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積極倡導教師的“同伴互助”,中小學開展基于校本的的“師徒結對”是其主要形式之一。但對部分學校而言,“師徒結對”存在著“師難尋、徒難長”的實際困難。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學校的“師徒結對”顯然是“硬湊”的,其結對研修難見成效,學校及新教師對此有苦難言。為此,我區從2010年起開始探索跨校結對研修工作,并從“教師”和“教研組”兩個層面在全市范圍內展開,取得了積極成果。
一、跨校結對研修的基本形式
1.教師跨校結對研修,為青年教師尋找“好師傅”
對于骨干教師嚴重缺乏的學校,我們根據其學科需求,從骨干教師力量充沛的學校選聘名優教師擔任該校青年教師的指導教師,以“師徒結對”的形式開展跨校結對研修,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
為使跨校結對研修落到實處,我們對師徒雙方都制訂了基本職責,提出了具體要求。指導教師的基本職責包含“應以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影響結對新教師,并能將自身的教育教學經驗無私傳授給結對新教師;對新教師的師德、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教學常規等進行科學培育指導;對新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和專業發展進行及時評價,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和方法;積極開展有效的教學研究活動,與新教師積極構建相互探討與協作、共同提高與進步的融洽關系;每學期對結對情況進行全面的小結,對新教師進行一次綜合評價”等等。對被指導的新教師的要求有:“應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制訂操作性強的一年專業發展目標;主動自覺地向指導教師請教,努力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認真參加各級各類學科教研活動,虛心學習,勇于實踐,并主動向指導教師匯報,內化為教育教學行為;認真做好教學反思工作、總結得失,不斷改進方法。每學期應有全面的學習與工作小結。”每項職責或要求都賦予一定的權重,以便于量化考核。
跨校結對活動的開展,為新教師的快速成長鋪平了道路,也為名優教師傳授經驗、更新觀念和方法開辟了新渠道。為使活動真正落到實處,區教師發展中心的各位研訓員擔負起跨校結對的牽頭人和監督員的重任。首先,研訓員要當好牽頭人,預先深入學校實際,了解“徒”的專業素養基礎和發展需求,勾畫其基本的專業發展指導框架。同時還需要通盤考慮,尋找適合的“師”,并與指導教師共同研究,為徒弟量身定做指導方案;其次,在跨校師徒結對活動開展之后,研訓員還要做好協調和督促工作,為跨校結對研修策劃專項活動,組織一定規模的觀摩、研討活動。同時加強跨校結對研修工作的過程性管理,確保跨校結對工作能夠按計劃和要求落到實處。
為確保跨校結對工作的深入推進,區教師發展中心分學科不定期舉辦跨校結對經驗交流活動,請徒弟教師上匯報課并談自己的教學思路,請師傅教師點評。也有的是由師傅教師圍繞某一主題上展示課,談自己的教學理念和設計策略,然后共同研討。交流活動,促進了師徒雙方的共同發展,實現了“教學相長”的目的。
2.教研組跨校結對研修,為教研組尋找“好伙伴”
實踐表明,有些學校因受地域、人事變動等方面的影響,部分教研組師資力量整體薄弱,嚴重制約了該學科的教學,拖了學校發展的后腿。對于這樣的教研組,我們采取跨校教研組結對研修的形式,即在全區范圍內選擇優秀教研組與薄弱學校的教研組結對,進行幫扶指導,促進該校教研組整體水平的提升。
跨校教研組結對研修工作主要在三個方面展開。一是教研組整體建設。幫助教研組厘定發展規劃、梳理工作目標、規范活動程序是教研組結對研修的首要任務,而且,這項工作必須在師徒兩個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參與下完成。二是教研組長的專業提升。教研組長是一組之魂,其敬業態度、專業發展水平、協調能力等等事關教研組的建設水平。師徒教研組長之間相互溝通是結對研修的重要內容,“師傅”教研組長的任務之一就是要促使教研組長盡快成長為教學骨干。三是成員的專業發展。要像跨校師徒結對研修那樣,進行成員之間的幫扶活動,“師傅”老師要指導“徒弟”老師制訂專業發展規劃,進行過程督促和階段考評,以促進新教師的健康、快速成長。
為切實落實跨校結對研修工作,區教師發展中心加強了過程管理和專項考核,除不定期舉辦專題研討、觀摩交流外,每學期進行專項小結,每學年進行總結考評。教育局要求學校將這一考核結果作為剛入職的新教師轉正定級的必備條件和其他新教師后續發展(如在評優評先、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方面優先考慮)的重要參考依據,對工作出色的指導教師進行表彰獎勵。
跨校的教研組結對研修,促進薄弱學校教研組的整體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受到學校和老師的普遍稱贊,現已成為我區常規研訓方式之一。
二、跨校結對研修工作的主要特色
我們的跨校結對研修工作有一定的特色。
第一,擯棄了囿于一校的傳統“師徒結對”模式,盤活了區域教育資源,激活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機制。
第二,為廣大新教師的健康快速成長提供了保障。跨校結對研修途徑更具體,要求更明確,考核更完備,新教師和青年教師的歷練也更加扎實,專業發展成效更加明顯。
第三,激發了名優、骨干教師的活力。全市范圍內選聘指導教師,對“師傅老師”的規范性要求較高,促使名優教師更加認真負責,切實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第四,從教師個體跨校結對發展到教研組集體跨校結對,對改變一個學科、一所學校的教師隊伍素質及教學質量,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跨校結對研修的意義與發展
跨校結對研修工作開展兩年來取得了積極成效,凸顯了其對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積極意義。
一是跨校結對研修學校的薄弱教研組的建設水平得以明顯提升,所在學科的教學質量也明顯提高,“短腿”消解作用明顯。在近兩年的常州市、金壇區兩級優秀教研組評比中,農村學校占比明顯高于以往。
二是作為“徒弟”的新教師成長喜人。近三年入職的新教師中,經結對研修的規范培育,專業發展意識較強、水平較高者明顯增多。參加各類課題研究特別是金壇區“小課題”研究的熱情較高,公開發表或獲獎的教學論文人均2.6篇,有22人在縣區級教師基本功競賽或評優課中獲等級獎,目前已有35人被評為金壇區級教壇新秀。
三是作為“師傅”的骨干教師獲得了更高層次的發展。近三年來,“師傅”隊伍中有62人次在常州市、金壇區級教師培訓活動中作專題講座或經驗介紹,3人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2人被評為常州市特級教師后備人才,多人獲得常州市、金壇區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等學術榮譽稱號。
2013年起,跨校結對研修方式正式納入我市新聘教師培養機制——“新教師入崗培育過程”,并在具體操作環節上更加細化。如要求指導老師“每學期幫助新教師做好教材分析,輔導教學設計或教案不少于10篇;指導出卷不少于2份;每學期為新教師提供教育理論和教學信息資料不少于10篇;每學期對新教師課堂教學階段過關抽查不少于3次;每學年寫一篇關于做好青年教師業務培養的專題總結或論文”等等。要求新教師“一學期聽指導教師隨堂課不少于16節,并作好聽課記錄,寫好聽課心得;每學期上交1篇質量分析,至少寫2篇有質量的教學反思,撰寫1篇教學經驗總結或論文”等等。
當然,作為一項跨校合作性工作,在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如:新教師工作量比較大,時間安排比較緊張;教研組結對研修上還存在簡單“復制”的心理和做法,優秀教研組的工作機制和研修方式一時還難以被“消化吸收”等等。
為此,我們在總結跨校結對研修工作的基礎上,正在系統梳理,摸底排查,深入推進此項工作。一是出臺跨校研修工作的基本規范,使一些工作有章可循。二是舉辦跨校結對研修現場觀摩交流活動,推介典型經驗。三是加強專項調研,深入了解薄弱學校的發展困惑及教師發展需求,為學校及教師“定制”研修及專業成長方案,牽頭組建跨校結對研修共同體,以更好地促進薄弱學校及薄弱學科的建設,從根本上保障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的有效實施。
(曹少華,常州市金壇區教師發展中心,2132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