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楓
摘要:職業技能競賽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分析汽車技能競賽的賽項,選手的知識應用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應變能力,競賽對汽車專業教學的影響,以“一組理論、一種關系、一項目標和一個平臺”為基礎,探索汽車專業技能競賽融合課程體系,融合課程資源,融合教學評價,融合教學團隊,培養學生關鍵能力,促進教學生態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職業技能競賽;汽車專業教學;融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9C-0031-04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職業教育要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作為培養汽車維修行業和企業發展需要專門人才的汽車職業學校,應以汽修關鍵能力培養為主線,以職業技能競賽為手段,從生態學的視角,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汽車專業教學進行研究。
一、調研分析
設計了《中職汽車技能競賽與教學生態的調查問卷》,先后結合面談和通訊方式,走訪了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江蘇外企汽車維修服務有限公司、麥特汽車服務有限公司、交通運輸部管理干部學院、南京林業大學交通學院、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等多家行業、企業和學校的專家及技術主管,發放64份問卷,收回64份,了解汽車技能競賽的賽項;選手的知識應用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應變能力;競賽對汽車專業教學的影響;企業對汽車專業教學的建議等。
(一)受調研者情況
在接受調研人員中,涉及機電項目:汽車維修基本技能,占48.6%;定期維護及四輪定位,占37.1%;空調維修,占65.7%。涉及非機電項目:涂裝,占5.7%;鈑金,占25.7%。競賽項目包含團體賽和個人賽,其中汽車定期維護和車輪定位項目為團體賽,其余為個人賽。項目涵蓋了汽車售后服務業的機電維修和車身修復兩大類專業。
(二)賽項設置情況
2013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能競賽,從原來的豐田卡羅拉車型調整為通用科魯茲車型,因此維修規范在繼續遵循國家標準GB/T18344—2001《汽車維護、檢測、診斷技術規范》外,調整為《科魯茲維修規程》。賽項設置合理,占60%;需要增加項目,包括個人全能項目,汽車性能檢測,汽車配件與資料管理優化,車身附件拆裝等,占28.6%;需要調整項目,如:去除不切合實際的賽項,盡量與世界技能大賽賽項設置接軌等,占8.5%。說明汽車技能競賽賽項與實際生產有差距,職業技能競賽不是為賽而賽,也不是簡單的增減內容,而是需要綜合考慮教學與實際的匹配度,此項問卷為汽車專業教學內容的設計提供了切入點。
(三)選手綜合情況
1.成績統計。競賽評分包括理論測試和實際操作兩部分,分別占總成績的20%和80%。以2013年國賽的理論成績為例,機電均分為77.18,及格率為79.86%;鈑金均分為80.99,及格率為80.88%;涂裝均分為82.8,及格率為88.73%。表明,選手的技術性基礎知識欠缺,文化基礎不實,人文素養不夠。
實操成績:機電團體均分為84.87,及格率為94.59%;機電維修均分為69.058,及格率為57.53%;機電空調均分為57.76,及格率為45.83%;鈑金均分為75.05,及格率為85.29%;涂裝均分為71.2,及格率為77.46%。表明,選手的實際操作技能不到位,設備工量具的使用不熟練,分析判斷能力薄弱。
2.職業素質。對于選手職業素質方面的評價,普遍認為:應用所學知識進行工作過程的能力比較好,占57%;一般占28.6%;而非常好只占5.7%;不太好卻占8.7%。解決問題過程與企業工作流程及組織形式的適應性比較好,占62.9%;一般占25.7%;而非常好只占8.6%;不太好也占2.8%。應對突發故障的態度和措施比較好,占31.4%;一般占51.4%;而非常好只占2.8%;不太好卻占14.4%。獲獎選手滿足企業的用人要求,比較滿足占34%;基本滿足占40%;而完全滿足只占17%;不太滿足也占9%。說明,選手的職業素質基本趨于中等水平,而且有一定比例的選手不能適應未來職業崗位要求。參加國賽的選手都是經過層層選拔,好中取優,而在競賽中的表現也有缺憾,那么職業教育中普通學生更不能達到教學目標。因此,必須以職業技能競賽為抓手,改革汽車專業教學。
(四)專業教學情況
調研可知,汽車技能競賽對于汽車專業教學的引領作用非常大,占45.7%;比較大占40%;一般性占14.3%;沒有認為不起作用的回答。由職業技能競賽分析汽車專業教學,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開設。結合汽車技能競賽賽項,常規教學開設課程的必要性: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占91%;汽車底盤構造與維修占77%,汽車電氣構造與維修占85.7%;汽車維護占77%;汽車故障診斷技術占91.4%;汽車鈑金技術占74%;汽車涂裝技術,占74%。汽車專業的課程設置傾向于機電技術,尤其是汽車故障診斷、發動機和電器,說明職業技能競賽及汽車專業教學都要反映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也凸顯汽車售后服務行業的職業特點。
2.學生要求。分析調研信息發現,企業要求中職汽修專業學生具備專業理論知識占62.8%;實踐技能占74.3%;專業領域的新知識占42.9%;愛崗敬業態度占78.1%;合作交流能力占62.8%;危機處理能力占25.7%;崗位職業適應能力占71.4%。汽修行業企業最看重的是職業態度、品質和協作,其次才是實踐技能和理論知識,并要求有創新精神和繼續學習能力。因此,不管是技能競賽還是專業教學,在設計、組織和實施中都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
3.教學建議。對于汽車專業教學的看法和建議,專家關注課堂討論學習、實踐環節控制以及現場組織操作三個方面。具體體現在以實際案例引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指導,開展小班化教學;以小組為單位,注重技術規范,操作規范,避免與企業實踐脫節;注重過程細節、思路的培養,加強教學過程性評價;注重質量控制和計劃總結,提高獨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盡量使用真實汽車,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和實效性;以光、電和機械變化展示內容,盡量使所有信息變化盡收眼底;教師要多接觸維修企業,多參與維修實踐。表明,汽車專業教學要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采用教、學、做合一的行動導向教學方法,應用信息化技術和課程資源,融合技能競賽,培養學生關鍵能力,同時提高教師的雙師素質。
二、融合基礎
職業技能競賽注重實際操作的職業性,即按照汽車維修企業職業崗位的實際需求設置項目,通過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實施操作技能與職業態度的考核,檢驗學生的專業知識、實踐技能和職業素質。要使職業技能競賽融合汽車專業教學,首先要解決“一組理論、一種關系、一項目標和一個平臺”。
(一)支撐理論
教學生態理論。運用生態學原理,思考教學中教師、學生與環境之間關系的原則和方法,探索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規律,促進教學生態可持續發展。[1]基于教學生態理論,研究職業技能競賽融合汽車專業教學,必然分析教學生態中學生、教師、課程及教學評價這幾個要素。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教師創設與學習任務相關的情境,學生通過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在共享生態要素的基礎上,主動探索并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這個理論為課程資源的開發及專業教學評價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技能與關鍵能力的關系
關鍵能力是從業者學會學習、學會工作、學會共處和學會做人,適應職業變化的基本發展能力,包括勝任某種職業崗位的品質態度,學習新知識的自學能力,獨立計劃、決策和完成工作的能力,與人合作的協調能力,承受一定心理壓力的自我評價及控制能力等。[2]
從上述調研分析得知,畢業生的對口就業率低,畢業生不能勝任崗位要求,問題的實質是通過加大技能訓練和技能競賽,重視了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但忽視了學生的關鍵能力的培養。為此,必須協調好技能與關鍵能力的生態關系。
(三)汽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制定汽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主要依據是專業調研,以此為據,兼顧職業技能競賽既檢驗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用性和創新性,又檢驗生態系統中服務社會的切合度,分析職業崗位面向、職業資格、綜合素質及職業能力,從而確定培養目標。
以本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為例,人才培養目標為:主要面向汽車售后服務企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和職業道德,掌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對應職業崗位必備的知識與技能,能夠從事汽車機電維修、車身修復及品牌企業專門化工作,具備職業生涯發展基礎和終身學習能力,能勝任生產、服務、管理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等技術技能型人才。在培養目標中不僅有技能目標,而且有適應職業崗位的“行業通用能力”、面向機電維修和車身修復專業方向的“職業特定能力”與“跨行業職業能力”兩大崗位關鍵能力目標,同時全程貫穿了人文關懷的素質要求。
(四)校企合作平臺
汽車專業教學生態是教師、學生、教學環境、社會環境和心理環境等因素及其關系相互作用、和諧共生形成的教學氛圍,其中社會環境的最重要生態是企業,要實現汽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可或缺的是校企合作。要借助職業技能競賽中校企合作的熱情,讓學校與企業在人員、設備和技術上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讓學生所學知識、技能和態度與企業職業崗位要求有機結合,科學素養與企業文化有機結合;打造校企雙方共贏的平臺,促進教學生態可持續發展。
三、融合策略
(一)課程體系策略
基于競賽項目與人才培養目標對技能和關鍵能力的共同要求,中職汽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體系應與競賽項目相結合,同時考慮專業教學的普適性與技能競賽的超越性相結合,兼顧企業專家對課程體系的看法,以國家汽車修理職業資格為依據,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構建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模塊化項目課程體系: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技能課程和綜合課程,專業技能課程中又分專業平臺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
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能競賽的項目設計,采用了汽車修理三級(高級工)職業資格標準[3],國家職業資格鑒定條件規定,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規格是職業資格四級(中級工),因此,為了滿足全體學生中職階段學習需要,發揮學生潛能,激勵學生可持續發展,課程體系中以職業資格四級為基礎,設置專業平臺課程,將技能競賽賽項融入相關課程,重新設計汽車發動機、電器和底盤構造與維修的課程內容,作為基礎技能模塊。對應技能競賽項目,專門開設了專項技能模塊,如機電類賽項汽車維修基本技能、汽車維護及空調維修項目,這個模塊的培養目標以“行業通用能力”為主要取向。
課程體系中以職業資格三級為拓展,設置專業方向課程,以汽車故障診斷、電控系統檢修及使用性能檢測項目為開放性技能模塊,旨在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之一“職業特定能力”。
綜合課程中涉及的人文和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職業態度和價值觀。涉及的專業類選修課程,屬于專業方向以外但在同一專業群之內的一些課程,如汽車維修專業群中汽車保險與理賠、汽車維修企業管理等,目的是培養學生關鍵能力之二“跨行業職業能力”。
(二)課程資源策略
項目課程的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需要校企合作開發系列化的課程資源來支撐。課程資源是課程信息傳遞的載體,結合技能競賽和教學實踐,開發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和積極性的符合自主探究學習的課程資源;開發能夠反映行業企業新技術和新工藝的適應職業崗位需要的課程資源。
將中職汽車維修基本技能賽項中的發動機拆裝項目融入到《汽車構造與拆裝(發動機部分)》課程,這個項目要求按照維修手冊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對曲柄連桿機構的拆卸、檢查和組裝;按要求填寫檢測記錄并根據測量結果進行分析計算和確定維修方案;要求合理選擇和規范使用工量具和儀器;測量方法和結果準確;作業項目齊全;作業流程合理;安全與文明作業。根據技能競賽技術要求,汽車修理工國家職業資格標準,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工作項目為載體,以完成工作任務為主要學習方式,組織課程內容,開發項目化、立體化資源。
課題組主持的課程資源《汽車構造與拆裝(發動機部分)》和《汽車構造與拆裝(底盤部分)》經全國職業教育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為“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課程資源《汽車維護》為教育部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教材;《汽車空調檢修》為正式出版教材;《車身電子測量與仿真實訓系統》為全國信息化比賽二等獎仿真軟件;《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汽車涂裝技術》《汽車鈑金技術》三門課程資源庫為無錫市精品課程資源庫。
(三)教學評價策略
融合技能競賽評價原則及行業企業職業標準,汽車專業教學評價以能力評價為重要指標,評價能力目標包含基本職業能力和關鍵能力,相應的觀察點包括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情感態度。學生對照技術要求,自評和互評工作成果;針對完成工作任務的安全、質量、時間和6S要求是否達到最佳程度,個人在工作過程中的貢獻度如何,學生提出個人改進建議。這樣的評價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教學生態回歸“我要學”的教學中心,教學效果顯著。
自課題立項以來,指導學生參加全國、省市中職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能競賽,學生獲得國家級金牌4塊;其中汽車維修基本技能賽項的全國冠軍金杰同學,被評為“奠基未來·感動無錫”2014無錫教育年度人物。在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專業技能“汽車二級維護”項目抽測中,學校被測學生除個別學生成績良好外,均為優秀。通過綜合考核及面試,入選寶馬、通用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工的簽約率分別為85%、91%。
(四)教學團隊策略
要培養學生的技能和關鍵能力,必然由“雙師型”教師來擔任,技能競賽的指導和項目課程的教學都提升了教師的雙師素質。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教師不僅是指導者和組織者,還要是參與課程開發及技術創新的設計者,這樣單憑教師個人是難以勝任的,必須要向教學團隊發展。
課題組以教師專業成長為切入點,以專業發展和課程建設為路徑,以職業技能競賽為抓手,以教學質量提高為目標,創建了無錫市首批職業院校名師工作室,無錫市技能大師工作室;其中校級教學新秀1人;市級教學新秀、能手、名師各 1人。江蘇省“五課教研、兩課評比”示范課1人,研究課2人。參加江蘇省職業學校汽車技能競賽,教師組金牌3人,銀牌1人?!捌嚲S修專業群”被評為無錫市重點專業群。
參考文獻:
[1]周美琴.德國“學習領域”課程淺析[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2012(1).
[2]王秀彥,喬麗敏.職業教育中技能和關鍵能力培養的實證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30).
[3]薛敘明,賀新.職業院校技能競賽與人才培養融合途徑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1(23).
(責任編輯:馮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