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意義上,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在充分認識教育工作意義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專業精神、增強專業修養、強化專業技能、拓展專業知識的過程,是教師充分實現自身人生價值、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過程。[1]如何進一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作為區域教科研部門,我們更多地關注和聚焦制度設計,努力探索并提煉出實踐的樣本。
一、制度設計:系統思考,著眼整體架構
1.“培養”貫穿始終
我們在新教師入職的當年暑期即舉辦新教師入職儀式,在他們工作的頭三年,設計青年教師“過三關”項目,幫助他們早日成為合格的教師。
對于中青年骨干教師,我們設計了“骨干教師梯級晉升制度”,努力讓他們起步于“教學新秀”,成長為“教學能手”,成熟為“學科帶頭人”,騰飛為“市名教師”“省特級教師”,以此引領、促進教師隊伍中的這股中堅力量,強化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優選職業生涯路徑。
我們還通過職稱評審制度,對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進行綜合能力測評、工作實績展示,實現崗位的晉升,兌現相應的待遇,激發他們專業發展的內驅力。
2012年我們還啟動了首批教育名家培養工程,遴選了30位中小學校長和名特優教師,試圖通過導師指導、自主研修、申領項目、高校進修等形式,促進培養對象懷揣夢想,踏實前行,扎根專業,勤于實踐,學有所長,研有專攻。
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高端項目,2013年我們開展了中小學“名師工作室”的評選,對52個“名師工作室”進行了掛牌,建立了成長導師制、學習交流制、成員互助制、研究合作制、績效考核制等制度,努力將其打造成共同研究的平臺、促進成長的階梯、骨干教師的孵化器。
2.“培訓”突出重點
我市教師培訓主要采用“菜單式”模式:圍繞不同的主題或專題,緊貼教育教學實際,設立系列研修項目,為教師專業發展創平臺、搭舞臺。
班主任研修班,著重提升班主任的實際工作水平和工作技巧,培訓內容側重于如何建設班集體提高凝聚力、怎樣培養和使用小干部、如何消除學生的消極和抵觸情緒、怎樣讓班級管理更加科學民主有效、家長會的程序要點與家訪的注意事項等等,培訓路徑有專家輔導報告,也有優秀班主任的現身說法和生動案例情景的再現,注重學員的參與、互動、體驗,引導他們學會德性引領、知性評判、理性實踐。
學科組長研修班,則以校本教研的開展、學科組建設為主題,進行集體備課的組織與管理、期中(期末)質量分析報告的架構與撰寫、質量調研方案的研制與實施、導學案的編制與試卷的講評、質量的監測與過程的管理等專題的理論學習、小組研討、現場觀摩、實例評析等等。
教科研骨干高級研修班,以“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為共識,通過教育科研一般方法的傳授、通用技術的訓練和實證典型的分析,倡導“基于教育現場、通過教育現場、回到教育現場”的教育科研品質,打造教育科研共同體,提升教育科研的影響力、生命力,尤其是教育科研對教育教學及課程改革的推動力、促進力。
暑期舉辦的各學科新課程教學研修班,現今更為重視學法指導的培訓、典型課例(案例)分析等等,真正實現教研活動重心的下移,培訓也聚焦到了每個學校的每一節課、每一個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
二、 實踐樣本:精細操作,注重直接地氣
1.以青年教師“過三關”為例
新教師上崗一年后的秋學期,其所在學校的學科組要對新教師進行第一關(教學常規入門)的驗收,督促他們做到備課、上課、布置作業、批改作業及學業輔導“五認真”;時隔一年,學校教務處要對該教師進行第二關(課堂教學過關)的考評,評判的標準是:初步具有獨立開展教學工作的能力,教學質量有基本保證;再過一年,則進行第三關(教學業務能力達標)的考核,由市或縣區相關學科教研員聯合兩名以上骨干教師,專程前往聽取隨堂課并查看有關書面材料,以此全面評估該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指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或研究性學習的情況、獨立命制試卷的規范性及質量、所任教學生學業水平在同類學校中的位次以及教育教學研究意識和能力狀況等等。
這種培養機制,注重敦促新教師邁好職業生涯第一步,夯實專業品質第一樁,導向明確,簡便易行,分級管理,深受基層學校和廣大青年教師的歡迎。實踐中我們也不斷充實新的內容,采用新變式,使制度顯現了長久的生命力。
2.以首批教育名家培養工程為例
配合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我們試圖培養一批有深厚的教育情懷、鮮明的教學主張、扎根本土教育教學實踐的既堅守課堂又追夢教育真諦的行家里手。培養初期,制訂了三年規劃,主辦單位為每位培養對象配備了兩位知名專家作導師。2013年暑期到北師大參加10天的集訓,以專家講座為主,輔以參觀學習,穿插小組研討、大組交流;2014年起進行課堂教學深度實踐與研究,對不同學段的不同課型進行深度剖析,在階段性研修交流中,就教育教學的一個課例(案例)說起,闡述自己的教育哲學,敘說自己的教學故事,演繹或詮釋自己的學生觀和質量觀,部分培養對象還應邀赴內蒙古赤峰市進行課堂教學展示,舉辦教育科研講座;2015年上半年,每位培養對象精心梳理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或教學主張),認真撰寫了一個課堂實錄,并請同行專家作點評,下半年還將進行面向全市的公開教學展示及教育教學思想報告會,并參加主辦單位的綜合考評。這種導師引領、自主為重,理性思考、實踐為重的培養模式,既呼應了培養對象專業發展個性化的需求,也遵循了教師培訓培養的一般規律,因而廣受歡迎,成效顯著。
三、 成果盤點:成效初見,期待務實前行
從整體看,我市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具有較高的水準,無論是全省教育現代化考評結果,還是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反饋結果,以及每年的高中學業水平測試和高考相關數據,都佐證了這一點。目前,我市每3年評選一批教學新秀、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和市名教師,他們是我市深度推進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努力促進教育公平、不斷提升教育質量的生力軍、主力軍、先行軍。他們主持的省市級課題占總量的50%以上,課題研究的規范性及質量一直以來得到省內外專家的贊譽。近幾年來,我市中青年教師在省基礎教育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和各學科優秀課評比中屢獲佳績,名列全省前茅。我市先后有15人入選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高中語文課程研究所成為全省9個獲批的研究所之一,2項成果榮獲首屆國家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成果顯著,截止目前已有18個高中的22個項目入選省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名錄。上述諸多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市教師專業發展的引領、支撐;累累碩果又極大鼓舞、有力促進和真切印證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進程。
課程改革給教育界帶來的最大挑戰莫過于對教師專業化的挑戰。“教師專業化”只能基于“學習型組織”的專業對話、自主判斷、行動研究、行業倫理來驅動。[2]因此,如何讓我們的每一位教師擁有高度的專業素養,主動地引領新課程,應當成為整個教育界、整個社會的共同追求。我們也清醒地意識到,兄弟地區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如何提升教師的專業精神、增強教師的專業修養、強化教師的專業技能、拓展教師的專業知識,我們有著許多的追問和困惑,我們也理應有更為理性的智慧和感性的力量。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鑄師魂、修師德、強師能,我們任重道遠,我們信心滿懷。
參考文獻:
[1]陳玉琨.一流學校的建設.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87.
[2]鐘啟泉.教育的挑戰.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28.
(龔雷雨,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214001)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