不是急癥,可以采取標準化治療,如果治療效果不好或是疑難雜癥,則需要將普通門診的相關檢查做完后再尋求專家或會診中心的幫助。
技巧三:檢查前做好準備。如果第二天要抽血,前一天晚上10點以后盡量要空腹,也不要過多飲水。高血壓患者第二天早晨要正常服降壓藥。如果要做B超、CT或與消化系統相關的檢查,保持空腹。如果是做全身檢查,最好先洗個澡,洗完頭后不要抹發膠之類的東西。
技巧四:如實告訴醫生病史。病史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之一,有些患者敘述病史時怕涉及隱私,不愿意告訴大夫或謊報病史,這既不利于醫生問診,也不利于患者治療。所以,建議患者將所有與本次發病有關的信息都提供給醫生,比如之前生過什么病、吃過什么藥、對什么藥過敏、有無家族史、發病誘因、持續時間等。
技巧五:腦血管病高發季輸液沒必要。目前,仍有不少老人堅持在春秋腦血管病高發季節通過輸液疏通血管,認為這樣可以防病。此時發病的人并不是很多,只要將血壓、血糖、血脂控制好,并不需要輸液,只需按時吃口服藥即可。什么人需要輸液呢?每當季節變化就會頭暈、血壓波動的患者,可先到醫院請醫生進行評估,再決定是否需要輸液。
技巧六:定期體檢,減少盲目求醫。很多人覺得自己身體一向很好就不用體檢了。但是所有疾病,尤其是惡性腫瘤,在沒有癥狀的時候查出來進行治療效果才最好,治愈率也非常高。但如果已經出現癥狀,一般都是晚期了。建議定期到醫院進行常規檢查,包括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等,通過檢查可以反映很多身體狀況,也給就醫提供參考。
技巧七:找對醫生,避免重復用藥。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各項身體機能開始衰退,會同時患有多種疾病,可能每種病都需要吃三四種藥。這種情況下建議找到最后一個為你看病的醫生,把所有藥拿給他看,讓醫生幫你甄別哪些藥需要吃,吃多長時間等。因為,無論中藥還是西藥,同時吃超過4種以上,就會在胃內發生反應,不但起不到藥效,還可能危及健康。所以,建議同一時間內吃的藥不要超過4種。
(中國新聞網 馬剡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