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進梅


摘要:職業自我效能感對中職生適應職業崗位和開展終身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中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覺運用職業自我效能感理論,在全面而深入的學情調研基礎上,通過重視前置性學習、運用小組合作探究、有計劃融入專業教育和進行正確歸因訓練等策略,幫助中職生樹立和提升完成學業、勝任未來崗位和取得職業發展的信心。
關鍵詞:職業自我效能感;培育;中職生;德育教師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9C-0065-03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社會認知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由阿爾伯特·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職業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職業領域的具體體現,是中職生適應職業崗位和終身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作為中職生學習和生活的導師,中職技師應注重培養中職生的職業自我效能感,幫助中職生樹立完成學業、勝任未來職業和取得職業發展的信心。
一、夯實中職生職業自我效能感培育的基礎
職業自我效能感理論是注重個心理體驗和感知的心理學理論。只有全面、詳細的學情分析,才能真正為走入學生內心創造條件。因此,準確地分析并明確中職生的特點是中職教師的必備技能。
(一)了解專業特點,把握專業發展趨勢
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是學生入職的敲門磚。中職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和熟悉學生專業知識、要求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才能有計劃地融入教育教學中,幫助中職生形成職業自我效能感。
(二)分析班級構成,熟悉所任班級情況
班級是學校的基本單位,中職教師在分析班級時要立足于學生專業、男女比例、學生來源和家庭情況等。此外,對于農村留守學生的比例要調查研究,針對此類特殊性群體,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三)調查學習情況,摸清學生學習基礎
原有的學習情況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中職生的學生學習習慣和能力,是有效完成目前學習的基礎。調查問卷是調查中職生學習情況的主要方法。通過調查問卷,可以對中職生的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等方面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其中,中職教師要對以下兩個方面做重點調研:
1.學習動機分析。學習動機是中職生激發和維持學習行為的動力。中職生職業自我效能感與內在動機存在正相關,與外在動機無關。因此,對于學習動機的調查主要集中于中職生本課程學習的內在動機調查。
2.學習成績分析。學生成績的了解主要有兩部分,一是中考成績質量分析;二是上學期成績質量分析。對上一學期成績的了解,中職教師不僅可以了解中職生的整體情況,而且可以通過與中考成績的對比了解中職生在中等職校學習各門課程的存在問題。
二、構建中職生職業自我效能感的培育策略
在培育中職生職業自我效能感時,中職教師必須將中職生學情基于職業自我效能感理論融入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一)在教學設計時重視前置性學習
前置性學習是在教學前,中職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所進行的嘗試性學習。前置性學習可以幫助中職生學會合理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從而有助于中職生適應和解決在未來職業崗位中所遇到的問題,提高職業自我效能感。中職生是否能有效、積極的完成前置性學習,中職教師對前置學習的組織是關鍵。
1.注意尺度。所謂尺度,是教學過程中的中職生要掌握知識與技能的整體要求。在前置性學習中,中職教師要緊緊抓住知識與技能的基礎性這一尺度,像中職德育課程可以省學業水平測試要求為準。
2.構建坡度。坡度是指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保證學生都能在樹上摘到自己的“桃子”。
3.保持熱度。熱度是指學生完成前置學習任務的熱情度。要使學生樂于完成前置性學習任務,其內容和形式要從中職生的興趣出發,符合學生的特點。
(二)在教學方法中采用小組合作探究
在職場上,員工的團隊合作能力是企業考察員工能力的重要指標。小組合作探究可以通過小組成員間的幫助和合作讓中職生較快適應企業員工間的合作與競爭關系。職業自我效能感理論下的小組合作探究,具有以下特點:
1.具有穩定的小組建制。一般每個小組人員大致6-8人,有完整的織結構,以適應小組合作探究的順利進行。其中,小組的名稱和口號要與所學專業和課程聯系在一起,嚴禁出現娛樂化現象。如建筑專業的學生可分為外聯組、技術組、施工組和驗收組等。
2.重視組長能力的培養。小組合作探究能否成功推行,組長起著關鍵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中職教師可在民主推薦后對組長進行一定的培訓,提高組長的活動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
3.創設小組合作和展示的平臺。創設小組合作和展示的平臺是深化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關鍵,特別是小組成果的展示可以極大地提高中職生職業自我效能感。例如,德育課程中,要求小組完成情境表演、案例分析和信息查閱等任務,小組成果展示,能使小組成員感受到團隊合作的力量,不僅可以提高小組成員團隊合作的意識,增強小組成員的職業自我效能感。
(三)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專業教育
這里的融入專業教育是指中職教師有計劃地融入區別于本課程教學內容,但與學生專業相關的知識、要求和內容,促使中職生對未來的職業崗位有清楚的認識。
1.形式上要有計劃地融入。任課教師都應根據課程需要和學生特點融入與學生專業相關的案例和要求,在教學中出現的時間和深淺度都要有計劃。例如,在德育課程《哲學與人生》第二單元教學過程中,主要使用4個本校畢業生的案例。但在第二單元3個章節的教學過程中,每一課運用案例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如表1)。
2.內容上要多角度地挖掘。不同課程教學中融入專業教育的內容和角度是不一樣的,這就需要中職教師根據學科特點挖掘專業特色的素材,建立學科化專業資源庫。例如,同是往屆畢業生的資源,中職德育教師可以側重于畢業生的平時思想、行為和發展等方面的內容挖掘,而專業課教師可以側重挖掘畢業生在同一個階段課程學習的方法、態度和技能表現。此外,建立學科化專業資源庫,最為重要的是注意挖掘榜樣事跡,真實的工作與學習事例,幫助中職生形成替代性經驗,增強職業自我效能感。
(四)在教學評價中進行正確歸因訓練
著名的歸因研究者韋納(B.Weiner,1972)認為歸因不是一個獨立的過程。例如,如果一個學生將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己太笨,那么,他就會自暴自棄,因為聰明和笨是自己無力控制的;相反,如果他將失敗歸結為自己不夠努力,他就會為了獲得下一次的好成績而付出努力,刻苦學習。[1]從這個角度而言,歸因方法是影響中職生職業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
在過程性評價中學會正確歸因。一般來講,歸因是學生對于學習結果的總結和分析。中職教師幫助學生進行歸因訓練,應落實教學過程才具有訓練的意義。為此,中職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展示、學生互動,要注意觀察、聆聽和記錄,善于發現中職生的閃光點,幫助學生強化和發揚優點,提高職業自我效能感;發現中職生的問題或出現問題苗頭時,及時指出會導致的后果,防止中職生因錯誤的歸因而影響職業自我效能感。
同時,需注意在結果性評價中糾正歸因問題。一直以來,結果性評價都是由教師進行的,學生只會被動地接受評價結果。事實上,課堂是因學生而存在的課堂,對于學習的結果,中職生應學會去正確地面對和分析。中職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結果性評價后,中職教師及時找出中職生是否能正確歸因,發現問題,進行糾正,讓中職生明白自己歸因時存在的問題,注意糾正。
參考文獻:
[1]郭德俊.動機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曹鴻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