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隨著長城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和大量保護工程的實施,因長城遺產類別認識混亂而引起的保護原則和設計定位不準確等問題逐漸凸顯。通過對近10年長城保護維修工程中工程定位不準確等問題的分析,以長城遺產定位問題為切入點,提出了古建筑、古遺址的遺產類別特征,并比較了二者在保護維修原則上的差異。在此基礎上,對長城的遺產類別進行了闡釋,并提出了基于長城遺產類別認識的保護維修建議。
關鍵詞:長城;遺產類別;保護維修
中圖分類號:K854.3;G2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5)03-0129-05
Identification Research of the Heritage Category
in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Great Wall
Li Dawei
(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nxi 710069;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Chinese Academy of Cultural Heritage,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several conservation projects for the Great Wall, inaccuracies of design and orientation have gradually emerged. These problems arose mainly due to confusion in identifying the category of Great Wall heritage and faulty conservation principles. Based on analysis of problems like the inaccurate engineering orientation in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Great Wall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 we start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the Great Wall heritage, demonstrate the categorical features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and sites,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servation principles held respectively for ancient architecture and archeological sites, and then elucidate the cultural category of the Great Wall. In conclus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dvice for further conservation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Keywords: Great Wall; heritage category; conservation
長城是世界上體量最大的文化遺產之一,是由墻體、城堡、關隘、烽火臺等相關設施組成的規模龐大的軍事工程。隨著國家對長城保護工作的重視,中央財政經費對長城保護維修的支持也大幅增長。據統計,“十一五”以來,截止2012年,已累計投入保護經費8億多元。在長城保護維修工程實施中,因保護原則和設計定位不準確而造成的不合理復原和修繕,成為當前的突出問題之一。究其根源,對長城遺產類別缺乏準確清晰的認識是主要原因之一。通過對長城遺產類別的研究和闡釋,有利于解決這一問題,更好地開展長城保護維修工作。
一 長城保護維修的定位問題
通過整理分析2000—2012年國家文物局審批的長城保護維修方案,在132項方案中,普遍存在設計定位與保護原則不合理的情況[1]:
1.保護原則不合理。存在該問題的方案占總數的51.5%,表現為加固措施體量過大、加固材料與本體不兼容、保護性設施(如圍欄)嚴重影響本體風貌等問題。
2.工程定位不準確。存在該問題的方案占總數的25%,表現為以搶險加固為名進行保護加固或復原性工程、展示性工程,以環境整治性工程為名進行建設工程。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深入進行現狀評估和價值評估。
3.復原缺少依據和研究。存在該問題的方案占總數的46.2%,表現為缺乏考古成果下的長城整體復原。這將對長城的價值產生重大負面效應。
以上問題普遍存在于長城保護維修工程中,尤其對本體保護而言,由于對長城遺存屬性的認識尚存差異,多按照各自的理解和認識開展工作,如甘肅、青海、陜西等西部地區實施原狀保護居多,基本遵循了保護原則。但中東部地區基本遵循著古建筑維修的方式開展長城保護維修工作,大面積復原的情況十分普遍,對長城保護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
二 長城遺產類別的認識
從已經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長城來看,主要分為古遺址和古建筑兩類,隨著大遺址概念的提出,長城又被納入了大遺址的范疇。然而,截止目前,長城的文物屬性仍停留在各種文件法規中,無論國家行政管理層面還是學術研究層面均未對此進行深入探討。
1. 屬于古遺址或古建筑
從已經公布的長城{1}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分類上,第1—6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31處長城相關遺存入選,其中古建筑類21處,古遺址類10處[2]。甚至已經成為命名為“遺址”的魏長城遺址、固陽秦長城遺址都被納入古建筑類。在第5批、第6批、第7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長城作為古建筑被整體公布的。第7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長城有7項被歸為古遺址類,有3項歸為古建筑類。
我國對長城文物屬性類型的界定較為隨意,無一定之規。不同地區對長城屬性的認識各不相同,西部地區基本將長城納入古遺址類,而中東部地區基本將長城納入古建筑類。從2001年開始,國務院逐漸將不同時代長城整體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類型定為古建筑。
2. 屬于大遺址
《“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將長城整體納入大遺址范疇。長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山東、河南、陜西、甘肅、寧夏、新疆)作為跨區域的大遺址被公布為首批100處大遺址保護名單。大遺址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古遺址范疇,只是因為其規模、價值、影響力等方面較一般遺址更大、更高、更重要才被冠之以大遺址。
遺產類別差異將直接導致保護維修方式的不同,古建筑與古遺址都屬于文化遺產,只是遺產類型不同而已,但類型不同決定著保護手段的差異。這就是本文要對長城遺產類別進行闡釋的原因。
三 長城遺產類別闡釋
1. 古建筑與古遺址類別界定
我國《文物保護法》及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文件并未對古遺址和古建筑做出明確定義。據國家文物局編制的相關資料,主要根據其物質屬性和原始功能將文物劃分為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其他6類。根據文化遺存的物質屬性中的原始功能和品種類型分類,遺址包括:聚落址、洞穴遺址、城址、建筑遺址、礦冶遺址、陶瓷窯址、其他遺址,共7類;建筑包括:長城、闕、塔、橋梁、寺廟、文武廟、城郭……共26類[3]。這里將長城明確劃定為建筑類。但這種分類方式僅以傳統的專業分類為基礎,采取列舉方式對文物類別進行界定,缺乏準確性。下面就分別對這兩個遺產類別進行分析與闡釋,并結合長城的基本特征對其屬性進行界定。
(1)古建筑的遺產類型特征
梁思成先生曾從6個方面提出“建筑是什么”[4],對中國建筑的特征、沿革等都進行了詳細闡述,集中說明了建筑本身所蘊含的價值,卻未從文物分類角度明確界定何為古建筑。
《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中有對古建筑的定義:“古建筑是指用中國傳統的建造材料(如木、磚、瓦),形式及技術,而且在清代結束以前所建造的不論是皇家還是民間的建筑”。[5]這是目前所見對古建筑最明確的定義,但也僅對古建筑的時間、材料、工藝等進行了界定。
我國臺灣地區從文物類型角度對古跡及歷史建筑做了界定,其中“年代久遠”、“重要部分仍完整”、“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成為界定古建筑的基本標準[6]。
再結合建筑學科對建筑概念的界定認識古建筑。《中國土木建筑百科辭典——建筑》提出:建筑是“一般情況下僅指建筑物或構筑物”[7],《民用建筑設計術語標準》規定:建筑物是“用建筑材料構筑的空間和實體,供人們居住和進行各種活動的場所”,構筑物是“為某種使用目的而建造的、人們一般不直接在其內部進行生產和生活活動的工程實體或附屬建筑設施”[8]。從這個角度對古建筑的認識應該就是古代遺留下的,仍然具有建筑實體特征的建筑物或構筑物。
由此可知,古建筑具有三個基本遺產類型特征:存在一定歷史時間、采用傳統工藝建造、仍保留有建筑物或構筑物主體功能特征的工程實體。
(2)古遺址的遺產類型特征
“遺址”一詞原本是考古學使用的概念,在我國文物保護行業出現較晚。清代及民國政府頒布的相關文物保護法律法規中并不使用“遺址”,而使用“古跡”。李濟先生1927年的《西陰村史前的遺存》一書中就已經使用“遺址”[9]。1934年,傅斯年先生為《城子崖》作序,也用到了“遺址”[10]。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沒有收錄“遺址”或“古遺址”詞條,僅有“遺跡”詞條:“遺跡是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痕跡。包括遺址、墓葬、灰坑、巖畫、窯藏及游牧民族所遺留下的活動痕跡等。其中遺址又可細分為城堡廢墟、宮殿址、村址、居址、作坊址、寺廟址等,還包括當時的一些經濟性的建筑遺存,如山地礦穴、采石坑、窯穴、倉庫、水渠、水井、窯址等;防衛性的設施如壕溝、柵欄、圍墻、邊塞烽燧、長城、界壕及屯戍遺存等也屬此類?!盵11]這里將遺址作為遺跡的組成部分,與墓葬、灰坑等并存。
高等教育考古專業教材《中國考古學通論》中提出,“作為考古學研究對象的實物資料包括遺跡和遺物兩大類。遺跡和遺物又統稱為文化遺存”[12]。這里也并未提到“遺址”一詞。
1990年的《考古遺址保護與管理憲章》指出:“考古遺產”(archaeological heritage)是根據考古方法提供主要資料實物遺產部分,它包括人類生存的各種遺存,它是由與人類活動各種表現有關的地點、被遺棄的結構、各種各樣的遺跡(包括地下和水下的遺址)以及與上述有關的各種可移動的文化資料所組成[13]。這實際上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古遺址。
遺址、遺跡、遺存都在并行使用,可以互相表達其所代表的涵義,都指古代人類活動遺留的痕跡。因此,古遺址就是人類通過各種活動,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建造的各種功能性工程建筑或構筑物的殘留。
由此可知,古遺址也具有三個基本遺產類型特征:具有一定歷史年代、人類活動的產物、建筑物或構筑物的主體功能特征消失。
2. 長城的遺產類型界定
古建筑與古遺址屬于文化遺產的不同類型,類型不同決定著保護手段的差異,遺產類型的界定對于科學合理的保護具有重要指向性意義。對古遺址與古建筑的異同,喻學才等認為“遺址”也可以看成是除去可移動的文物后的建筑物(如果還殘存有建筑物的話),甚至是除去文物和建筑物后的原生態地址和環境[14]。李宏松認為“遺址與建筑和建筑群相比,其最大區別在于‘遺址是殘存的建筑或建筑群,如北京故宮屬于世界遺產的建筑群,因其保存完整的緣故;而南京的明故宮則屬于遺址,因其遺存殘缺的緣故”[15]。
從古建筑與古遺址類型特征來看,兩者之間的差異主要在于文物的物質屬性保存程度,根據古建筑與古遺址的類型特征,結合長城的建造特征和保存狀況,可對其遺產類型進行界定。長城的原始軍事防御功能已經無存,大部分長城的主體建筑結構損毀嚴重,僅有少量長城墻體、烽燧、關堡等設施和主體結構尚存,保存較為完整。以明長城資源調查數據為例,明長城人工墻體長度6259.6千米中,目前保存較好的513.5千米、保存一般的1104.4千米,保存較差的1494.7千米,保存差的1185.4千米,已消失的1961.6千米{1}。根據《長城資源保存程度評價標準》即使評價為“較好”的墻體,也基本1/4以上的墻體消失,而保存“一般”的墻體則在1/2以下[16]。長城現狀殘損嚴重,很多的主體建筑和結構已經消失無存,從保存狀況上無法與古建筑相提并論。
長城整體原始功能已經喪失,早期時代長城原始建筑物及其附屬建筑主體結構和重要建筑特征已經坍塌,殘缺嚴重,或基本消失,已經不能視為古建筑。明長城僅存少量本體結構保存較為完整、原始功能性建造物及附屬設施建筑特征保存較好的可納入古建筑類。
四 基于長城遺產類別認識的保護維修
1. 古建筑和古遺址保護維修方式的差異
隨著我國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文物保護分類日漸完善,保護原則和技術指導也逐漸細化,對我國的古建筑、古遺址等不同類別的文物保護也提出更為具體的指導規范。
1986年頒布的《紀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等修繕工程管理辦法》,提出了古建筑修繕應遵循“不改變原則”的原則,并將其解釋為“系指不改變始建或歷代重修、重建的原狀。修繕時應按照建筑物的法式特征、材料質地、風格手法及文獻或碑刻、題銘的記載,鑒別現存建筑物的年代和始建或重修、重建時的歷史遺構,擬定按照現存法式特征、構造特點進行修繕或采取保護性措施;或按照現存的歷代遺存,復原到一定歷史時期的法式特征、風格手法、構造特點和材料質地等,進行修繕”[17]。這里認為古建筑類可以按照一定歷史時期的做法進行修繕或復原。
2005年制定的《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提出古文化遺址和古墓葬的保護,應以“保存現狀”為主要原則,對地面以上的建筑殘跡“可以實施原狀休整,但不得添加新的構件”[5]32。這在很大程度上明確提出了對古遺址類文物應盡量減少干預,對建筑殘跡除了必要的防護加固工程外,不得添加新構件。
2013年頒布的《文物保護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要求(試行)》,對建筑類、遺址類等不同類別的保護工程提出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建筑類保護工程設計適用范圍包括古代、近現代建筑物和構筑物等建筑類文物(以下稱為文物建筑)的搶險加固工程、修繕工程、遷移工程和原址復建工程。遺址類保護工程設計適用范圍包括古城址、古窯址、古墓葬、古代聚落址等生產生活遺址在保養維護、搶險加固、修繕工程中進行的保護性回填、加固、支護、歸安、修補等保護工程[18]。這從保護措施上區分了兩種不同類型文物在保護方式上存在的差異。
以上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物提出的保護原則和要求,實際上是多年文物保護維修實踐經驗的提煉和總結??傮w而言,古建筑保護以結構和建筑部件修繕為主,且允許在有確切依據的情況下實施修復;古遺址類以現狀加固和保護為主,不允許對原有建筑物實施修復工程。
2. 長城保護維修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為更好地加強長城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06年,我國頒布了目前唯一的單項文化遺產法規《長城保護條例》,2013年,國家文物局下發了《長城保護維修工作指導意見》,對長城保護提出了專門的要求?!堕L城保護條例》提出了“長城段落已經損毀的,應當實施遺址保護,不得在原址重建”[19]的規定和《長城保護維修工作指導意見》提出了“長城保護維修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的原則”[20]的建議。
在實施長城保護時,應當首先搞清楚保護對象屬古遺址還是古建筑類,在此基礎上再制定有針對性的保護原則和技術實施方案。基于以上判斷,提出以下長城保護建議:
(1)長城是重要的文化遺產,保護維修工作不能簡單混淆于普通工程項目,應加強研究思維,并貫穿于長城保護的全過程。加強長城歷史、價值、病害、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在科學研究指導下實施保護。
(2)長城本體的搶險加固是保護維修工作的首要任務,應分清輕重緩急,優先考慮文物價值高、本體或環境保存現狀惡劣的長城段落,消除重大安全隱患。結構加固是本體保護維修的首要技術措施,應確保長城結構的安全穩定。
(3)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應嚴格控制各類干預措施的實施范圍和工程量,保護長城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歷史風貌。除結構安全需要外,不應進行長城主體結構及相關設施的復原或重建。對于歷史上已經嚴重損毀并處于穩定狀態的長城段落,應按遺址進行現狀保護。
對于通過研究認定為古建筑類的長城點/段,為保護需要可以進行有依據地復原,這樣不但能夠起到保護作用,也能夠更好展示長城建筑價值,使民眾對長城有直觀的感覺。但一定要摒棄單純為旅游開發而實施的大規模、無序復建。
(4)長城本體保護加固應優先采用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無論采用何種維修方式,都應首先確保安全干預。臨時性加固保護可適當采用具有可逆性的、物理結構支護等技術措施。只有傳統工藝作法無法達到技術要求和維修目標時,才可考慮采用新技術和新材料,且必須在設計方案編制階段完成室內和現場試驗。盡量減少采用水泥及未經室內和現場試驗證明可靠、安全、有效及可再實施性的化學材料或工藝。
(5)應將長城日常保養維護和監測作為長城保護維修的重要基礎工作,貫徹執行預防為主的管理方針,加強對長城的日常巡視、監測和養護,及時發現和消除威脅長城本體安全的自然和人為因素,并通過加強宣傳教育,在長城周邊適當設置必要的保護標志(標識)或圍欄等方式,有效降低人為因素威脅,減少嚴重破壞發生的可能性。
長城作為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進程的見證,認識和保護長城責任重大。在經歷了上世紀大規模修復長城的階段之后,隨著對長城歷史、形制、規模和布局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在遵循基本文物保護準則的前提下,長城保護維修逐漸步入科學和理性階段。通過對長城遺產類別的研究,可以對合理確定類型和保護原則提供借鑒,以此制定更為合理的保護措施,采取更為科學的保護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護長城真實性和完整性。
參考文獻:
[1]李宏松,李大偉,于冰.長城保護勘察設計工作回顧與建議[N].中國文物報,2013-5-17.
[2]國家文物局.第一至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計資料簡冊[G].2006.
[3]國家文物局.第一至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理調研資料手冊[G].2005:4.
[4]梁思成.中國建筑藝術二十講[M].北京:線裝書局,2006:1-6.
[5]國際古跡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定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推薦.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N].2004:46.
[6]臺北.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G].2006.
[7]李國豪,等.中國土木建筑百科辭典(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157.
[8]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民用建筑設計術語標準[S].(GB/T50504-2009).
[9]李濟.李濟文集:卷2[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李濟,傅斯年,董作賓,等.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一:城子崖(山東歷城縣龍山鎮之黑陶文化遺址)[R].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1934.
[11]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考古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608.
[12]張之恒.中國考古學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1.
[13]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考古遺產保護與管理憲章[R].1990.
[14]喻學才,王健民.文化遺產保護與風景名勝區建設[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280.
[15]李宏松.關于大遺址保護的幾點思考[N].中國文物報,2004-7-23.
[16]國家文物局.長城資源調查手冊[G].2007.
[17]文化部.紀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等修繕工程管理辦法[S].1986.
[18]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要求(試行)[G].2013:5.
[1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長城保護條例[G].2006.
[20]國家文物局.長城保護維修工作指導意見[G].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