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夏斐 黃金玲



摘要:基于對廣東14個已建的國家級、省級濕地公園現存問題的解讀,通過對濕地公園功能區劃分、典型濕地景觀類型構建、人文元素融入、水系水體循環、野生動物棲息地營建、生態廊道保護與管控等問題的研究和探討,以期規范指導濕地公園設計和建設。
關鍵詞:濕地公園;問題;對策;廣東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5)02-0000-00
收稿日期:2014-11-17
修回日期:2014-12-23
Abstract:Having understood the extant questions of 14 state-level, provincial level wetland parks in Guangdong,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about functions division,the typical wetland landscape type construction,humanistic elements integration,drainage water circulation,wildlife habitat construction,ecological corridor protection and control,in order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wetland park design and specification.
Key words:Wetland Park; Existing Problem; Countermeasure; Guangdong
1. 問題的提出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 ,我國開始重視濕地保護,濕地公園建設方興未艾。由于濕地公園規劃建設等理論尚不成熟,導致在濕地公園規劃建設中出現了如下問題:1)濕地公園濕地景觀類型不典型,景觀同質化較明顯;2)過于追求美學觀賞價值,不重視甚至忽略生態服務功能;3)濕地公園人文內涵體現不足;4)濕地公園水系內外循環順暢性較差;5)野生動物多樣性和棲息地保護不力;6)濕地公園游客環境容量與公眾濕地游覽訴求之間的矛盾較突出。本文以現存問題為導向探討濕地公園的設計對策。
2. 濕地公園規劃建設現存的主要問題
2.1濕地公園景觀類型不典型,景觀同質化較明顯
典型濕地景觀是指區別于其他濕地的風貌特征,依托濕地原生生態系統固有的異質性和多樣性而形成的具有地域性與代表性的景觀[1]。濕地公園內已有的地域代表性濕地景觀或當地的地域性典型濕地景觀(需恢復)一般構成主體景觀[2],在濕地公園中占主體(表1)。
目前,國內濕地公園基本按照《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導則》[3]《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4]進行功能區劃分,且由于部分規劃建設者對濕地公園功能的認識較差,往往以休閑游憩相容性濕地景觀主導濕地公園景觀,導致了各濕地公園功能區布局雷同及景觀同質化。
濕地公園景區建設基本上以濕地生態旅游作為其發展模式。由于規劃建設者對濕地公園擬應營造出的典型濕地景觀的認識不足,在規劃設計和建設過程中,大多結合生態旅游開發模式形成簡單的“湖泊游、水鄉游、濕地觀鳥、休閑垂釣”等主題,各濕地公園主題特色定位不鮮明,導致濕地景觀類型不具備典型性,景觀同質化較明顯。如廣東肇慶星湖國家濕地公園以湖泊、灘涂蘆葦、濕地水禽、濕地植物為主體景觀開展生態旅游;廣東萬綠湖國家公園以濕地觀光、濕地體驗休閑、濕地文化游特色景觀游為主體,大力開展濕地生態旅游;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一期示范區依托果林濕地,整合資源,形成嶺南水鄉生態旅游區。如果濕地景觀類型不具備典型性,濕地公園的存在意義將受到質疑。
2.2過于追求美學觀賞價值,不重視甚至忽略生態服務功能
濕地公園的主要功能為生態服務、休閑游憩、科普教育,部分城市濕地公園具有應急避險功能。
經對廣東的案例研究分析,濕地公園功能體現有兩種傾向:1)部分濕地公園休閑游憩、科普教育以及應急避險區域過于追求景觀美學價值,不重視其生態服務功能;2)在濕地公園全園中均追求景觀美學價值,忽略其生態服務功能(表2)。
2.3濕地公園人文內涵體現不足
在濕地公園設計和建設中,人文內涵的意義是進一步強化濕地公園的主題和特色,更為完整地體現濕地公園地域性特點。歸納總結廣東14個已建的國家級、省級濕地公園規劃的人文內涵,得出廣東典型濕地人文內涵元素主要有:1)嶺南水鄉文化(含嶺南建筑);2)桑基魚塘文化;3)漁農文化(含疍家文化);4)龍舟文化5)客家文化;6)宗教文化等,詳見表3。然而通過調研分析廣東濕地公園現狀,濕地公園人文內涵主要存在三個方面問題:1)人文內涵的設計主題存在缺陷;2)濕地公園主題與人文元素不匹配,主要體現為濕地公園設計元素的選擇與運用趨同,包括植物選擇與配置、建筑小品模式與裝飾材料的趨同性;3)濕地公園人文內涵展示空間過于分散,不能很好地與科普宣教區等功能區相結合。
2.4濕地公園水系內外循環順暢性較差
“水”是濕地公園中最為活躍的物質形態,也是最為重要的生態流。水體的內外循環,對濕地生態系統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起著關鍵性甚至控制性作用。保障水系的內外循環的順暢性是濕地公園設計和建設重要的一環,其模式見圖1。
在濕地公園的水系規劃建設中,多重視內循環而欠缺考慮外循環。只有水系內外循環順暢流動,濕地生態系統才是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才能保證濕地公園的自然生態過程,從而實現濕地生態功能和生態過程。
2.5野生動物多樣性和棲息地保護不力
濕地是魚類、鳥類(含水鳥、林棲鳥)、兩棲類、爬行類、獸類(小型獸類)和昆蟲等動物的重要棲息地,是濕地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生物成分(圖2)。野生動物多樣性和棲息地保護不力具體表現在:1)濕地野生動物類群不完整,忽視動物棲息地的面積占比及其空間分布不合理;2)不重視野生動物適宜棲息環境的構建(包含安全緩沖空間的營建等);3)忽視對野生動物生活習性的考慮,如駁岸濕地水體深淺程度設計不合理、水體駁岸過于人工化及坡度過大、動物食源植物覆蓋度不足等問題;4)野生動物棲息地周邊噪聲和光污染等較為嚴重。上述問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野生動物的棲息和繁衍。
2.6游客環境容量與公眾濕地游覽訴求之間的矛盾較突出
一方面由于濕地公園中濕地景觀(多為水體)占公園主體,可游覽區域較少;另一方面濕地的生態脆弱性導致其主要功能以生態保護為主體,在濕地公園規劃建設中多數區域劃定為限制游覽區和禁止游覽區,可游覽區域進一步減少。由于濕地特殊的生態條件因素,其有限的環境容量并不能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濕地旅游需求(圖3)。
3. 應對措施探討
3.1建設典型濕地景觀類型,構建完整濕地生態系統和地域性生物多樣性
面對濕地公園設計建設存在的問題,首先要營造盡可能多的濕地景觀類型,為構建完整濕地生態系統奠定基礎,最終實現地域性濕地生物多樣性(圖4),具體對策如下:
1)保護以濕地水體、灘涂、沼澤為主的濕地景觀類型,并保證濕地景觀類型的完整性;
2)形成以濕生植物為主、中生植物為輔的多樣性群落類型,營造適宜生物多樣性發展的生態空間,為野生動物提供豐富的食源植物及棲息地環境;
3)保持濕地(尤其是城市濕地)與周邊自然環境的連續性;保證濕地生物生態廊道的暢通以及各生態流的暢通性;營建及保護野生動物的避難場所;確保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3.2構建與濕地公園功能相適應的功能分區
由于濕地公園主體功能存在差異,自然濕地公園與城市濕地公園功能區劃分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根據《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導則》[3],自然濕地公園的保育區與恢復重建區的面積占比應該盡量大,以為野生動物提供足夠的適宜棲息地環境。城市濕地公園,可參考《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4],規劃建設要點有:1)合理利用區(游憩游覽區)面積占比可適當提高,以為城市居民提供足夠的休閑游覽空間;2)在不影響濕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將部分區域提高環境容量,如提高陸域濕地面積、營造花園或森林濕地、營建微縮濕地展示園等,以期最大限度地提升濕地功能和景觀(美化)功能,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決游客需求與環境容量的矛盾(表4)。
3.3表現地域性典型濕地景觀,在休閑游憩區融入人文景觀內涵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濕地沉淀了土著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和宗教信仰。對濕地公園的設計建設中融入人文景觀、演繹人文內涵、強化公園主題,是濕地公園設計建設者的使命和責任。具體可通過以下5點進行體現:1)通過歷史文化的挖掘、風俗民情的演繹,從濕地的歷史變遷、遺存的詩詞歌賦和文化遺跡等方面對濕地公園人文主題進行提煉總結;2)運用圖騰、雕刻等景觀元素強化濕地人文主題,如廣東的濕地公園,可運用嶺南水鄉聚落文化、龍舟文化、桑基魚塘文化等元素來加強人文景觀內涵;3)通過對各景觀元素進行合理的空間布局,形成一個整體的人文景觀體系;4)重視地域性鄉土濕地植物群落的營建;5)運用當地材料以及保留本土建筑風貌,尊重地方特有的民俗、民情等非物質文化,如在濕地公園內規劃相應節慶日,配設慶祝表演場所等。濕地公園地域性典型濕地景觀人文景觀內涵體現詳見表5。
3.4強化水系循環,保持穩定的水量與潔凈的水質
水是形成濕地的基礎要素,充足的水資源和穩定的水量是維持濕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平衡的基礎,良好的水質是濕地發揮功能的必要條件。對于濕地公園內的水系循環的構建主要有以下6個措施:
1)保障區內水系與周邊主水體形成完整的內外水系循環體系,并合理科學地設計入水口和出水口位置、規模及循環周期;
2)形成一定規模的集水面,控制水體最低水位線,保證濕地生態需水量;
3)水體平面形態應盡量依地形與功能而定,做到靈活有致,避免出現死水面;
4)水系岸線應趨于自然狀態并盡量保持軟質河岸,適當放緩水岸坡度;
5)建設用地須沿主水系岸線退讓足夠距離,為野生動物構建適宜棲息地與緩沖空間,并達到保持水土的目的;
6)環主水體設置截污管線,防止生活污水等進入自然水系,使自然水系的水體達到國家地面水質量Ⅰ-Ⅲ類水質標準排放。
3.5濕地野生動物棲息地營建
濕地主要野生動物類群有:魚類、鳥類(含水鳥、林棲鳥)、兩棲類、爬行類、獸類(小型獸類)、昆蟲以及底棲動物。濕地動物是濕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濕地野生動物恢復的要點是棲息地的保護與營建。
濕地公園內多樣性的景觀和異質的生境,是野生動物(尤其是水鳥)棲息和繁衍的關鍵要素[5],水鳥棲息地的營建可通過營造離島、灘涂沼澤、調節水位水量、恢復濕地水生植被等措施,以增加鳥禽種群和數量。由于鳥類活動性較強,且廣東作為我國重要的候鳥中轉站和停歇地,其濕地公園建設與設計要先確定吸引及恢復的目標物種,同時應考慮適宜候鳥覓食地棲息地的營造。在規劃區構建以灘涂、沼澤、出入水口、濕地森林等為主體的覓食地;建設“鳥類棲息地保護區”,禁止不合理的人為活動和干擾(圖5)。
3.6降低周邊聲環境和光環境對濕地公園的影響
針對周邊聲環境和光環境對濕地公園的影響,具體應對策略有:
1)加強濕地公園周邊的植被種植工作,臨近建設用地的區域設置以垂直郁閉為結構的生態防護隔離林帶;以小山丘形式阻隔公園邊界,盡量減少因車輛運行帶來的聲污染以及周邊照明設施帶來的光污染(圖6)。
2)在各功能區間,尤其是動物棲息地外圍要以水道隔離,且水體周邊設置隔離林,以阻隔各功能區間的聲污染與光污染。
3)濕地生態保育區(含動物棲息地)內絕對禁止設置照明措施,為野生動物營造靜夜環境。
4)區內應盡量少建設道路尤其是機動車道,減少人為干擾。
3.7保護與管控生態廊道
濕地公園內生態廊道可保持濕地基底的暢通性,充分發揮其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和維持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功能。濕地公園內一般具有三種生態廊道:水系廊道、動物遷徙綠廊以及道路廊道,具體構建要點見表6。
4. 結語
濕地公園的建設是濕地保護和保育理論與實踐的結果,雖然目前部分城市濕地公園設計較具隨意性,但是相信隨著規劃建設者對濕地公園現存問題的認識加深,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必將更合理與規范。
參考文獻
[1] 張蕾,鄭捷,李毅,等.城市濕地公園典型景觀營造[J].風景園林.2012(增01):30-34 .
[2] 黃金玲.對《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幾個基本問題的解讀.規劃師[J].2007(3):87-89.
[3] 中國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國家濕地公園導則[Z]. 林濕綜字[2010]7號.
[4]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Z].城建[2005]97號.
[5] 成玉寧,袁旸洋,成實.人工引導下的濕地公園生態修復[J].中國園林.2014(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