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雪
【摘要】肖邦作為一位愛國音樂家,其作品中彌漫著濃重的家國思想。它的作品充滿了戲劇色彩、斗爭意味、敘事強烈、史詩般的感覺,還有就是其獨特的英雄主義,這些都體現出一個民族獨有的樂觀、堅強、熱情以及應用的氣概。本文就將以他的波蘭舞曲展開研究,并結合瑪祖卡舞曲和圓舞曲,將作品中表現出的民族使命感剖析出來。
【關鍵詞】肖邦;舞曲;民族情感
一、肖邦生平綜述
肖邦的音樂條幅天賦展現的及早,從幼年就開始學習彈鋼琴,其后七歲寫譜,八歲公演,1829年畢業于華沙音樂學院。在此階段他深受多國音樂元素的影響,從意大利的歌劇,到波蘭民問音樂藝術再到胡邁爾風格均有所影響。肖邦出生之時波蘭止處于民族運動的高峰時段,他也參加了民族解放斗爭,這些活動無疑都對肖邦影響深遠,培養了他的愛國激情以及民族責任感。同時在這一階段,除了以上影響之外,肖邦還受到文學浪漫色彩的熏陶。這一階段的作品特征鮮明,我們在欣賞音樂的時候可以明顯感受劍。1830年,肖邦離開波蘭進行出國深造,自此他再也沒有回到過波蘭。1832年9年,華沙起義失敗并淪陷,肖邦聽劍這一消息后深受打擊,深感悲痛。這些無疑都在他的作品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記。
肖邦作為浪漫主義與愛國作曲家,他的內心流露出雙重性,一是他天生的高貴感,二是他國家被占領的屈辱感。他在鋼琴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才華橫溢,創作題材幾乎全是鋼琴,并且這些作品涉及的范圍極為廣泛,當巾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都將對祖國深沉的愛表達了出來。
二、從波蘭舞曲看肖邦的民族情感
(一)波蘭舞曲綜述
肖邦所有作品當巾最為特色的當之無愧的應該屬于波蘭舞曲了。這是他的早期作品,當中的民族感情變現的最為濃烈。肖邦譜寫的波蘭舞曲的代表性體現在對這種體裁的形式進行了加工與創新。他一共創作了17首波蘭舞曲,按照時問先后可分成早期節點、成熟階段以及晚期階段。這種體裁的鋼琴曲經過肖邦的加工與創作,具備了更加鮮明的特質,也更加具備民族色彩。
(二)早期波蘭舞曲
肖邦所譜寫的波蘭舞曲在各個階段都有所差異。早期的創作,更多的表現出來的華麗與莊重,曲風較為奢華。然而同樣是早期作品,《降E大調華麗大波蘭舞曲》卻沒有像其他作品一樣,而是顯示出了他的成熟性,當中滿懷著民族自豪感,為其下一步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三)成熟期波蘭舞曲
肖邦在這一階段的思想迅速成熟,尤其是華沙起義失敗后,作為流亡者的他開始無比思念故土、親人以及友人。國家淪陷,故國不歸,這些都使他的思想發生了轉變,并且創作作品的時候拋棄了原本浮于外表的奢華,開始注重內心的表達。肖邦開始學會用審視的目光去看待自己的作品,尤其是看到所創作的曲目在思想表達方面存在的不足與缺陷之后,繼而朝著更加有革命性的的道路發展。這種傾向普遍的出現在可1835年之后的作品,此時他所創造的作品充滿了氣勢,強烈的民族感情,雄偉悲壯的愛國氣節,樸素的氣質都使得作品更加迷人,將波蘭民眾的勇敢、堅強、自強不息表現的淋漓盡致,使作品表現出了獨到的質感。
1838年,肖邦創作了《軍隊波蘭舞曲》,這部作品成為劃時代的代表力作。在作品當中,所表現的內容更加深刻,主題也越來越豐富,并且戲劇性與悲壯性并存,這二者的沖突將作品所要表達的感情都傳達了出來。作品一開始設計了曲式的旋律與節奏,既將波蘭民眾的內心的聲音表現了出來,同時還代表了民族氣節。從側面也反映出創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此外,作品的音律與節奏都體現了鮮明的波蘭民族音樂的特性。
《英雄波蘭舞曲》則更進一步的將作曲家的思想表達了出來,氣勢輝煌磅礴,如行云流水一般,聽來曼妙至極。有學者認為該作品取白波蘭歷史里以為十七世紀的民族英雄抗擊外來侵略的故事,將肖邦的民族熱情推向了極致。并且該作品當中充滿了輝煌,體現了上陣殺敵的豪邁之情。旋律方面取白民問音樂原形,將民問音樂的特征表現的淋漓盡致。這部作品最突出的地方當屬創作時沒有一味的展現民族不屈不饒進行戰斗的決心與意志,更是透過這種意志表現出了高貴堅毅的民族尊貴感
(四)晚期波蘭舞曲
這一時期創作出來的作品已經不如前兩個時期的作品激昂,表現出了衰退跡象,然而創作的主題卻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依然是愛國主義色彩濃烈。該時期最典型的代表作品是《幻想波蘭舞曲》,從創作主題與結構設計上已經十分接近他的敘事體裁作品,主題思想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側重于對歷史的懷念與對民族復興的向往,基調略顯憂傷,然而作品確實以斗爭的勝利而收場。不得不說,這部作品達到了波蘭舞曲體裁的高峰,儀儀就內容與結構來說,比之前的作品就已經豐滿的很多,而且其中所表達的愛情主義情感也越發的深沉。
三、瑪祖卡舞曲
肖邦創作的作品中還有另外一個極具民族特色的體裁就是瑪祖卡。改曲種本是出自波蘭鄉下的農民,是他們喜歡的舞曲形式。借助這個民族性很明顯的形式,將肖邦對祖國的懷念充分的抒發了出來。這些作品當中彌漫著濃烈的鄉土氣息,仿佛透過這些作品,我們可以看到波蘭鄉民的田同生活,美麗的風光、歡快的舞蹈,激情四溢的節日慶祝等畫面,都反應出了創作者的內心情感。作品曲風獨特,旋律細膩,風格樸素,這些交融到一塊,既表現了以前生活的美好,也展現了對以前生活的懷念。瑪祖卡突出了鄉民生活,可謂是肖邦的音樂筆記。
作為肖邦最后生活的作品——《A小調瑪祖卡舞曲》和《f小調瑪祖卡舞曲》,這兩部作品都展現除了作曲家思念祖國懷念家鄉的思想感情。在即將去世之前,肖邦以這兩首瑪祖卡舞曲向世人展示了他對故土的想念以及對生活的留戀。前者變現的比較歡快一點,比較親切與溫柔,當巾流露出了對生活的留戀:后者則充滿了淡淡的哀愁情緒,表現了作者對家鄉親人以及祖國的深深懷念。
四、圓舞曲
肖邦所創作的圓舞曲作品,單單從音樂表達所采用的方式來講,可大致分成兩大類:一種是將實際的舞蹈進行理想化所創作出來的作品,比如《降E大調華麗大網舞曲》。另一中則是以圓舞曲為表達方式所創作出來的抒情詩,比如作品《升C小調圓舞曲》。肖邦進行創作的網舞曲保持著高貴、優雅、華美的基凋,然而其變化節奏較為復雜,所以在實際的舞蹈巾并不適合使用。在后面這種抒情般的網舞曲當巾,一般都能夠發現瑪祖卡的痕跡。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肖邦具備濃郁的斯拉夫情調,因而導致其作品中多有所展現。
肖邦的作品大多是與故國波蘭的生活特征以及民族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點我們可以從他創作的網舞曲當巾進行扥西。他不儀儀擅長將聲樂性與器樂性進行網滿的融合,還可以從純曲式的節奏中將器樂性的特點發揮出來,這點與波蘭的民問藝術有相似之處,不謀而合。在進行圓舞曲創作的時候,常常將重節奏的牌子落在弱拍,而這種創作特點也來源與波蘭的民問舞蹈。部分網舞曲在創作時并沒有加入華麗的成分,而是采取了波蘭本土的民族音樂——斯拉夫情的方式,將遠離故國、流落異鄉、思親懷念的感情通過這種方式表現了出來,比如肖邦于1831年作出的作品《a小調網舞曲》。而早期的網舞曲作品當中,情感細膩,樸素真摯,創作特點也離不開斯拉夫音樂情節。
五、結語
透過肖邦的多部作品能夠總結出,肖邦進行創作的中心始終是圍繞著對國家淪陷的哀痛與悲傷,對民族前景的擔憂,對外來侵略的憤慨與抗擊,好對家鄉以及家人的思念展開創作之路的。作品當中多采用曲式變奏的形式來變現,這也離不開波蘭本土民問藝術的深遠影響,因此在肖邦的網舞曲作品當中可隨時看到充滿濃郁民族情結的音樂構成形式。
肖邦是一位愛國主義作曲家,他將對國家與民族的愛深深的刻進了自己的心里,也刻進了自己的作品里,將對波蘭的愛展現的瀟灑酣暢。他作為愛國主義的最佳表達者,是波蘭是波蘭民族的最好詮釋者。