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
當人們看到瘦弱的人時,很容易判斷他是“營養不良”,但如果看到一個胖人,多數人會說這個人“營養過剩”,但實際上他的肥胖,也是因為遭受營養不良的后果。
營養的真正意義,是“經營、營造養生之道”。人們之所以可以通過養生來獲得延年,關鍵在于各種平衡,如動靜平衡、陰陽平衡、飲食平衡等,所以,無論吃得過多或過少都屬于“營養不良”。正如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所言,營養不良是營養攝入和個人需求平衡之間的一種失調。在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人,每天吃很多的食物,但這些食物卻不符合膳食平衡的要求,于是逐漸導致了一系列人體功能的錯亂,導致人體組成相關的變化——看著越來越胖,但實際上卻是一種營養不良。
“胖胖們”為何會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導致的肥胖,主要體現在以下四種情況:
一、飲食習慣不好
肥胖者比較偏好高脂肪、高熱量、過于油膩的食品,從而導致體內的脂肪越積越多,而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卻攝取不足,長此以往,最終導致營養不良。
專家提醒:長時間食用比薩、薯條、薯片、意大利面、大米、餅干、蛋糕這類食物使得很多人攝入了大量的卡路里和極少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二、食物的吃法不對
肥胖者經常吃得比較多,咀嚼得比較粗糙,食物還沒被完全磨碎就進入消化道,增加了消化道的消化負擔,一些合成脂肪的低分子碳水化合物易被腸道吸收,而高分子營養化合物不易被吸收,最終導致身體所需營養吸收不了,從而引起營養不良。
專家提醒:吃飯講究“細嚼慢咽”,把較多的時間花費在吃飯上,可以讓身體產生“飽腹感”,從而減少進食量。每一口飯最好能咀嚼30~50次。此外,細嚼慢咽有利于食物的消化,提高營養成分的整體吸收率。
三、減肥方法錯誤
肥胖者總喜歡通過節食來達到減肥的目的,因此導致營養的攝入更少,時間一長,減肥的效果并不明顯,但身體卻因為無法吸收到必需的營養而加重了營養不良,使得身體越來越虛弱,甚至危害健康。
專家提醒:減肥在飲食上的核心絕對不是“節食”,而是“飲食均衡”。想要做好有效的減肥,應該咨詢專業人士,合理安排膳食結構和運動計劃。
四、“進補”矯枉過正
這種原因造成的肥胖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術后病人和慢性病病人。因為擔心身體虛弱,就大量服用蛋白質粉、口服氨基酸、靈芝孢子粉等,卻忽視了正常的飲食均衡。
專家提醒:正常飲食必須是基礎,這三類人可以少吃多餐,在此之外再補充有針對性的營養品,使整體營養均衡。比如術后病人蛋白質流失較多,應適當增加蛋白質的量;老年人基礎代謝降低,對熱量的需求減少,而對鈣和鐵的需求增加,則可選擇補充礦物質。“胖胖們”該如何做?
醫學之父希波·拉底在2000多年前就曾說過:讓食物是你的藥品。飲食均衡對于人體健康的意義遠遠不是保持身材勻稱這么簡單。根據最新研究,如果我們更多食用有豐富營養的食物,不僅可以減少患有疾病的風險,甚至可以解決我們已經存在的健康問題。比如說以下五種:
1.心臟病:豐富的水果、蔬菜和魚可以顯著降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臟病發病率和中風幾率。
2.糖尿病: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多吃水果,尤其是藍莓、葡萄、蘋果能顯著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
3.心理健康:常食用含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深海魚類和蔬菜水果,可以顯著改善心理健康。
4.中風:美國心臟協會的文獻顯示,地中海飲食模式可以降低中風風險。
5.癌癥:25個以上的研究表明,多吃纖維可以減少腸癌的風險。
而維生素B6、維生素B12、尼克酸等營養素在脂肪的分解代謝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體內鋅元素的含量與脂肪中甘油三酯呈負相關;機體能量的轉移離不開鈣、鐵、維生素A等。也就是說,當體內一些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時,就有可能影響機體能量的正常代謝,使之過剩,從而轉化為脂肪在體內積累,以致產生肥胖。
因此,針對肥胖的營養不良,也要從改善飲食習慣、注意膳食平衡開始。
1.控制總能量的攝入。
控制每天吃的數量,特別是含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高的食物更要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不能盲目進食。
2.保證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供給。
新鮮蔬菜、水果、豆類、牛奶等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主要來源。必要時,也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維生素和礦物質制劑。蔬菜水果還能帶來豐富的膳食纖維,促進排毒減肥。
3.講究吃的方法。
從數量上,盡量選擇小份的食物和小號的碗定量供應,不吃外面的快餐,因為快餐的能量一般都是過量的。飯前吃點水果,能幫助控制食欲。當你想吃東西的時候,盡量做點別的事情以分散注意力,或者吃點蔬菜水果等低能量的食物。
此外還要注意烹調方法,為減少烹調用油,并最大限度地保留住食物里的營養素,應選擇拌、燉、蒸、燜等烹調方法,忌煎、炸、燒、烤、熏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